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不佈置作業也能夠讓學生考上大學 特級教師何文浩和他的秘訣

李彥春 姜薇

不佈置作業也能夠讓學生考上大學

特級教師何文浩和他的秘訣

北京青年報 (2000/07/21 15:52)

武漢外國語學校物理教師何文浩驕傲地對記者説:“今年我們班46名學生,保送了23名,浙大7個,復旦1個,上海交大1個,大連理工1個……另外參加高考的23名學生,只有兩名學生的物理答案有別於標準答案,估計物理平均分為125,最差的學生也能過重點分數線。”如此驕人成績,記者不由深探奧秘。何文浩笑説:“我不留作業。20年前我就實施減負增效了。”

  面對高考的“獨木橋”,是什麼原因讓何文浩如此“高估”呢?他又是怎樣實施減負增效的呢?請看北京青年報記者來自烈日炎炎武漢的報道——

  據悉,今年7月7日、8日、9日3天,全國各地有388.5萬考生參加2000年全國普通高校招生統一考試。其中,男生228.8萬,佔59%,女生159.7萬,佔41%;應屆生289.3萬,佔74%,往屆生99.2萬,佔26%;城鎮考生193.8萬,佔49.9%,農村考生194.7萬,佔50.1%;少數民族考生26.1萬,佔6.7%;中等專業學校、技工學校、職業高中畢業生19.8萬,佔5.1%。報考文史類的考生125.2萬,佔32%,理工類考生239.7萬,佔62%。預計今年全國平均錄取率為52.5%。

  ■“何特”使我們終身選擇了物理

  7月15日,高溫下的武漢,20名家長、學生與記者座談“何特”的教學“魔法”。

  黃柯,何文浩教他前,物理剛及格。在何老師講了兩節課後,黃母發現兒子對物理産生了興趣,在家總看物理書及物理課外讀物。去年,他獲全國物理競賽二等獎;高考總分628,物理分數149。面對8個重點院校的主動選擇,黃柯放棄了,他決定復讀一年,只因8個院校都沒有他要選擇的物理專業。今年他估分660,報考了清華大學物理系。他對何老師表示:“我要搞理論物理研究。”

  劉自強,浙大保送研究生。今年,他是浙大6000人中的8名特優生之一。他在1996年浙大入學考試中,物理成績第一。劉自強以自己的驕人成績説體會:“何老師絕不搞應試教育。你考什麼我講什麼,他不是這樣的本事。他的本事是把我們的胃口吊起來後,讓我們求知的慾望猛長,不得不跟著他的教鞭走,直到吃透他教給我們的所有知識。我不怕考試,是真掌握了這門知識。”

  女生謝報考志願時,違背了家長讓她學生物的意願,她選擇了資訊工程。家長疑惑:“你一個女孩子,學得出來嗎?”謝口氣堅定:“何老師説我學得出來就學得出來。”

  王旭父親給王旭買了一件T恤衫,王旭一直不穿。父親不解,兒子不答。最終,父親從兒子與同學的對話中解密:“何老師讓咱們學習上高要求,生活上低要求。”

  朱佳俊總結何文浩的教學特點四個字:緊張、輕鬆。“開始上‘何特’的課讓人受不了,特緊張,一點不能走神。女生嚇得直哭,怕他提問。後來習慣了,就喜歡上他的課了,輕鬆愉快。他的課沒廢話,口口都是肉,他好像有一肚子的題。我對物理的興趣就是他培養起來的。他説物理最能激發人的創造力,答案只有一個,改題多種,聽他的話特受刺激。因為有興趣,我曾試著學大學課程,‘何特’不讓,他怕我粘上,説對成績差的同學有壓力”。

  何文浩的物理教學分兩步走:對物理沒興趣的學生,保證他高考不丟分;對物理有興趣的學生,把他培養成物理人才。

  ■高考太殘酷了,我們不敢拿高考練手

  今年高考物理試題與往年相比,增加了考查學生分析能力題目的分量,難度加大。北京某校應屆高三物理老師武惠之認為,這是個可喜的變化,反映了物理教學改革方向:光靠題海戰術不行,要結合實際,要重視試驗。今年高考物理試題命題靈活,較好體現了“源於大綱,但又不拘泥于大綱”的高考出題要求,更加重視創建性實驗,聯繫實際的題目增多了,很多題目和近代物理的現象和實驗原理聯繫起來。

  對於給學生留作業問題,武惠之老師認為,不給學生留作業,可以讓學生有很多的思考空間,但這就要看學生自己是否學了,老師起一個指導作用,學生是主動的。

  另外,生源是一個主要問題,重點校和普通校的學生就是不一樣,重點校的學生都是高分考來,基礎比較好,部分普通校還停留在鞏固基礎知識上,能一樣嗎?我們也很想做一些改革和嘗試,但高考太殘酷了,我們不敢拿高考練手。

  王琳老師是北京某中學高三年級的英語老師,同時兼任一個理科班的班主任。她説自己已經連續三年帶高三班了。她所在的學校雖然是市重點,但不給學生留作業甚至留得少,這幾乎都是不可能的。“每年高三一開學,都是通過一些測驗來掌握這屆同學的學習情況。而對具體的每個學生來説,完全要做到因材施教什麼的,到了高三時間也已經來不及了。採用的方法就是‘抓兩頭,促中間’,因為重點學校對當年考上名牌大學和保證升學率這兩方面有極為嚴格的要求”。

  王老師學生楊書雨説,自己在高二時也參加過全國“希望杯”數學競賽,而且拿了三等獎,但那次是臨時抱佛腳,不是因為對數學有特別的興趣。

  有句話説: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龐麗娟教授認為,引導學生去獨立鑽研,這非常有利於學生今後的科學研究和學術發展。可以説,教給了學生怎樣學遠比教給他們具體的知識更重要。

