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緣 隨興 隨喜——三首與《倉央嘉措略傳》因緣的歌曲

2024-06-03 11:22:36.0

來源:中國網康養中國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一、讀《隱秘樂園門隅——門隅的歷史法律地位》有感——歌曲《門隅讚歌》創作始末

2015年初,筆者首次讀到了巴桑羅布先生的論著,那就是《隱秘樂園門隅——門隅的歷史法律地位》。當然,這不是作者的首部著作,而是筆者孤陋寡聞,此前尚未讀過巴桑羅布先生的其他論著。《隱秘樂園門隅——門隅的歷史法律地位》是一部重要的學術著作,作者以確切的檔案資料、詳實的考察記述、縝密的分析論證以及精煉的措辭敘事,對門隅的歷史法律地位和當下的蠶食侵佔狀況做出了有理有據、有情有節的判斷和評述。讀完此書,使人感慨萬千,著實創作一首音樂作品來讚美門隅大好河山、宣示領土主權的想法油然而生。於是,通過朋友引薦,面見巴桑羅布先生,並在交流過程中表達了希望能夠創作一首門隅主題歌詞的意願。不久,巴桑羅布先生便提供了歌曲《門隅讚歌》的歌詞。以下是歌詞原文:

སེར་པོ་གསེར་གྱི་རྒྱ་གླིང་།

རྟ་དབང་རྩེ་ནས་བཏང་ཡོད།

སྙན་པོ་མོན་པའི་བརྩེ་གླུ།

ཟེ་ལའི་སྒང་ནས་བཏང་བྱུང་།

ཚངས་དབྱངས་རྒྱ་མཚོའི་འཁྲུངས་ཡུལ།

འགྲོ་བ་བཟང་མོའི་གདན་ས།

མི་ཆོས་ལྷ་ཆོས་དར་བའི།

ཡིད་འཕྲོག་མཁའ་འགྲོའི་ཞིང་ཁམས།

སྐྱིད་དང་ཡུལ་གསུམ་སྐྱིད་པ།

དེ་ལས་རོང་ནང་སྐྱིད་པ།

མཛེས་བསྡུགས་ལྡན་པའི་མོན་ཡུལ།

ཕ་ཡུལ་ཡིན་པའི་སྐྱིད་བྱུང་།

以下是作者提供的漢文歌詞大意:

黃色純金嗩吶,

從達旺寺吹響;

動聽門巴情歌,

從色拉山傳來。

倉央嘉措故里,

卓瓦桑姆道場;

興起人道佛法,

迷人空行凈土。

隅松地方舒適,

絨囊更加舒坦;

唯有壯麗門隅,

稱心如意故土。

根據歌曲的音樂表現需要,在作曲過程中把歌詞劃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四句;第二部分為六句。以下是用來譜曲的歌詞結構:

