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中國科學家找到恐龍變鳥的最新證據

    中國科學家今天宣佈,他們研究的世界上已知個體最小的成年恐龍生理結構同鳥類極為相似。這個發現為鳥類的恐龍起源説找到了最新證據。

    科學家認為,生活在1億2500萬年前的小盜龍和其他小型獸腳類恐龍一樣善於奔跑,還有爬樹的本領,並且具有樹棲的特性。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學者徐星、周忠和、汪筱林的這一研究成果刊登在12月7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上。

    徐星博士今天在接受採訪時説:“通過對小盜龍化石的研究,發現它的骨骼形態已經非常接近鳥類,某些部位的形態和目前公認世界上最原始的鳥類始祖鳥幾乎沒有區別。”

    他説,從目前的研究來看,小盜龍代表一種形態上最接近鳥類的恐龍,為學術界了解獸腳類恐龍向鳥類演化提供了重要資訊。

    徐星等人還研究了小盜龍腳趾的位置、趾節長度和末端趾節的形態,並同典型的地棲恐龍、地棲鳥類和樹棲鳥類進行了比較。得出的結論是:一些小型獸腳類恐龍不光具備很好的奔跑能力,同時也具有爬樹能力。

    多數支援鳥類恐龍起源説的學者認為,鳥類的飛行源於奔跑過程,因為獸腳類恐龍大多在地上生活。不過也有很多學者支援鳥類飛行樹棲起源説。

    以前,鳥類飛行樹棲起源説沒有得到學術界的足夠重視,原因是從未找到相關的化石資料。

    徐星説:“這個新發現第一次為鳥類飛行樹棲説提供了確切的重要證據。”

    他認為,小盜龍在樹棲生活中逐步發展了滑翔能力,最後進化為原始鳥類,具備了主動振翅飛行的能力。

    徐星同時指出,化石標本上模糊的印痕顯示小盜龍可能存在羽軸結構,羽軸是羽毛的重要組成部分。長“羽毛”的恐龍是否存在過、恐龍“羽毛”是否同鳥類的相同,是國際學術界爭論的另一焦點。

    不過,一些學者已經同意,小型獸腳類恐龍的生活習性比過去想像的要複雜,傳統的獸腳類恐龍生態復原圖需要修正。

    全長40釐米的小盜龍化石是從遼寧西部朝陽地區早白堊紀地層中發掘出來的。小盜龍屬馳龍科,同美國影片《侏羅紀公園》中的迅猛龍是近親。

    

    新華社2000年12月9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