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養老”到“享老” 銀發族越來越追求精細化康養體驗

2024-12-15 22:51:01.0

來源:光明日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民政部日前發佈的《2023年度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公報》顯示,截至2023年年底,我國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近2.97億人,佔總人口的21.1%;65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超2.17億人,佔總人口的15.4%,我國已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


如今,從衣食住行到看病就醫,再到精神慰藉,銀發族越來越追求精細化的康養體驗。從“養老”到“享老”,我們該如何為他們的幸福“加碼”?

好好吃飯是基礎

飲食行為是決定老年人營養狀況及健康的重要因素。要吃得方便,更要吃得好,這是不少老年人的現實訴求。

江蘇省高郵市高郵鎮搭建的老年人“中央廚房”,以統一制餐、集中配送等方式,讓行動不便的老人能安心吃上一日三餐。在“中央廚房”的助老餐廳內,一道道軟糯易食的菜品整齊擺放,餐盤邊“少鹽、少油、少糖”的標識格外醒目。據餐廳工作人員介紹,這是為糖尿病、“三高”等老年群體提供的“定制套餐”。

“這種餐食定制的做法很有借鑒意義。不少老年人由於牙口不好、消化系統退化、飲食習慣等原因,喜歡吃稀飯、麵條、饅頭等易消化的碳水,忽視其他營養物質的攝入。”北京老年醫院老年醫學科主任醫師王媛説,很多老年人易得的綜合徵與此相關,比如肌少症和蛋白質攝入不足相關,便秘和膳食纖維攝入不足相關,脫髮和微量元素、維生素缺乏相關。“平常飲食一定要注意營養均衡,如果有條件,建議老年人定期進行營養檢測,精準補充。”

但是,營養物質並非吃得越多越好。“一些老年人知道身體缺乏某種營養物質,就盲目食用補充劑和營養品。”在王媛看來,這樣做其實得不償失。

王媛舉了個例子:門診中她遇到一位老年患者,知道自己缺乏葉酸後,為儘快補上竟選擇日服5毫克的片劑。“這大大超過了正常劑量!一般來説,老年人每日葉酸攝入量不宜超過1毫克。”

“老年人應養成‘過猶不及’的思維,不要過量攝入某種營養物質。比如,為緩解骨質疏鬆而長期過量補鈣,結果造成鈣堆積,形成了結石。”王媛無奈道,“很多營養元素,通過好好吃飯就可以補足。”

“建議老年人一日三餐規律飲食,每餐不要過飽。”針對網上“老年人應多加餐”的説法,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學院養生康復教研室副主任張聰表示,脾胃功能虛弱、食欲不佳的老年人,可以考慮少食多餐,避免一日三餐的營養及熱量攝入不足等問題。從中醫角度講,老年人的膳食應該溫熱熟軟,這有助於消化,保護脾胃陽氣。

“但並不是每個老年人都必須加餐,盲目加餐容易造成熱量超標、肥胖等問題。”張聰提醒。

有“醫”靠更省心

在浙江省台州市,為更好地照護“銀發一族”,桐嶼街道加快建設嵌入式養老服務設施——建築面積600多平方米的“老省心”綜合體。該綜合體充分考慮老年人精細化需求,融入老年食堂、護理小站、智慧養老、家庭支援、文化娛樂、健康諮詢、社工支援等功能區塊,為老年人提供便捷的“一站式”服務。

這只是各地建設養老服務圈、織密養老服務保障網的一個縮影。在我國,居家養老仍是養老的主要方式。採訪中,不少專家建議,在“一站式”服務的基礎上,探索社區養老和優質醫療服務的無縫對接。

上海一康復醫院主治醫師李昇華介紹了他們醫院的探索:“作為養老社區的配套醫院,我們的制度、科室、設備都是圍繞老年人需求打造的。如老年醫學、康復醫學、體檢健康管理三大中心,急診急救、慢病管理兩大體系,為社區居民築起了‘急救—慢病管理—康復’三重防線。”