.སེར་པོ་གསེར་གྱི་རྒྱ་གླིང་།

རྟ་དབང་རྩེ་ནས་བཏང་ཡོད།

སྙན་པོ་མོན་པའི་བརྩེ་གླུ།

ཟེ་ལའི་སྒང་ནས་བཏང་བྱུང་།

ཚངས་དབྱངས་རྒྱ་མཚོའི་འཁྲུངས་ཡུལ།

འགྲོ་བ་བཟང་མོའི་གདན་ས།

མཛེས་བསྡུགས་ལྡན་པའི་མོན་ཡུལ།

ཕ་ཡུལ་ཡིན་པའི་སྐྱིད་བྱུང་།

.སེར་པོ་གསེར་གྱི་རྒྱ་གླིང་།

རྟ་དབང་རྩེ་ནས་བཏང་ཡོད།

སྙན་པོ་མོན་པའི་བརྩེ་གླུ།

ཟེ་ལའི་སྒང་ནས་བཏང་བྱུང་།

ཚངས་དབྱངས་རྒྱ་མཚོའི་འཁྲུངས་ཡུལ།

འགྲོ་བ་བཟང་མོའི་གདན་ས།

མི་ཆོས་ལྷ་ཆོས་དར་བའི།

ཡིད་འཕྲོག་མཁའ་འགྲོའི་ཞིང་ཁམས།

སྐྱིད་དང་ཡུལ་གསུམ་སྐྱིད་པ།

དེ་ལས་རོང་ནང་སྐྱིད་པ།

མཛེས་བསྡུགས་ལྡན་པའི་མོན་ཡུལ།

ཕ་ཡུལ་ཡིན་པའི་སྐྱིད་བྱུང་།

筆者看來,歌曲《門隅讚歌》的歌詞大致有三層意涵:首先,點出的是門隅的重要地標達旺和色拉,並著重渲染了以甲林喻示的達旺寺在當地的宗教文化中心地位和情歌引出的色拉山在當地的重要自然地理位置;接著,強調了門隅作為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出生地和著名劇本《卓瓦桑姆》故事發祥地的特殊人文地位;最後,以隅松和絨囊的擂比修飾,讚美了門隅的壯美山川。歌詞通俗易懂,內涵豐富,寓意美好。

為了給這首歌詞譜好曲,筆者除了再一次通讀了《隱秘樂園門隅——門隅的歷史法律地位》,還通過其他相關資料的查閱以及包括衛星地圖在內的各種媒介的查詢,盡可能詳盡了解、掌握門隅的自然地理、社會歷史和文化藝術方面的知識,為最終實現既定創作目標奠定基礎。

在音樂創作過程中,首先把歌詞的前四句譜曲成“起承轉合”的結構,並形成歌曲的第一部分;接著通過間奏的鋪墊,再用相近的音調,為後六句譜曲。但此時除了第一部分的“起”和“承”相對應的曲調在聲部搭配上做了變化,在“轉”部分的對應之後,還以並置形式引入了具有“再轉”效應的展開句,這樣不僅使音樂進一步推向了高潮,同時又為“合”句對應部分的強化即變化重復提供了條件。此外,第一部分結束後的間奏作為承前啟後的結構段落,在第二部分結束後,其變奏轉化成為全曲的結尾部分,這樣使整首歌曲的音樂結構顯得更具創新而呈現出鮮明特色。

歌曲《門隅之歌》除了以門巴民歌的典型音調為素材,在歌曲的配樂中,還引入了口簧(亦稱口弦)、尼林、銅欽、鼓、鈸、達瑪如、金剛鈴等當地民間和宗教樂器。此外,還使用了營造背景音響的弦樂隊和用來輔襯歌聲的彈撥樂器,這樣使整首歌曲的配樂顯得起伏有序、層次分明。在歌曲的結構佈局和創作技法上,除採用了變奏、並列、再現相結合的佈局,在尼林為主奏的間奏與結尾的對應結構中,還採用了黃金分割律等重要音樂結構技術和創作手法,為作品深層內涵的表現賦予了強大內聚力,使整首歌曲顯得結構完整、表達充盈。

以下是歌曲的曲式結構圖:

圖片

歌曲《門隅讚歌》是一首男女聲二重唱作品。巴桑羅布詞,覺嘎曲。由著名歌手次仁央宗和次旦晉美首唱,拉薩音仔影音文化傳媒公司錄製。歌曲先後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藏語廣播網》等播放,深受聽眾歡迎。按照最初的創作意象,相信這首歌曲在未來的時空中,對於讚美門隅大好河山、宣示領土主權等方面將發揮應有的效能和作用。

