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29 22:56:57.0
來源:央廣網
今年10月29日是第19個世界卒中日,中國健康知識傳播激勵計劃卒中日專題訪談在京舉辦。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新聞評論員、中國健康知識傳播激勵計劃項目健康知識宣傳員白岩松與中國卒中學會會長、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院長王擁軍、中國健康促進與教育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孔靈芝,就卒中的預防、高危人群特點、儘早發現卒中跡象、突發卒中急救,以及卒中的治療和康復等話題,進行了深入討論,向公眾提出了最希望提醒的建議,倡導公眾正確認識卒中,積極行動防範卒中帶來的危害。
卒中俗稱“中風”,是一種急性腦血管疾病,分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我國六成以上是缺血性卒中。卒中是中國居民首位死亡原因,具有發病率高、復發率高、致殘率高、病死率高及經濟負擔高等“五高”特點。
世界卒中日科普訪談現場
左起:白岩松、王擁軍、孔靈芝
卒中預防:高危人群畫像
王擁軍教授在訪談中細緻地描繪了卒中高危人群的畫像。他指出,卒中的高危人群可以定義為具有一個或以上危險因素的個體。這些危險因素主要分為三大類:一是遺傳因素,包括家族卒中病史和40-50個與卒中相關的單基因遺傳病;二是基礎疾病,如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心臟病(尤其是房顫)等;三是行為危險因素,包括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蔬菜水果攝入不足、過量飲酒、吸煙、缺乏運動、焦慮和失眠等。王擁軍教授還特別提醒,即使有遺傳傾向,通過積極的生活方式干預和疾病管理,也可有效降低卒中風險。
今年世界卒中日的中國主題是“體醫融合,戰勝卒中”。王擁軍教授表示,快速散步或間歇性有氧運動是目前科學研究證實對預防卒中有顯著效果的運動方式。適量運動還有助於控制體重、減少卒中風險。
白岩松、王擁軍、孔靈芝共同提示公眾,卒中可預防、可治療、可康復,通過踐行健康生活方式,合理飲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做好預防措施,可有效減少卒中危害。
卒中預警:不要忽視卒中前的救命信號
王擁軍教授提醒公眾,中風在真正發作之前,至少有三分之一以上的人會有預警症狀,抓住“最後一次機會”至關重要。預警信號即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包括出現一過性的一側肢體麻木、視物模糊或重影、言語不利;同時部分人會發生眩暈,出現天旋地轉、噁心嘔吐、劇烈頭疼等症狀。
“120”原則是簡單易記的卒中預警識別方法:“1”是照鏡子觀察面部是否對稱,“2”是平舉雙臂看是否有一側無力,“0”則是“聆聽”,詢問複雜句子是否能夠理解。王擁軍教授表示,有卒中風險的人平時多照鏡子、多微笑,既能改善心情,還有可能發現卒中的早期跡象,儘早採取救治措施。
白岩松與王擁軍共同提示公眾,當公眾出現以上任一卒中預警信號時,應立即撥打120急救電話,在黃金救援時間內尋求醫療救助。
卒中救治:腦細胞不可再生,救治越早越好
王擁軍教授指出,“時間就是大腦”。卒中救援每錯過一分鐘,腦細胞至少多死亡10萬個。腦細胞不可再生,腦細胞死亡越多,未來殘疾風險越高。
孔靈芝副會長提醒公眾,發現卒中後應當立即撥打120急救電話。卒中後選擇自駕或打車前往醫院是誤區,易導致錯過寶貴救援時間。正確做法是立即撥打120電話,專業人員可利用救護車上的設備對患者進行實時監測,同時銜接醫院內卒中中心,更好為病人做好救護。
王擁軍教授表示,卒中的黃金救援時間通常是發病後的4.5小時(270分鐘),如果在這個時間窗內得到治療,大多數患者可以避免殘疾。
王擁軍教授特別提醒公眾,卒中後在家庭環境中等待時,應避免任何可能加重病情的錯誤處理方式,如拖拽患者或給予藥物和水。正確的做法是讓患者保持正確姿勢,並第一時間尋求專業的醫療救援。
在卒中治療方面,王擁軍教授指出,隨著醫學技術的進步,國內卒中的治療水準和藥物研發已有顯著躍升。以前中國百分之百依靠進口溶栓藥物,近年來我國已逐步成為全球溶栓藥産量最大的國家,掌控著全世界60%的溶栓藥。王擁軍教授提出,在藥物研發方面中國也位居世界前列,以“腦細胞保護藥物”依達拉奉右莰醇為例,該藥物還將有舌下含片,如同心臟病人用的硝酸甘油一樣,卒中患者發病後及時使用能給醫生更充分的救治空間,降低腦細胞死亡率。
卒中康復:儘早開始康復治療,防止復發
康復是卒中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肢體、語言和心理康復。王擁軍教授指出卒中康復有三個窗口期:住院期間的超急性期、發病後的三個月內,以及三個月到半年的時期。他提出越早開始康復,效果越好。預防卒中復發也是治療的一部分。王擁軍教授指出,卒中後復發的風險因素包括未能有效控制危險因素和未能按時服用二級預防藥物。通過規範治療和改善生活方式,可以顯著降低卒中的復發率。
據悉,本次中國健康知識傳播激勵計劃世界卒中日科普訪談由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老齡傳播分會、中國健康促進與教育協會、中華預防醫學會健康傳播分會等多家機構策劃實施。與會專家共同倡議公眾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預防卒中,正確應對卒中。(雷妍 徐佳雯)
責任編輯:夏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