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而靈動地呈現一部“中古文化百科全書”

2024-05-21 15:13:17.0

來源:文匯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中華書局近期推出的一套重要圖書是陳引馳教授主編的“中華經典通識”叢書,讀了其中劉強教授所寫《〈世説新語〉通識》,有些感想。

劉強為國內知名《世説新語》研究專家,由他倡導的“世説學”研究已經在國內外産生了重大影響,是學界《世説新語》研究的重要收穫。由他操觚撰寫這本書可謂正當其人。這套叢書的定位是把中華傳統經典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推薦給社會普通讀者,其中包含兩個方面要點:一是需要有對於某部中華傳統經典的具有學術性、知識性含金量的內容交代,二是需要有適合社會上普通讀者閱讀學習的文字風格。這兩個方面應該説這本書都很好地達到了預期目的。

從內容知識傳授的角度看,《世説新語》其書包羅萬象,有“中古文化百科全書”之譽。從當代學術史的角度看,在研究魏晉時期的各個學科領域學術論著中,絕大多數都或多或少地使用援引了《世説新語》的材料。可見其書覆蓋魏晉文化範圍之廣。如此廣袤複雜的內容,還需要用深入淺出的語言加以表達,確非易事。但有過多年百家講壇和各地書院講演經驗的劉強對此卻能夠駕輕就熟,紛紜複雜的《世説》書中內容經他妙手經營,呈現出簡明有序的結構內容。

全書分為五章,第一章“《世説新語》是怎麼來的”,其中第一節“到底是誰寫了《世説新語》”,梳理了關於《世説新語》作者問題的幾種主要説法,並提出自己的傾向性意見;第二節“從《世説》到《世説新語》”,介紹《世説新語》這個書名的來歷演變,正本清源;第三節“分門別類有講究”,系統梳理介紹歷史上《世説新語》卷次和分門方式的演變過程。第二章“《世説新語》的編撰藝術”,其中第一節“‘人之書’與‘分類學’”,概括介紹《世説新語》其書以分門別類方式搭建的人字大廈;第二節“‘關係網’與‘故事鏈’”,梳理分析《世説新語》表面零散的故事背後,由時間縱線和門類橫線構成的書中主要人物的“關係網”和“故事鏈”;第三節“立體志人法”,介紹《世説新語》借用並改造史傳筆法中“互見之法”,形成寓評價議論于客觀描述之中的寫人方法;第四節“變史家為説家”,通過對《世説新語》取材範圍的追蹤梳理,總結出其“變史家為説家”的文體性質。第三章“‘清談全集’的思想光影”,第四章“‘魏晉風度’的魅力舞臺”分別從思想和行為兩個方面,全面梳理和陳述《世説新語》中所反映的社會內容,是《世説新語》一書的主體內容。第五章“‘世説學’:經典的形成與影響”則通過《世説新語》一書的深遠影響,總結“世説學”的形成。

可以説,這樣的排兵布陣全面概括了《世説新語》的精華內容所在,準確傳達了該書覆蓋的魏晉文化的全面情況,對於普及《世説新語》暨魏晉文化知識,可謂功莫大焉。

能夠將如此紛繁的內容面面俱到又如數家珍地陳列出來,已是難能可貴。然而該書更為成功的地方是作者能夠用淺顯而通俗的語言把這些內容描述得詳盡充分,這也正是專業學者把自己的專業學養知識形成的專業話語體系轉變成為大眾話語的難點,同時也是成功之所在。比如前言的題目“《世説新語》是本怎樣的書”,如果換成學術話語體系,很可能會變為“《世説新語》其書”(或作者最初擬定的“書名之謎”),看上去只是幾個字的變化,但實際上卻是面向大眾還是面向象牙塔兩種不同的語用取向問題,能夠看出作者在這一點上的堅定立場和貫穿全書的風格。這應該是該書重要的亮點。

除此之外,作者又並不滿足於只是做《世説新語》的翻刻機和傳聲筒,而是把自己研究《世説新語》的重要心得匯入其中,用自己獨特的觀察和認知視角去引領讀者解讀這部重要經典,在一部普及讀物中展示自己的學術個性。比如,學界對《世説新語》乃至魏晉風度玄學思想文化淵源的解讀,儘管也基本認同哲學界公認的融合儒道兩家思想的判斷,但一般情況下,還是多從老莊思想角度切入,強調魏晉玄學與風度中偏重老莊出世隱逸思想的一面來解讀。而劉強則另辟蹊徑,特別注重從《世説新語》與《論語》思想的聯繫和比較中去解讀認識魏晉文化內涵,從而體現其“雙語”體系。這無論是在《世説新語》的學術研究語境,還是在普及介紹的讀物中,都可以説是獨樹一幟的。再比如,儘管《世説新語》書中沒有收錄陶淵明本人的故事,但作者在解讀魏晉名士的很多行為方式時,每每將飲酒、隱逸等各種風流表現與陶淵明相聯繫。這些源自於作者對於二者關係的一個基本理解:陶淵明是魏晉風度的集大成者。這些充滿學術個性的見解表述鑲嵌于《世説新語》與魏晉風度故事的一般敘述中,更加顯得虛實相間,錯落有致,給人以靈動騰挪的動態美感。這又是該書另一成功之處。

儘管如此,如果從追求完美乃至求全責備的角度看,我感覺該書還是有一些可以提升和充實的空間。

比如,《世説新語》能夠被稱為“中古文化的百科全書”,可見其所涉覆蓋內容之廣博。該書涉及《世説新語》內容的部分主要集中在清談活動和名士生活行為兩個方面。這兩個方面固然也是《世説》其書展示魏晉風度的重要窗口,但縱觀《世説新語》全書,我個人認為還有相當程度的可補充空間。比如,與清談活動密切相關的還有人物品藻活動。人物品藻活動不僅對漢魏以來的人才選拔起到過決定性作用,而且對中國文學藝術批評的鑒賞傳統建構形成産生了至關重要的影響。所以宗白華先生説:“中國美學竟是出發於人物品藻之美學。美的概念、範疇、形容詞發源於人格美的評賞。”《世説新語》不但專設“品藻”門類,其他門類中也有許多與人物品藻相關的內容。如此重要的內容被忽略掉,不能不説是一個缺憾。

還有,《世説新語》記事上自漢末,下至東晉末,長達三百餘年。此間社會環境和文化潮流都發生許多重大變化。這意味著,《世説新語》其書中所反映的社會文化內容,並非一個靜止不動的平板二維圖,而是一個充滿流動軌跡的動態四維圖。理解這一點,並將其貫徹在《世説新語》的解讀分析中,也十分必要。仍舊以人物品藻為例,不同時段的品藻評價標準不同。漢代號稱以孝治天下,將品德作為人物品藻的最高標準;而當人物品藻失去其選拔人才的實際功用後,其評價標準便逐漸向審美性方面轉化。這些情況在《世説新語》中都有非常充分而精彩的記錄。如果能夠把握住這些規律特點再來解讀詮釋《世説新語》和魏晉風度,尤其是將此深奧的理論問題繼續化為深入淺出的話語表達出來,庶幾會更加立體,更加入木三分。

責任編輯:趙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