二、聽“話説倉央嘉措”有應——卡爾魯《朗卓》推薦配樂

2015年9月,筆者有幸隨巴桑羅布先生赴勒布、麻麻等我國實際控制一側的門隅地區調研,並考察了錯那等地的倉央嘉措故居。整個考察期間,幾乎一路都在聆聽巴桑羅布先生的講解,受益匪淺。回到拉薩後,筆者繼續參與尋找倉央嘉措足跡的活動。在此過程中,我們先後找到了倉央加措膳食官《記實》中記載的“央熱朵”(གཡང་རའི་མདོ།)和“寧中溫泉口”(སྙན་གྲོང་ཆུ་ཚན་ཁ།)以及“塘博”(ཐང་འབོག)即桑珠德欽(བསམ་འགྲུབ་བདེ་ཆེན།)特大遺跡等當雄境內的重要地點。應該説,這是倉央嘉措尋跡取得的重要突破之一。上述地名中的“央熱朵”在現羊八井鎮以西不遠處,是一塊水草豐美的地方;“寧中溫泉口”則在現寧中鄉東北約5千米處;這裡所説的“塘博”是個簡稱,在衛星地圖上標示為“躺左康巴”,準確講應該為“塘博康巴”(ཐང་འབོག་ཁང་པ།),意為“平壩草甸上的房子”,因為在該遺址以南不遠的地方就有叫做“塘青”(ཐང་ཆེན།)的大平壩,現居住有數戶牧民,“塘博”的地名就是由此而來。

這裡需要引入以下這樣一個情境:2021年10月2日和11月6日,我們兩度驅車前往當雄,尋找倉央嘉措足跡。每當進入當雄境內時,我們就開始討論當地的山勢、水系、地名等問題,筆者亦盡可能多的把自己熟知的情況介紹給巴桑羅布先生,以期給先生帶來更多啟發、做出更好判斷。當過了羊八井不久,車輛爬坡到分水嶺時,我們就不約梳理起了當雄境內的主要河流:當雄境內有兩條主要河流。一條是從焦孜拉山口以西的烏瑪塘一帶並經公塘境內的阿熱濕地由東流向西的當曲河(འདམ་ཆུ།),一條是從拿多拉山口以東的寧中堆靈一帶並經巴靈等地由西流向東的雄曲河(གཞུང་ཆུ།),兩條河流在麥靈匯合後,以烏魯龍曲之名流向偏東南方向的旁多等地,成為拉薩河的支流之一,……。於是,巴桑羅布先生以敏銳的洞察力和嚴密的邏輯思維,提出了一個簡潔、明瞭,極具説服力的觀點,説道:“看來當雄(འདམ་གཞུང་།)這一地名因當曲河同雄曲河的匯合而得名。”筆者認為這是一個充滿靈性的重要學術判斷,幾乎難以找到否定的理由。因為以往人們用來解釋當雄地名的“挑選的草場”,即蒙古人挑選的草場,實際上只能溯源數百年的歷史。而一個事實就是:“當曲河和雄曲河流域平川開闊,水草豐美,是拉薩乃至西藏最壯美、富饒的大草原之一”,這樣的重要地帶難道此前就沒有地名了嗎?似乎是不大可能的。

巴桑羅布先生的“話説倉央嘉措”是在當雄一帶的尋跡獲得突破性進展之後,陸續以音頻形式錄播的,這其實就是《倉央嘉措略傳》的語音文本。五十多集的史話節目,通過《喜馬拉雅》音頻共用平臺的播放,迅速傳播開來並産生了廣泛影響。就在該節目推出不久,筆者應巴桑羅布先生之邀,推薦了卡爾魯《朗卓》(ལམ་འགྲོ།)的音頻作為背景音樂。眾所週知,卡爾魯作為布達拉宮供雲樂舞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古籍文獻《目意耳之喜宴》中就有記載,而《朗卓》就是其中的一首著名卡爾魯歌曲,自17世紀以來一直傳承至今。不過歷經三百多年的流變,在1985年採錄的《供雲樂舞》中,《朗卓》則已成為把原先的四首歌曲整合在一起的,由固定前奏、歌曲主體和固定後奏構成,並以一段曲調的細微變奏配以多段歌詞的變體通譜歌形式。2008年,包括卡爾魯在內的卡爾(嘎爾)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之後,又先後錄製出版了多種版本的卡爾魯聲像製品。

