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濟動態
財經資訊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地方通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人鬼之間——“兩面人”現象思考

    “好所長”之死與“東方之子”入獄

    今年1月19日子夜,浙江省臨安市森林派出所所長、1999年度全國優秀森林警察章友誼在熟睡中被砸破腦袋慘死。公安機關迅速偵破了此案,抓獲了犯罪嫌疑人、章友誼的妻子葉玲愛和她出資3000元雇傭的4名湖北籍兇手。對章友誼之死,人們産生了決然不同的對立看法。章友誼的部分戰友、當地林業系統的幹部和政府有關領導強烈要求從重從快判決此案,為這名“好所長”伸冤。但與此同時,臨安市的200多名婦女聯合簽名,認為葉玲愛是被惡丈夫虐待走上絕路的,她們呼籲執法機關“刀下留人”,還一個公理給葉玲愛。最近,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作出終審判決,將葉玲愛由一審時的“判處死刑,立即執行”改判為“判處死刑,緩期二年執行”。

    記者經過調查發現,單純從工作角度看,章友誼業務突出,確實無可挑剔。章的同事為他概括了四句話:“雷厲風行一把手,勤勤懇懇當助手,偵察破案是能手,拒腐防變不伸手。”然而,美麗光環下的章友誼卻有著鮮為人知的一面。而這,也正是他招來殺身之禍的根源。隨著章友誼職位的變化和環境的改變,他的思想也發生了微妙的變化。據反映,章友誼在當上森林警察後,下班之後喜歡上歌舞廳唱歌跳舞。1994年12月,忍無可忍的葉玲愛得知丈夫在於潛鎮招待所內,與某女子鬼混時趕到房間當場抓住。章友誼見醜事敗露,為防止影響擴大,寫下了一份悔過書。善良的葉玲愛拿到字據後,真的以為可以“好好過日子”了,便不再聲張。哪料想,章友誼從此更加視妻子為眼中釘,動輒打罵、虐待,從此葉玲愛過上了惡夢般的生活。正是在絕望之中,章友誼的妻子葉玲愛出資雇人“教訓”丈夫,結果釀成悲劇。

    36歲當上浙江省仙居縣縣長的應一民在被捕入獄之前,更是光彩照人。這名畢業于浙江大學化工係、在入校前就已經是黨員的高材生,工作不到4年,又被選送到中國工業科技管理大學大連培訓中心MBA預習班學習,期間赴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管理學院培訓,並獲得MBA工商管理碩士學位。回家鄉後擔任台州地區進出口公司辦公室主任,不到半年即被任命為仙居縣縣長助理,緊接著他又被任命為副縣長、代縣長。1993年4月,年僅36歲的應一民當選為仙居縣縣長,成為“中國第一個留學生縣長”,中央電視臺在“東方之子”欄目中對他進行了長篇報道。應一民幾乎成了學成歸國人員的代表。

    然而,正當應一民喜滋滋地在中央黨校學習、等待著再次提拔之際,浙江省紀委的同志突然出現在他的面前。此前,紀檢部門在調查杭州泰龍工貿公司非法集資詐騙案的過程中,發現了這名信誓旦旦要報效家鄉的“東方之子”收受鉅額賄賂的重大犯罪嫌疑。經查,應一民從1993年8月到1996年6月間,利用職務之便,先後4次收受他人賄賂,合計人民幣6.5萬元;應一民還收受他人禮金和空調等物品,並以各種名義佔用他人資金,總計人民幣20多萬元。根據應一民的犯罪事實,去年,人民法院依法判處應一民有期徒刑5年。

    

    人鬼之間看“兩面”

    

    這似乎不是個別現象。嘉興市乍浦港務局原局長陶國勤,因受賄17萬元而被判處有期徒刑14年。但這一事實卻連港務局的普通員工都不敢相信。在外界看來,陶國勤是個廉潔得無可挑剔的人。他家住平湖市區,每天入境務局上班都堅持不坐轎車,而是擠公交車;港務局有時因公務需要宴請客人,他也基本不參加,寧願自己到大食堂排隊買飯吃。而就是在處處表現廉潔的同時,他在暗地裏卻毫不猶豫地對他人的賄賂一一笑納,甚至為了5萬元的好處費將港務局的600萬元公款借給了一家毫不相干的公司。

    善良的人往往會被好的表像所迷惑。留洋歸來的應一民在擔任縣領導之初,對各種各樣的行賄行為認識得相當充分。曾經有多次,他在大庭廣眾面前斥責送禮人:“當官不要錢,要錢不當官。我到仙居來是為大家辦事的,收了錢以後就不好為企業辦事了。你如果想害我就把東西留下,我交給紀檢委……”嚇得送禮人落荒而逃。然而,對於在工作中結交的幾個“鐵桿”朋友,應一民卻是另外一副嘴臉。縣城鎮綜合開發公司經理張買弟“推心置腹”地對他説,“仙居的人際關係複雜,多幹事不一定有好結果,你應縣長交際廣,用的錢也多,如果都在縣政府報銷,肯定會有人告狀……我很想在經濟上助你一臂之力,有些公家不便開支的費用,就到我這裡報銷好了。”應一民感到此言對胃口,引以為至交,不久與張買弟稱兄道弟。就這樣,他一邊收受張買弟的財物,一邊又投桃報李為張買弟創造發財的機會,雙方配合默契。1995年7月,張買弟要求應一民同意縣財稅局購買張的妻子任董事長的仙居物業公司辦公樓,應一民言聽計從,不顧縣人大和政府其他領導反對強行拍了板。作為回報,應一民“當之無愧”地拿了張買弟3萬元零用錢。

