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蘆筍治沙技術向“紅色沙漠”宣戰

    在沙化嚴重的江西南昌贛江古河道種植蘆筍,既防風固沙,又産生了可觀的經濟效益,江西省生物工程博士陳光宇的這一成果最近被納入歐共體與中國的合作項目。專家指出,蘆筍治沙技術為我國治理“紅色沙漠”展現了新的前景。

    贛江古河道兩岸沙丘連綿,被稱為“紅色沙漠”。南昌市贛江古河道沙漠化土地有十多萬畝,佔江西省沙化地的16%。近年,這塊“紅色沙漠”正向南昌市逼近,尤其是冬春兩季進展速度更快。

    過去治沙主要採取種植濕地松、刺槐等植樹造林的方法,雖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成活率不高,經濟效益差,常常是“年年種樹年年死,春天過後成枯枝”。

    蘆筍耐旱,根須深扎,適宜於沙地栽培。而且蘆筍有防癌抗癌作用,國際市場價格高,潛在經濟價值明顯。如果種植蘆筍獲得成功,以此來開發治理江西50萬畝荒沙灘,通過示範將技術傳授給農民,將會形成一個大産業。1997年,江西省農科院生物工程中心的陳光宇博士率先在這裡研究應用這一治沙新技術。在南昌縣富山鄉的贛江古河道,他指導試種的150畝蘆筍,如今透出一片新綠,畝産可達1000公斤,按每公斤10元計,年經濟收入在萬元以上。同時附近的生態條件也得到了明顯改善,在周圍農民中産生了良好的示範效應。

    陳博士下一步準備將規模擴大到2000畝以上,他的示範基地得到歐共體治沙專家小組首肯。歐共體治沙組織當即決定投資100萬元,為基地增添設備。

    

     新華社 2000年11月17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