此次為“話説倉央嘉措”配樂的卡爾魯《朗卓》選自筆者編創的音樂專輯《藏·密》,是管弦樂隊與童聲合唱版。這一版本的卡爾魯《朗卓》為“話説倉央嘉措”配樂,確實産生了良好效果。這不僅因為卡爾魯本身作為供雲歌曲,對於倉央嘉措大師的故事配樂具有天然的匹配性,而且無論是雄林和達瑪演奏的輕奏樂主題作為引入固定前奏的佈局,還是音樂編配中的模倣復調等手法的層遞性起伏,以及管弦樂隊的輝煌音響與童聲合唱的柔美音色相結合的獨特音效等,都對“話説”內容的襯托形成了非常好的契合。當然,基於“話説倉央嘉措”的因緣,這一版本的卡爾魯《朗卓》也得到了很好的推介和傳播,深受聽眾好評。

音樂專輯《藏·密》由在京國家級院團數十位演奏家演奏,北京東方國際兒童合唱團演唱,瑞鳴音樂出品,北京中唱時代音像出版有限公司出版。該專輯先後榮獲2007中國國際聲像博覽會“原創音樂製作金獎”等多個獎項。

三、賀《倉央嘉措略傳》付梓——歌曲《倉央嘉措之歌》創作拾零

巴桑羅布先生作為西藏倉央嘉措文化研究協會主要創始人之一和首任會長,為倉央嘉措文化研究付出了大量辛勞,做出了重要貢獻,領導協會同仁開展了卓有成效的系列學術活動,組織協會同仁推出了許多重要研究成果。其中,通過“話説倉央嘉措”系列音頻節目的積累,最後付梓的《倉央嘉措略傳》,不僅是先生個人的重要學術成果,也是西藏倉央嘉措文化研究協會的重要成果,為構建和開創倉央嘉措研究的史學路徑和倉央嘉措故事的史實敘事奠定了重要基礎。

在取得如此重要成果的時刻,協會常務理事會希望創作一首旨在宣介協會理念、擴大協會影響的會歌,以此慶賀取得的成就,激勵協會會員。於是,在2018年倉央嘉措誕辰335週年之際,最終完成了歌曲《倉央嘉措之歌》的創作和錄製。以下是藏文歌詞:

ཚངས་པའི་ཞིང་མཆོག་མེ་ཏོག་ཆར་པ་བབས།

བདུད་རྩེའི་བཅུད་ཀྱིས་ས་གཞིར་དཔལ་ཡོན་བཞད།

རྒྱ་མཚོའི་རླབས་ཀྱིས་འདོད་དགུ་གཙང་སེལ་བྱས།

དག་པའི་སེམས་ཀྱིས་འགྲོ་བར་བྱམས་བརྩེ་བྱིན།

བློ་བཟང་རིག་འཛིན་ཚངས་དབྱངས་རྒྱ་མཚོ་ལགས།

ང་ཚོས་ཁྱེད་ཀྱི་རྗེས་ཤུལ་སྐྱར་དུ་འཚལ།

ང་ཚོས་ཁྱེད་ཀྱི་ཚངས་དབྱངས་སྐྱར་དུ་ཉན།

以下是漢文歌詞:

蒼天飄落斑斕的花雨,

滋潤那大地生機勃發。

大海蕩滌妄欲的污泥,

讓博愛洗禮蕓蕓眾生。

洛桑仁增倉央嘉措啦! 

