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白皮書”制定中國人口與發展行動計劃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12月19日發表的《中國21世紀人口與發展》白皮書,推出了中國未來人口與發展的行動計劃:

    實施計劃生育與生殖健康優質服務

    穩定低生育水準。穩定現行的計劃生育政策,堅持既定的、行之有效的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方針,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調控體系和管理機制。加強基層基礎工作,積極創造條件,把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納入社區基層組織管理體制和綜合服務體系。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重點做好農村特別是中西部農村的計劃生育工作,實現不同地區工作的均衡發展。改革和完善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目標管理責任制,促進計劃生育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的轉變。

    大力推進優質服務。堅持以宣傳教育為主、避孕為主、經常性工作為主,普及科學知識,為群眾提供生産、生活、生育的優質服務,最大程度地滿足群眾計劃生育和生殖健康需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發展生殖健康及其相關産業。提高生殖健康産品品質及科技含量,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加強生殖健康工程技術研究開發和産業基地建設。推廣新技術和新産品,優化産品結構。加強市場管理,規範市場行為。

    增強國民整體素質

    提高出生人口素質。發展婦幼衛生事業,提高婦女兒童健康水準。普及優生優育知識,開展婚前醫學檢查、産前診斷、遺傳諮詢、新生兒疾病篩查和兒童疾病綜合管理等預防性技術服務。加強孕産期保健,提倡住院分娩和母乳餵養。提高婦幼保健水準,減少産傷,降低出生缺陷發生率。

    提高人口健康素質。以農村初級衛生保健為重點,加強農村衛生服務網路建設,發展和完善農村衛生綜合服務體系,建立健全多種形式的農村初級醫療保障制度。深入開展農民健康教育活動,提高農民健康意識和自我保健能力。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增強人民體質和健康水準。改善人居環境,開展心理諮詢服務,促進人們的生理、心理健康。加強青春期、孕産期、更年期、老年期健康服務,提高人們的生活水準和品質。積極預防和控制艾滋病和其他性傳播疾病。

    提高科學文化素質。發展基礎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和老年教育,降低文盲率。保障未成年人、婦女、少數民族、殘疾人和貧困人口等特殊人群的教育權利。深化教育改革,著力推進素質教育,重視培養人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提高人才培養品質。繼續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掃除青壯年文盲,擴大高中階段教育和高等教育規模。完善繼續教育制度,逐步建立終身教育體系。

    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增強人們的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移風易俗,掃除陳規陋習和愚昧落後觀念,形成健康向上的價值觀念、道德規範、文化輿論和社會風尚。關注青少年健康發展,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教育活動,增強青少年道德修養,注重防止青少年危險行為的發生。

    保障婦女兒童權益

    保障婦女勞動權益。保障婦女與男子平等的生産經營權利,提高婦女經濟地位。拓寬婦女就業領域,增加婦女就業機會,提高婦女就業品質。保障婦女在工資報酬、休息休假、勞動條件及社會保險等方面的勞動權益,做好女工特殊勞動保護工作。

    保障婦女政治、社會、文化權利。消除性別歧視,實現男女平等,優化婦女發展環境。保障婦女參與社會政治事務的權利和受教育的機會,鼓勵婦女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為婦女參與管理和決策創造條件。倡導平等、文明、和睦的新型家庭關係,減輕職業婦女的家務負擔。保護未成年人、老年人及殘疾婦女的特殊利益,打擊暴力侵害、拐騙、買賣婦女和賣淫嫖娼等違法犯罪行為,確保婦女的人身權利和財産權利。

    依法保障婦女生育權利。增強婦女的健康保健意識,引導婦女轉變婚育觀念,依法保護婦女婚姻家庭權益、生育權利及經期、孕期、産期、哺乳期的權益。加強男性履行計劃生育和撫育子女責任的宣傳教育,提高婦女的家庭決策權。定期開展婦女健康檢查和婦科疾病的防治,保障婦女在整個生命週期享有必要的健康服務。通過多種資金渠道,解決婦女避孕、節育、生育的費用,保障婦女生育期間享有必要的醫療保健和獲得合理的經濟補助。禁止歧視、虐待生育女嬰和不育的婦女。

    幫助貧困婦女脫貧解困。有針對性地開展科技文化培訓和扶貧項目,幫助婦女掌握生産、勞動技能,提高脫貧致富的能力。做好城鄉無法定扶養義務人、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的孤殘女童、孤老婦女的供養工作。

    保障少年兒童權益。保護兒童的生存權、發展權、受保護權和參與權。優化少年兒童成長環境。培養少年兒童在德、智、體、美方面全面發展。動員全社會關心和幫助女童、殘疾兒童、離異家庭兒童、特困兒童、流浪兒童,禁止溺嬰、棄嬰,嚴厲懲治虐待、殘害、拐賣少年兒童的違法犯罪行為。

    優化配置勞動力資源

    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加強城鎮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建設,提高城市建設和發展的品質,優化城鎮産業結構。著重發展小城鎮,積極發展中小城市,完善區域性中心城市功能,發揮大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城鄉統一規劃,合理佈局小城鎮和農村居民點,發揮農村地域性經濟、文化中心的作用,引導城鎮化集約發展,完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全國城鎮體系。

