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腳下多民族共建和諧家園

2024-11-04 23:35:21.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在中國的西北邊陲,維吾爾族、漢族、哈薩克族、滿族、回族等多民族群眾共同生活在天山腳下、戈壁綠洲之間。

新疆,這裡歷來是多元文化薈萃之地,獨特的民族風貌在基層社區生根發芽,逐漸枝繁葉茂。

近日,記者跟隨“鑄牢共同體中華一家親”主題宣傳活動採訪團走訪新疆多個社區,體驗多民族和合共生的真實景象。

多彩的社區文化:各族居民齊心協力


近年來,新疆建設多民族群眾互嵌式社區,通過優化服務設施、豐富文化活動、強化社區功能等舉措,有效促進了各族居民之間的廣泛互動、深入交流與深度融合。

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第十二師西山農牧場安康社區便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典範,這裡居住著14個民族的5000余名居民。每逢節日,大家會自發組織詩朗誦、文藝演出等活動。

在安康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旁的廣場上,樂手們敲著鼓點,十幾位老人身著鮮艷的民族服飾,踩著歡快的節拍旋轉起舞。這是“鑄牢共同體中華一家親”聯誼活動的現場。安康社區黨總支書記馬麗介紹,每一天,社區都在書寫民族團結的故事。

從神采飛揚舞蹈隊到鳳之彩合唱團,從小紅帽志願者到大學生服務隊,不同的文藝團體和志願團隊給社區居民們帶來了歡樂。68歲的楚志敏與青年小夥葉爾那爾·努爾巴哈提是在社區組織的詩朗誦活動中熟識的。今年,他們還將攜手代表安康社區參加彙報演出,楚志敏表示,一老一少,兩個不同民族的朋友同臺獻藝,是為祖國獻禮。

團結社區位於新疆庫爾勒市朝陽街道,正如其名,這裡是10個民族3000多戶居民共同生活的地方,社區內的“石榴籽藝術團”便是這種文化交融的寫照。這支文藝志願服務隊成立於6年前,現有來自5個民族的37名正式成員。

311場次、30多個歌舞節目、13個原創節目……談到這些年的演出成果,75歲的團長卡得爾·克衣木滿是自豪。“我們要把國家的好政策,把新疆翻天覆地的變化,把如今的美好生活,用歌聲、舞蹈講述,我們到社區、鄉村公益演出,每一次都十分熱鬧,大家非常喜歡。”他説,現在正值金秋時節,藝術團正在為新疆巴州的胡楊編排一支新的歌舞作品——《請到羅布洛爾來做客》。

同樣深感“家門口就有濃濃民族情誼”的,還有喀什市東湖社區的居民們。

在那裏,回族、塔吉克族、哈薩克族、蒙古族、維吾爾族和漢族等6個民族,累計2600戶6201名居民共同生活,互相扶持。大家在常態化交往交流交融中,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在東湖社區廣場上,不同代際的居民們,紛紛組隊健身,打乒乓球、籃球、羽毛球,孩子們在一旁的兒童遊樂區盡情玩耍,婦女們坐在秋日的樹蔭下閒聊,鄰里之間的情誼在日常生活中悄然生長。

近年來,東湖社區通過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推動“五治融合”,以“一老一小”溫情服務為切入點,創新管理模式,關注老年人和兒童的特殊需求,為各族居民提供了全方位的生活保障。

老年活動中心、老年食堂、琴棋書畫室、舞蹈室、日間照料中心、各類球場以及兒童遊樂場等場所,為東湖社區居民解鎖出了多樣化的“休閒模式”。

“其中,老年棋牌室最受歡迎,每到下午非常火爆。”東湖社區居委會主任張曉真表示,首先是“一老”,社區開展了各類敬老活動,做到老有所依、老有所樂;再是“一小”,通過設立託兒所、愛心母嬰室、石榴籽小課堂,電教室和科普室,關注孩童成長教育,實現了幼有所依,幼有所教。

35歲的音樂教師米爾阿力木在社區教孩子們演奏傳統樂器,包括琵琶、陶笛、都塔爾、薩塔爾和艾捷克,希望他們掌握一技之長。米爾阿力木説:“在這一過程中,各民族的年輕一代通過玩樂器、組樂隊共同演繹流行曲目,感受團結合作,傳承民族情。”

讓張曉真印象深刻的是,一名15歲的維吾爾族男孩,經常在週末來到書畫室,一待就是一下午,寫毛筆字、畫毛筆畫,兩樣都非常出色。

“參與活動還能有所收穫。”張曉真稱,居民可通過參與社區志願服務活動,在積分超市兌換相應的日常生活用品等獎品,由於積分較容易獲得,社區居民參與到社區治理的積極性很高。