康復醫院和養老社區緊密配合,為老年人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就醫通道。“在慢病管理階段,全科醫生定期到府看診,重點關注病情不穩定、有加重趨勢的患者,提高看診頻率。社區給每個房間配備了緊急呼叫鈴,以便老年人突發疾病時能第一時間得到救治。病情緩解後,老年人可以返回社區康復,家庭醫生繼續提供專業的慢病健康管理。在康復階段,醫生、社工、護工三方合作,提供病情評估、用藥提醒、洗浴照護等醫養服務,打消患者對居家康復的顧慮。”李昇華説。

無論是浙江的“老省心”綜合體,還是上海的養老社區配套醫院,都是對當前養老方式的有益探索。在張聰看來,要打造以社區居家養老為主體、養老機構為輔助平臺、醫療或康復機構為依託的三級養老服務體系,離不開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手段的助力。

如今的醫養結合,更呼喚主動預防、監測和治療。“如今,電子穿戴設備等輔助器具更加智慧化、個性化,老年患者完全可以根據自身情況精準適配。”但張聰在調研中發現,一些老年人並不知道自己適用哪些輔助器具,很多人即使配備上也不太會用,發揮不出其應有功效。

“建議加強對輔助器具基本知識的科普,醫生作為老年人比較信任的群體之一,應多為患者提供這方面的指導。”張聰認為,技術升級帶來的服務升溫,最終必須落在老年人的體驗感和獲得感上。

快樂也是必需品

一有空,70多歲的張雲根就去鎮上的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活動筋骨,“文體項目、手工課堂、志願服務……這麼多活動可以參加,咱老了不就圖個開心嘛!”

金婚老人婚紗照拍攝、“老齡人談老齡事”講座、“老年人常見心理問題和溝通技巧”線下交流會……浙江省平湖市林埭鎮變著法兒地讓鎮上老年人舒展眉頭。“每天大概有幾十個老人過來,大家圍坐在一起看電影聊天,熱鬧得很。”在社工小張眼裏,這裡就像家中的客廳。

“精神慰藉是解決老年人心理問題的重要途徑。”首都醫科大學護理學院教授劉均娥説,走入老年人內心、為他們排憂解難,是社區養老服務的重要板塊。

在北京奧運村街道開展的一個服務項目中,劉均娥做了這樣的嘗試:組織社會參與意願較高的低齡活力老人建立志願團隊,引導低齡老人為高齡老人服務,以“鄰里互助養老”等主動服務形式,有計劃、有針對性地面向老年人群開展精神慰藉志願服務。

“效果很好,在系列精神慰藉活動中,老年朋友們敞開心扉,分享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困惑,負面情緒得到了疏導和釋放。”劉均娥説。

“老有所樂、老有所安”是考量老年人幸福感的重要標準。隨著年齡增長,老年人面臨著身體機能下降、社會角色轉變等多重挑戰,這些變化可能帶來一系列心理問題,而一些老年人罹患心理疾病卻不自知。

“老年人對於心理健康的認知有限,有人認為自己只是有情緒問題,上升不到心理疾病的層面。”王媛直言,“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問題具有隱匿性,特別需要醫生從其不適症狀中‘抽絲剝繭’來診斷。”

王媛給記者講了這樣一個案例:“有位糖尿病患者經常摔倒,磕得身上青一塊紫一塊。其實老人的行動能力沒問題,問診時得知,由於老伴去世,她總是吃不下飯。食欲下降是心理疾病的典型特徵,通過心理測評發現她得了抑鬱症,吃不下飯還在飯後打原劑量的胰島素,導致低血糖,進而頭暈摔倒。後來我們調節胰島素用量,並添加了抗抑鬱藥物,老人逐漸恢復到正常狀態。”

“在老年病學中,心理健康評估是臨床診療的重要方面。”李昇華表示,心理問題會放大身體不適,反之,共病也會增加抑鬱、焦慮情緒的發生風險。“針對老年人多病共存、相互影響這一特徵,應多病統籌治療,避免出現‘摁下葫蘆起來瓢’的情況。”

採訪中,不少專家認為,對老年人的綜合評估不應只關注專科疾病,而應關注綜合徵及其背後的風險。對此,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副院長、精神衛生專家袁寧建議,進一步健全社會精神衛生服務體系,加強精神衛生專業人才培養,通過社區、家庭、醫院合作,對有需要的老人進行到府探訪、心理撫慰,為老年人提供更及時、有效的精神衛生服務。(李琦)

責任編輯:夏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