    促進人口有序遷移和流動。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勞動力市場,改革城鎮戶籍管理制度,逐步調整大中城市戶口遷移政策,保障公民正常遷移和擇業權利,促進人口在城鄉、區域間合理流動和分佈,合理配置人力資源。改革管理體制,以屬地化管理為主,形成有效的管理和服務網路,為流動人口提供多方面服務。

    努力增加就業機會。改革勞動就業制度,拓寬城鄉就業渠道,改善就業結構。進一步發展勞動密集型産業,積極發展集體企業和個體私營企業,以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建立階段性就業制度,推行靈活的就業形式。發展勞動力市場,完善就業服務體系,加強職業培訓,形成以市場為導向的就業機制。在城鎮建立覆蓋所有勞動者的社會保障制度,形成有利於勞動者自身發展的社會環境。

    緩解和減少貧困現象

    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堅持發展經濟和控制人口兩手抓,把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合理分佈人口,開發人力資源,納入西部大開發戰略的總體規劃。實施東部支援西部,城市支援農村,先進地區幫助後進地區的對口援助措施。根據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的貧困原因,制定適當的扶貧政策,使扶貧工作由解決貧困人口的溫飽轉向提高貧困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水準。實行傾斜發展政策,加大扶貧投入,通過財政轉移支付、項目投資、發展科技教育、改善生態環境和勞務輸出等多種途徑,促進貧困地區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逐步增強貧困地區自我發展能力。

    減少農村貧困人口。堅持開髮式扶貧方針,加大農村扶貧攻堅力度,採取經濟、科技、教育和計劃生育等多種手段,改變並扭轉貧困人口的傳統觀念和生産、生活方式,鼓勵少生快富。以最低收入人口作為扶貧開發的基本對象和主要目標,重點扶持低收入貧困人口相對集中的地區,改善生産生活條件。增加農業開發科技含量,拓寬市場,生産市場需要的産品。普及教育,提高衛生保健水準和人口素質,增強自我發展能力。有條件的地方,逐步建立社會保障制度,降低返貧率。

    防止城市人口貧困。逐步建立健全城市扶貧機制,實施再就業工程,廣泛開闢就業門路。完善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普遍建立職工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制度,分散職業風險。開展職業康復工作,幫助傷殘職工恢復勞動能力。鼓勵群眾互助,發展慈善事業。建立多種商業保險,形成多層次的社會保障安全網。

    保障老年人權益

    建立和完善養老保障體系。形成以居家供養為基礎、以社區福利服務為依託、以社會福利機構為補充的老年福利服務體系。在城鎮建立健全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在農村堅持以家庭養老為主,進一步完善社會救濟和以保吃、保穿、保住、保醫、保葬為內容的“五保”供養制度。逐步建立國家、社會、家庭、個人相結合的養老保障機制,努力提高老年人口的健康和生活品質。

    創造保障老年人權益的良好的社會環境。建立健全保障老年權益的法律法規和政策,加大執法監督力度,打擊虐待、遺棄、迫害老年人的違法行為。弘揚中華民族敬老愛老的傳統美德,保障老年人的經濟供養、醫療保健、照料慰藉、學習教育、文化娛樂,形成愉快、溫暖、祥和的養老環境。鼓勵老年人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發揮老年人參與社會生活的潛力,倡導和鼓勵老年人自主、自助。

    大力發展老齡産業。研製、開發、生産適宜老年人物質和精神需求的産品,鼓勵和引導老年用品市場的發展。走産業化發展的道路,發展城鄉養老社會化服務,建立、發展為老年人服務的設施和網路。採取稅收、信貸等優惠措施,多渠道籌資,充分利用社會資源,發展老齡産業。

    改善人居生態環境

    增強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意識。加強對人口控制、環境保護和資源利用的整體規劃,增強人口、資源、環境對經濟發展的支撐能力。改變人們對資源、環境的傳統思維和行為方式,採取預防為主、污染者付費和強化環境管理等措施,扭轉環境惡化的狀況,使城鄉環境品質明顯改善。完善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和資源更新的經濟補償制度,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和經濟效益,遏制資源破壞性開發,緩解人口和經濟增長同資源有限性之間的矛盾。

    轉變生活方式和生産方式。改變過度消耗資源的、高污染的、不可持續的生活方式和生産方式,形成有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消費結構和生産方式,促進可持續發展。

    保護重點區域生態環境。重點保護和改善人口與環境資源矛盾尖銳區域的生態環境。科學規劃、合理設置城市功能區域,提高城市生活污水和垃圾集中處理率,推廣使用清潔能源,凈化空氣,加強綠化。合理和節約利用土地尤其是耕地資源,加強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規劃産業結構和佈局,避免走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加強流域污染防治,保證居民飲水安全。改變掠奪性經營開發方式,有計劃地退耕還湖、還林、還草,大力開展植樹造林,治理水土流失,防止沙漠化,建立生態農業,加強耕地、水源、森林、草場、物種等自然資源和生物多樣性保護。

    

    中國網2000年12月21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