從推動“互嵌式”社區建設,到深入推進文化和經濟的深度融合,當地居民逐步在生活中實現了多元共融。

民族交融:在美食與文化中傳遞情誼

在社區建設中,飲食文化是民族交融的又一座橋梁。

“百家宴開始嘍!”伴隨一聲吆喝,新疆塔城市新城街道哈爾墩社區大院飄來陣陣飯香。

烤包子、大盤雞、胡爾達克、米腸子、手抓肉、波爾薩克……不同民族的美食接連登場。只見300多戶社區居民圍坐長桌旁,共用美食,在歡聲笑語中感受各民族文化的交融。

哈爾墩社區同樣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社區,來自漢族、回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錫伯族等14個民族的1500多戶居民生活於此。自2014年,哈爾墩社區開始組織鄰里節百家宴活動,居民們將自己的拿手好菜端上長桌,彼此分享。

同頂一片天、同吃一桌飯的熱鬧場景,也經常在安康社區上演。“過節的時候,大家會做水煮羊肉、包爾薩克一起分享,真的像一家人一樣。”社區居民盧金葉説,已經連續多年吃到“百家宴”。

1986年,盧金葉從浙江來到新疆。在她看來,融洽的居住氛圍,良好的營商環境是自己在新疆生活的理由。

“在這裡生活這麼多年,我和哈薩克族、維吾爾族的朋友們成了鄰居。”盧金葉回憶起往年與鄰居們一起過古爾邦節、肉孜節的情景,笑得格外開心。

“每年古爾邦節,各族居民會聚到一起喝粉湯。到了春節、冬至等節日,大家又會在一起做抓飯、吃餃子。”安康社區黨總支書記馬麗介紹。

在東湖社區,居民們也常常通過美食拉近彼此距離。

3年前,在社區籃球場,青年小夥麥麥提江·比拉力,與鄰居大哥劉漢通過打籃球結緣。兩人熟絡後,經常一起捍麵皮、包餃子,有時劉漢還會捎些蔬菜給麥麥提江。

“劉漢就像我的哥哥一樣照顧我,我們的妻子一起逛街,我們的孩子也在一起玩耍,兩家人經常一起吃飯,分享彼此民族的習俗和故事。”麥麥提江説道。

居住在多民族社區,大家對各地的風俗習慣和語言都有些了解,鄰里之間無論大事小事都相互照應。白天串門走動,晚到府口閒聊,彼此之間親密得如同家人。

基層工作者:多民族共築和諧家園

如今,民族團結的故事更是延伸到了社區裏的年輕一代。

“互嵌式”社區建設能否在更遠的地方落地生根?24歲的凱麗比努爾用實際行動,給出了肯定的答案。

身為東湖社區志願者,凱麗比努爾來到東湖社區已有兩個月了,主要負責在老年康養診室免費幫助居民測量血壓,並通過中藥熏洗為患者活血化淤。

讓凱麗比努爾高興的是,自己和一名56歲的漢族阿姨成了好朋友。“以前,阿姨經常睡不好,腿也行動緩慢,她在我這裡治療了兩周後,失眠少了,也能走能跳了,她非常感激,還給我送了自己家鄉的月餅和糖果吃。”凱麗比努爾説道。

在安康社區,漢族、回族、哈薩克族等多民族工作人員共同為社區服務著。

“我們社區的工作人員平均年齡在34到35歲之間。”作為安康社區的工作人員,葉爾那爾講述道。

在多民族聚居的社區工作,“融入”是葉爾那爾推進工作的關鍵。“樓上水管總是漏水、下水道堵塞、裝修施工噪音很吵……”面對居民的需求,葉爾那爾會登門一一記下,隨後聯繫物業等部門,推動解決問題。

葉爾那爾特別提到社區開展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活動。“很多年長的居民不太會説,我們就開設學習班,幫助他們更好地與其他居民溝通。”

翻開安康社區黨總支書記馬麗的筆電,裏面密密麻麻記錄著入戶走訪的資訊。每當居民遇到困難時,社區總能及時伸出援手,幫助他們渡過難關,這樣的暖心故事不勝枚舉。

多民族社區是各族群眾共同生活的地方,也是一個相互扶持、互助共生的大家庭。

回族居民馬紅的丈夫因病去世,留下她和兩個女兒。社區幫助她讀大學的女兒申請了助學金,馬紅也在當地養老院找到一份收入穩定的工作。

居民阿斯漢·艾江的兒子患有聽力障礙,由於家庭經濟困難,一直沒有佩戴合適的助聽設備。2019年,社區工作人員發現孩子異常後,帶著阿斯漢和孩子冒著酷暑,多次奔走于當地殘聯、醫院,經過檢查、試戴、調試,終於為孩子免費配上了助聽器。

據馬麗介紹,安康社區有一支志願服務隊,這支隊伍由黨員先鋒帶動,居民們自發為社區提供服務。修剪樹木、掃落葉、免費磨刀……志願者通過日常的點滴行動,傳遞著各民族間的深厚情誼。

“安康社區就是一個大家庭。”馬麗説著自己對“家”的理解。在新疆,基層社區是互嵌式社會結構的縮影。不同民族的居民們用實際行動,將“互嵌融居”這一理念深植于生活的每一個細節,在共居、共學、共事、共樂中實現交往交流交融。

天山南北心相聚,精神相依共長天。當前,新疆致力於構建互嵌式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力求在空間、文化、經濟、社會等方面全方位嵌入,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創造出更好的條件。

責任編輯:夏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