我們一再尋找您的足跡,

我們一再回味您的梵音。

歌曲《倉央嘉措之歌》的歌詞體現出深邃的哲理性和精妙的藝術情趣,無論是藏文歌詞還是漢文歌詞,無論是格律還是押韻以及聲調,都為精心譜曲提供了唯美意境。如,藏文歌詞第一句“ཚངས་པའི(蒼憋)……”的發音與,漢文歌詞第一句的“蒼天(ཚངས་ཐེན)……”的發音在分節歌的反覆中,形成了非常絕妙的“同音”起始等,給歌曲的創作以及受眾的欣賞都帶來了極其特殊的藝術感知。自然,譜曲後的歌曲亦沒有出現任何倒詞、破格等歌曲創作中多少不易克服的各種遺憾,給演唱提供了便捷的韻腔條件和充分的抒發空間。

歌曲《倉央嘉措之歌》以西藏多種傳統音樂的核心音調為素材並加以融合處理。歌曲的配樂借鑒了藏族傳統的樂器分類思路,選用了弦樂器、鋼琴和木管樂器等“溫和”類樂器,因而使整個配樂顯得溫暖、柔美。在歌曲的創作技法和結構佈局上,除採用了漸變原則並整體上形成了並列結構,還採用了獨唱、重唱等表現形式和轉調、模倣等創作技法,進而使作品體現出感性體驗的優美性與理性操控的嚴密性的有機結合。此外,整首歌曲的音域控制在九度範圍內,即小字一組的c至小字二組的d之間。為協會會員等普通大眾的演唱提供了極大便利。

以下是歌曲的曲式結構圖:

倉央嘉措之歌》是一首男女聲二重唱作品。巴桑羅布詞,覺嘎曲。由著名歌唱演員多吉頓珠和次仁宗吉首唱,拉薩音仔影音文化傳媒公司錄製。歌曲經西藏倉央嘉措文化研究協會常務理事會審議,確定為協會會歌,並先後在西藏倉央嘉措文化研究協會例會及相關學術研討會上播放。同時,作為“西藏優秀歌曲展播”內容,在網路上傳播,深受協會會員和廣大聽眾歡迎。

跋文:

《倉央嘉措略傳》已清晰梳理了倉央嘉措大師自出生至圓寂的幾乎全部歷程,包括時間、空間和事項,並且以確切的檔案資料、詳實的考察調研和嚴密的邏輯驗印為支撐,開闢了倉央嘉措文化研究的史學路徑和科學方法。因此,受到學界的高度關注,給予了高度評價。同時,通過《倉央嘉措略傳》推介的《烏金林寺志·度脫輪迴苦海之大舟(簡稱《烏金林寺志》)》(ཨོ་རྒྱན་གླིང་གི་དཀར་ཆག་འཁོར་བའི་རྒྱ་མཚོ་སྒྲོལ་བའི་གྲུ་ཆེན།)、《火羊年跟隨至尊六世達賴喇嘛洛桑仁青倉央嘉措騎隊從拉魯林苑出發到貢嘎諾爾圓寂由湖岸西寧到拉薩的記實(簡稱《膳食官記實》)》(༄༅། །མེ་ཁྱི་གོང་ས་དྲུག་པ་བློ་བཟང་རིན་ཆེན་ཚངས་དབྱངས་རྒྱ་མཚོ་ལྷ་ཀླུའི་དགའ་ཚལ་ནས་ཆིབས་ཁ་བསྒྱུར་ནས་འདམ་ཀུན་དགའ་ནོར་དུ་གཞན་དོན་ལ་གཤེགས་པ་མཚོ་ཁ། རྒྱ་ཟི་ལིང་ཁ་སོགས་ལྷ་སར་མ་འབྱོར་བར་གྱི་ཟིན་བྲིས་གསོལ་དཔོན་བློ་གྲོས་དབང་ཕྱུག་གིས་བཀོད་པ་བཞུགས་སོ། །)和《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傳記·明亮金穗(簡稱《明亮金穗》)》(ཐམས་ཅད་མཁྱེན་པ་དྲུག་པ་བློ་བཟང་རིན་ཆེན་ཚངས་དབྱངས་རྒྱ་མཚོའི་ཐུན་མོང་ཕྱིའི་རྣམ་པར་ཐར་པ་དུ་ཀུ་ལའི་འཕྲོ་འཐུད་རབ་གསལ་གསེར་གྱི་སྙེ་མ།)等平常很少人了解或接觸的重要珍貴歷史文獻不斷進入大眾的視野,給倉央嘉措文化研究的不斷深入和後續發展提供了重要一手資料,應該説意義深遠,功德無量。

