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中國黃金市場試行自由兌換

    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分行日前決定:即將批准上海一家經營金銀首飾的百年老店——老鳳祥型材禮品有限公司經營舊金飾品收兌業務,成為中國第一家被批准試點經營黃金自由兌換業務的商業企業。

    市場人士認為,黃金一直是國家專控的特殊商品,在收購與配售方面全部由人民銀行經營管理,其他任何企業不得擅自經營。上海老鳳祥成為中國第一家被批准試點經營黃金自由兌換業務的商業企業之後,今後它除了經營一般首飾店的業務之外,將增加一項新業務——老百姓手中的舊金飾品如果想變現鈔,可以到老鳳祥來兌換,不必像過去那樣一定要到人民銀行了。

    黃金和白銀千年來一直兼負貨幣的功能,而且黃金還是國家一種具有戰備意義的儲藏手段。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金融體制中執行的是佈雷頓森林會議確定的固定匯率制,規定一盎司黃金等於35美元,然後各國貨幣美元掛鉤,以美元為基礎來確定各國貨幣匯率。但這種“金本位”的金融體系最終受到質疑。1974年,美國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發生嚴重經濟危機和通貨膨脹時,著名經濟學家弗裏德曼就認為,各資本主義國家普遍發生經濟危機和通貨膨脹的原因之一就是力圖維持固定匯率制,從而招致一些國家從美國輸入了通貨膨脹。其後,美國政府宣佈美元與黃金脫鉤,匯率自由浮動。於是佈雷頓森林體系解體。

    倫敦作為世界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其黃金市場的報價一直是國際黃金價格的晴雨錶。兩年前,英、澳兩國拋售黃金的消息一齣,國際金價就降到20年內的新低,每盎司258.60美元。而在八十年代,每盎司黃金值800美元。二十年間,黃金價格下降了一半多。

    在此大背景下,再加上隨著中國加入WTO和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資本市場、外匯市場、白銀現貨交易市場等市場化體制逐步到位,使黃金這一特殊商品的金融性減弱,商品性日漸突顯出來。這就是中國黃金市逐步開放的原因。

    50年代初期,中國黃金年産量僅有4噸;經過五十年的發展,到1999年,中國黃金産量已達到172.9噸。1982年,中國開放黃金飾品市場,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居民收入不斷提高,黃金需求有了一定的增長。1989年,中國黃金消費僅有40.3噸,到1999年,黃金消費到205噸。作為國家外匯儲備中的黃金儲備從八十年代開始,不但沒有增加,反而在外匯儲備中的比例下降到2.1%點的水準。另外,受國際市場價格和匯率的影響,中國僅去年就6次調整黃金價格。

    今年上半年,為了貫徹國務院關於加快金銀管理體制改革的要求,中國國家經貿委和中國人民銀行已經成功地實現了白銀市場化改革的平穩過渡,併為分階段改革現行的統收專營黃金管理體制、逐步放開黃金市場奠定基礎。

    事實上,早在今年年初,對黃金放開的議論就開始了。上海一份英文報紙《上海日報》曾經援引未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的話説,中國人民銀行將加速推進開放黃金計劃,放鬆對黃金買賣的壟斷。這位人士説,政府在這方面的基礎工作將於十月份開始。“負責黃金事務的官員稱,中國將在兩年內實現黃金市場自由化,以鼓勵外國投資進入這一領域。” 據稱,黃金市場自由化的首要步驟是建立一個黃金現貨市場。目前,上海、北京、天津和深圳是候選城市。

    

    中央電視臺 2000年8月14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