    在臨安市調查章友誼被殺案時,記者問:既然章友誼與妻子關係不和,為什麼不依法解除婚約?他的同事反映説,章因為怕影響仕途,不敢提離婚。而且在公開場合,他“比較尊重妻子”、“很受氣”。章友誼夫婦的共同朋友孫某反映,一次章友誼暴打妻子葉玲愛後,孫某決定陪葉玲愛上告,章友誼怕鬧大,就掏錢請朋友們吃飯,飯桌上還假惺惺地代妻子為大家敬酒。市林業局的同志説,章友誼的最大特點是“組織原則強,向領導請示彙報勤,周圍關係好”。他到雲南昆明參觀世博會,回來後還忘不了給左鄰右舍送紀念品。

    1997年,章友誼得知組織上在考察他,準備提拔他當所長時,他生怕妻子將自己的惡行和醜事抖出去,就突然改變態度,對葉玲愛大獻殷勤,甚至跪在地上請求原諒。善良的葉玲愛再次上當。當章友誼爬上所長位置後,等待她的還是惡劣的摧殘。

    曾經靠算命先生“指導”工作的原富陽市委書記周寶法,在許多同事、部下和群眾眼裏也算得上“平易近人”了。一次,當地一名老百姓找他反映問題。周寶法剛鑽進車要出去,在聽了反映後,他馬上掏出口袋裏的香煙紙盒,在香煙紙的背面簽上了意見和自己的大名。那名老百姓拿著香煙紙條找有關部門,終於解決了問題。從此以後,“周書記沒有官架子”的美名傳揚開來。

    

    “八小時以外”也要管

    

    由於“兩面人”具有很大的欺騙性和多變性,辨別他們的難度增大。從調查看,絕大部分黨員領導幹部中的“兩面人”在日常工作中是比較出色的,一旦夾起公文包走出辦公室,就往往換了個人。這就給各級黨組織和紀檢、組織部門提出了一個新的課題:如何管好黨員領導幹部的“八小時以外”。

    有關人士認為,管好黨員領導幹部的“八小時以外”必須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清官”要斷“家務事”。近年來經常有領導幹部發出這樣的牢騷:幹部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也有親朋好友,為什麼不能留一點“隱私”?但也正出於這樣的心態,一些人就借機大搞權錢交易、權色交易,甚至拉幫結夥,爭權奪利。而我們的各級黨組織及其監督部門往往認為“八小時以外”的事不好管,疏于管理和教育。記者在臨安市採訪時,當地幹部群眾反映,在最近3年裏,章友誼的妻子葉玲愛曾多次向有關部門反映丈夫的問題,但均被這些部門的同志以“清官難斷家務事”這一冠冕堂皇的理由給打發了,在申訴無門的絕望中釀成了慘劇。不成規矩何以成方圓?作為黨員領導幹部應該自覺地遵守黨紀國法和社會主義道德準則,八小時以內要遵守,八小時以外更需“慎獨”。各級黨組織要理直氣壯地把那些明顯違反黨紀的“家務事”管起來。

    要防止“一俊遮百醜”,領導幹部決不能“不拘小節”。如果撇開另一面,許多“兩面人”堪稱地方上的能人。如陶國勤在擔任乍浦港這一國家重點工程的港務局副局長時,也不過30多歲。而且他思路清晰,辦事果斷,加上平時刻意裝扮的清廉形象,在港務局頗具威望。但就在這“光彩形象”的掩蓋下,借助上級領導對他的充分信任,陶國勤包攬了所有基建和土地批租項目,一次次地收受包工頭的賄賂,還以月息3至4分的高利將收受的賄賂款貸到他處。

    原富陽市委書記周寶法滑入犯罪深淵,與他平時“不拘小節”分不開。由於他在富陽工作期間在發展經濟、搞活市場等方面發揮了較強的領導水準,在當地一呼百應。飄飄然間,他把吃吃喝喝、搓麻將賭博當作“與群眾打成一片”,甚至把鬼話連篇的算命先生視若神靈,奉作高參。在收受錢物上,他的心態是:自己只要“真心誠意”為人家辦事,“拿一點吃一點算什麼?”從數十元的水果、特産到數萬元的“紅包”、“禮金”,他來者不拒。一直到東窗事發被判處無期徒刑,周寶法才後悔不迭。

    要有效解決幹部工作中重選拔任用、輕任後監督的“頭重腳輕”現象。一些幹部把時下的幹部任用比喻為“高考”,考前緊張繁忙,一旦錄取就可以徹底放鬆。靠傍大款發家的原龍泉市委書記夏廣廉在5年時間裏,從麗水地區糧食局局長的位置上,被提拔為麗水市長,然後擔任龍泉市委書記兼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儘管職位在不斷升遷,夏廣廉在每次提拔前也都小心翼翼,費盡心機,但一旦當上市委書記後,他的“失落感”一下子增強了。在被捕入獄後,夏廣廉交代自己的心態變化時説:當上市委書記後,“擔子越來越重,責任越來越大,路越走越遠,生活越來越艱苦,收入卻越來越少”。於是,在當時的市長堅決抵制的情況下,夏廣廉強行將龍泉市公園路的房地産開發項目指定給麗水市三胞房地産公司的老闆,並從中收受鉅額賄賂。

    原仙居縣長應一民也有他的一套“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的理論。他經常與要好的朋友透露:自己爬到這個位置已經不容易,再要升遷必須有經濟後臺,升遷之後可以為朋友“辦更多的事情”。就是在這套“良性迴圈”的歪理指導下,這位“留學生縣長”親手葬送了自己。

    有關人士指出,當前要認真研究對幹部的全方位監督,領導幹部的活動延伸到哪,監督也要實行到哪,尤其對任後監督要加強,切不可出現監督“盲區”。

    

     《經濟參考報》 2000年11月13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