此外,在《倉央嘉措略傳》出版發行之後,巴桑羅布先生又發佈了若干期“話説”系列音頻,而且均涉及史學,特別是倉央嘉措的相關問題。其中于2024年2月發佈的“倉央嘉措大師第一幅唐卡畫像”和“益西嘉措解密——追尋白嘎爾曾巴蹤跡”的內容,應該屬於《倉央嘉措略傳》的後續研討。筆者看來極具學術價值。

“倉央嘉措大師第一幅唐卡畫像”是以北京故宮博物院珍藏的一套達賴喇嘛傳承世系十三幅唐卡為線索,對第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的歷史地位進行了評述。指出,1761年,即乾隆二十六年三月初六,乾隆皇帝讓章嘉呼圖克圖認看了一套達賴喇嘛源流唐卡畫像。這套唐卡畫像以第七世達賴喇嘛格桑嘉措為中心,兩邊排列著觀世音、松讚幹布等菩薩與歷史人物和第一世到第六世達賴喇嘛的畫像。第七世達賴喇嘛居中央位置,為正面畫像,左右各六幅畫像側身四十五度,傾向第七世達賴喇嘛。根據一位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臨摹繪製的《倉央嘉措》唐卡及藏傳佛教文物鑒定專家的解讀,巴桑羅布先生引用、闡釋道:第六世達賴喇嘛那幅唐卡正中央的倉央嘉措年輕英俊、神態安詳,右手作説法印、左手托法論,畫面上用藏文金子書寫倉央嘉措的名字,一位弟子坐在下面虔誠聽法;藍天中祥雲朵朵,雲中左邊繪有倉央嘉措導師五世班禪喇嘛,其下是金剛空行母,左側繪有手持烏巴拉花箭的智行佛母;藍天下是青山綠水,寬闊的藍色湖面翻捲白色浪花,一對水鳥在歡快的浮游,畫家以示倉央嘉措圓寂于藍色的青海湖濱,以此來表達對於倉央嘉措大師的緬懷之情。筆者看來,這套唐卡的繪製年代似乎是在第七世達賴喇嘛時期,而且此時應該已恢復了第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的應有地位。巴桑羅布先生認為,章嘉呼圖克圖大師鑒定的這套達賴喇嘛源流唐卡得到乾隆皇帝的認可與珍藏,實際上清廷默認了倉央嘉措為第六世達賴喇嘛的歷史地位,這是順應歷史、順應民意的結果。隨著第八世達賴喇嘛江白嘉措的確認和繼位,最終完全理順了達賴喇嘛的正常傳承系統。

“益西嘉措解密——追尋白嘎爾曾巴蹤跡”除以詳實的文獻資料為旁證揭示了益西嘉措被認定和廢止六世達賴喇嘛的過程,還就廢止以後的蹤跡和命運相關問題進行了探討。其中應關注和思考的一個問題是:“益西嘉措下臺之後,先安置、監禁在藥王山。這是藏文原始材料中的記載,可信度較高。但是,這可能是臨時的,不可能是長久的。松巴堪布在《青海史》中説:令他住在蒙古的熱河;牙含章在《達賴喇嘛傳》中説:把益西嘉措解往北京處理。”對此,巴桑羅布先生提出的一種合理猜測和推論是:“按照松巴堪布和牙含章等人的説法,看來益西嘉措在藏地本土終老的可能性很小,命運之神很可能把他拋到遠離故土的他鄉。作為拉藏魯白及其部族和嘉木樣協巴大師的寵兒,益西嘉措很有可能得到他們的某種保護或者安置。按道理,他們也不會不管落難的益西嘉措。那麼,出現在蒙古阿拉善的阿旺曲扎嘉措有沒有可能就是益西嘉措呢?是不是經倫珠達吉移花接木之後,把益西嘉措説成倉央嘉措的呢?目前根據筆者所掌握的史料和研究能力,還不足以證明這個猜測和推論是正確的。但是,別人也難以完全排出筆者的這種合乎邏輯的猜測和推論的。這種猜測和推論如果一旦能夠成立,那麼就能夠澄清諸多歷史謎團,並使各族各界皆大歡喜。也許歷史就這樣合理安排了益西嘉措的命運。”