  考生宗筠至今還感激她初中時的一位物理老師。她説:“初二那年,第一次我的物理120分的試卷只考了70多分,多虧了當時的物理老師跟我的一次談話,就是那一次我知道了物理該怎麼學。”初三畢業時,她的物理考了全年級惟一的一個滿分。雖然她現在改學了文科,但她還對物理抱有很濃厚的興趣。

  那麼,“授之以漁”,難在何處?王琳老師認為,現在她的每一項教學改革都慎之又慎,“可能在這方面我有點保守吧”,她説,在所謂學校、家庭、社會三者相互配合的教育模式中,實際上學校扮演著最主要的角色。而老師又常常成為矛盾的焦點。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家長不無擔憂地對記者説,即使他的孩子遇上了何老師,他也仍然不放心。這位信奉“拳不離手,曲不離口”的家長説:“在‘一考定終身’的高考面前,我們輸不起。”

  在採訪中,記者還聽到這樣一件事:有一位市重點的特級教師,講課一流,後來被高薪聘到一所普通校教課,不到一年,就被辭退了。據説是因為學生的基礎知識太差,學習成績無法像重點校的學生一樣。

  ■何文浩是苦過的

  今年3月,武漢外國語學校舉辦了“何文浩教學藝術研討會”。五十多名與會者觀摩了何文浩的示範課,他們概括了六條———提煉教材,講課求精,例題典型,作業求輕,能力訓練,思維求新。何文浩的大學物理老師蘇文芳感慨發言:“帶好一兩個、三五個學生不難,帶好一個班,不容易。何文浩厲害。青出於藍。他當學生時就聰明好玩兒。”江漢區物理學會理事長評價何文浩授課:爐火純青。武漢一中物理教師劉經熙既是何文浩大學同學又同在農村教書,他有感而發:“別人不了解他,我還不了解他嗎?有青年教師看他端著茶杯串辦公室玩兒,沒有教案,不判作業,説他好舒服呀,實際上他是苦過的,太苦了。他出一份試卷,起碼要從三份試卷中篩選出來,天天如此。我見過他在油燈下刻鋼板。那時,生活不寬裕,他買了很多物理書鑽研,記題改題,在大山裏面壁20年。和尚的功夫是修煉,他跟和尚

差不多,在興山修煉。如今,他‘出山’了,確切説,他是厚積薄發。”

  針對武漢外國語學校是重點中學,生源好,何文浩和好學生是強強合作的説法,劉經熙亦有説法。農村學生他教了20年,基礎差是普遍現象,經他手後,由弱轉強的學生不少。那些年的高考物理成績一直居高不下。

  就何文浩師生融洽的研討,劉經熙直截了當:“人格魅力。”學生知道“何特”真心對他們好,所以學生對他好,就這麼簡單。舉個例子,曾有學生不小心把籃球踢到了青年教師的眼鏡上,教師即刻伸出拇指食指“80塊”。像這樣的話我們永遠説不出口。依劉經熙的前後推論,何文浩能“出人頭地”,實屬正常。他是一代人追求理想的典型。這個理想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何文浩覺得這話把自己説高了,他借用農民父親的話説明自己30年的堅持———“做人做事要對得住別人,對得住自己”。

  ■要想學生“減負”,就得老師“增負”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係龐麗娟教授認為,“減負”不是根本的目的。現在有些老師佈置過量的課外作業,做一些重復的機械的練習顯然是不合適的。作為老師,要求他們提高課堂45分鐘的教學品質是理所當然的。向45分鐘要效益早已不新鮮了。像何老師這樣,讓學生當堂消化,輔以一定的課堂練習,使知識內化為素質和能力的一部分,使問題當堂解決,是一種較為理想的教學模式,有一批老師在鑽研教材和教法方面已形成了一套較為成功的做法,這是值得提倡的。

  學生家長宗大銘認為,老師要對得起“為人師表”這一稱號,跟各行各業一樣,就是要把精力放在提高業務能力上。何老師在這方面做得很成功,應該在教育界大力提倡。而靠過量的作業來達到教學目標,是一種笨辦法。對老師提出“增負”的要求,並不過分。(楊在秀)

  高考與“減負”有一段“剪不斷、理還亂”的歷史淵源:1951年8月,當時的政務院頒布《關於改善各級學校學生健康狀況的決定》,成為新中國第一份明確提出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文件。

  1977年恢復高考後,以知識考查為核心的高考命題延續了多年,學生們往往靠死記硬背、題海戰術來獲取高分。

  但從90年代中期以後,隨著素質教育的呼聲不斷高漲,高考也在嘗試著與現有教育模式“抗戰”:抵制題海戰術,抵制死記硬背,注重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考查……到今年,這種“抗戰”更集中、更突出,成效更明顯。

  有人説,要想學生“減負”,就得老師“增負”;有人説,只要高考存在,就不可能真正“減負”;有人擔心,不留作業,會使學生放任自流。

  ■編後

  在現階段,沒有統一招生高考,難以選拔英才。但若將高考這支指揮棒,指向偏、怪、難,使學生不埋進書山題海,就難以獲得好成績,則有悖高考培養人才、造就人才的初衷,更與我國大力推行的素質教育方向格格不入。

  細加品味近年的高考試題,教師們、家長們或許有這樣的體會:光給學生加壓已不可取,讓他們多接觸生活和社會,多一些愛好和興趣,多有些幻想和個性,也許才是來年考場的決勝之道。(

李彥春 姜薇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