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足百姓從“有房住”到“住好房”的需求

2024-08-30 15:46:09.0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讓居者有好屋住,是最大的民生。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加快建立租購並舉的住房制度,加快構建房地産發展新模式。近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再次明確了這個目標。

房地産發展新模式是高品質發展、協調發展、安全發展的模式。這是黨中央為了適應新型城鎮化發展趨勢和房地産市場供求關係發生重大變化新形勢作出的重大部署,也是防範化解房地産風險、實現房地産高品質發展的治本之策。而滿足不同群體的剛性住房需求,讓“居者”住得起“好房子”,更是房地産高品質發展的重要體現。

圖片來源:新華社

房地産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撐,是百姓家庭的重要財産。回顧我國房地産近幾十年來的發展歷程,其經歷了萌芽、黃金、緊縮時期,現今已進入新週期。從1978年到1992年,我國房地産增加值總額僅為百億級規模,在國民經濟總體規模佔比平均為2.70%;而2022年超過7萬億元,在國民經濟中總體規模佔比達到平均6.7%。在我國房地産總量增加的同時,百姓對住房的需求也日趨多元化,並逐漸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的新階段。

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介紹,截至2023年底,我國城鎮每人平均住房建築面積超過40平方米;累計建設各類保障性住房和棚改安置住房6400多萬套,1.5億多群眾喜圓安居夢,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基本實現應保盡保。

另有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計劃建設籌集保障性住房170.4萬套(間)。截至今年6月底,全國已建設籌集保障性住房112.8萬套(間),佔年度計劃的66.2%,完成投資1183億元。

以上數據表明,“居者有其屋”的願望現已基本實現,但還有部分低保、低收入群體仍需要通過保障性住房等政策進行兜底。總體上看,我國住房發展已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人民群眾對住房的功能和品質有了新期待。這和社會發展、時代進步、人民生活水準提高等因素息息相關。隨著人民生活水準的提高,百姓對住房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高收入者期望住“好房子”,而低收入者在盼望實現安居夢。

無論是高收入者還是低收入者,住上“好房子”是人人所嚮往的。從某種意義上看,“好房子”是個與時俱進的概念,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內涵和要求。從現階段來看,“好房子”的標準就是綠色、低碳、智慧、安全等。為社會提供更多的“好房子”,滿足不同群體的住房需求,並從過去注重速度、數量,轉向追求高品質、新科技、好服務,逐漸成為房地産高品質發展的重要著力點。

《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加快建立租購並舉的住房制度,加快構建房地産發展新模式。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和供給,滿足工薪收入群體剛性住房需求。支援城鄉居民多樣化改善性住房需求。

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部署要求,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將會同有關部門積極落實改革舉措,同時,也將聚焦制約住房城鄉建設事業高品質發展的突出矛盾,以讓人民群眾住上綠色、低碳、智慧、安全的“好房子”為基點,統籌推進住房和城鄉建設領域的各項改革。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長倪虹在日前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表示,在構建房地産發展新模式方面,一是在理念上,深刻領會“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建設適應人民群眾期待的“好房子”。二是在體系上,要以政府為主滿足剛性住房需求,以市場為主滿足多樣化改善性住房需求。三是在制度上,改革完善房地産開發、交易和使用制度,為房地産轉型發展夯實制度基礎。四是在要素配置上,建立“人、房、地、錢”要素聯動新機制。要把新房子建成“好房子”,把老房子改造成“好房子”。還要建設“好小區、好社區、好城區”,讓人民群眾生活得更舒心、更安心。

從“居者有其屋”到“居者有好屋”是質的飛躍,也是房地産發展新模式的重要體現。安居才能樂業,讓百姓有獲得感、幸福感、歸宿感,才是深化改革的最終落腳點。(林春霞)

責任編輯:夏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