總之,無論是《倉央嘉措略傳》還是後續的相關研討,巴桑羅布先生以第一手資料為最基本依據的研究路徑,以及研究中的那種充滿哲理的思辨和符合邏輯的推論,著實給人以深刻印象和無限遐想。當然,更為引人注目的是,這種基於嚴謹的學風、開闊的視野,以及獨具慧眼的學理邏輯和沉謀重慮的縝密推論,對於包括倉央嘉措文化研究在內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不時獲得深邃洞見是非常重要的。如同所謂藝術創作的靈感,學術研究也是需要靈感的。因為靈感就是全部學術要素在學者思維繫統的一種整合結果的瞬息噴發,而這種靈感的噴發對於最終獲得創造性、突破性,乃至顛覆性重大學術成果帶來的影響是難以預估的,應該屬於和學術研究本身具有同等重要的、值得深思的重要的學術與科學命題。

至此,《倉央嘉措略傳》緣起的這篇短文畫上句號之際,筆者謹向巴桑羅布先生致以崇高敬意!在稱揚先生為倉央嘉措文化研究事業做出巨大貢獻的同時,還為倉央嘉措主題歌曲創作提供的經典歌詞深表謝意!

詞曲作者

圖片

覺嘎 

博士、博士後。西藏大學二級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學科首席教授。萬人計劃國家級教學名師,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西藏自治區學位委員會委員,西藏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西藏大學藝術學院原院長。兼任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學會副會長,中國藝術教育促進會理事,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西藏自治區音樂家協會副主席,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領導小組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傳統音樂組組長,西藏倉央嘉措文化研究協會常務理事,西藏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

覺嘎出生在西藏當雄牧區。1985年畢業于西藏自治區藝術學校;之後,先後就讀于四川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中央音樂學院,獲得碩士、博士學位並博士後工作站出站。覺嘎博士是中國第一位獲得音樂專業碩士、博士學位的藏族音樂家,同時也是我國首位博士後工作站出站的作曲專業博士後。

覺嘎博士創作有交響樂、管弦樂、民族管弦樂、室內樂、鋼琴曲、歌曲、舞蹈音樂、戲劇配樂等數十部(首)作品。作品在北京、上海、廣州、成都等內地主要城市和台灣、香港等地以及新加坡、日本、美國、波蘭等國家和地區演出,並在各種比賽中獲獎。覺嘎博士的創作始終以當代音樂創作理念為先導並與西藏文化緊密結合,作品體現出深邃的哲理性與嚴密的邏輯性,並顯示出嫺熟創作技巧和獨特的藝術風格,是西藏題材音樂創作領域具有當代水準的藝術音樂。2016年10月在北京舉行了《覺嘎交響樂作品音樂會》。

覺嘎博士的博士學位論文《西藏傳統音樂的結構形態研究》被評為“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是迄今獲得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的唯一的作曲學科博士學位論文;先後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等多項國家級科研課題;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獨立或主編出版八部著作和三部音樂專輯。

覺嘎博士在西藏開創了“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專業併為西藏音樂創作領域培養了許多優秀人才。2019年,《西藏大學藝術學院作曲專業藝術碩士作品音樂會》在廣州、昆明、成都三個城市舉行。音樂會作為西藏作曲專業教育水準的客觀展示,不僅受到了業內人士的高度關注,也産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

覺嘎博士先後被授予“西藏自治區優秀教師”“西藏自治區高校教學名師”“寶鋼優秀教師特等獎提名獎”“全國模範教師”“全國先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雪域萱歌)

責任編輯:趙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