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莉莎:鄉村民俗文化遺産助力鄉村振興

2024-10-28 20:21:30.0

來源:光明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推動鄉村振興,需要充分挖掘農村發展的內生力量,鄉村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鑄魂工程,發揮著引領性作用。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特別指出要“加強鄉村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2024年3月,根據中央一號文件部署和《鄉村文化振興工作指引(試行)》要求,農業農村部、中國文聯聯合發佈了《“大地流彩—全國鄉村文化振興在行動”工作方案》,方案強調要全面加強鄉村文化保護傳承,推動農耕文明優秀遺産與現代文明要素有機結合,促進鄉村文化資源活化應用和鄉村文化産業創新發展。中華文明根植于農耕文明,農耕文明中形成的農業技術、民俗文化、生態文明理念,還有藉由農業生産所形成的土地風貌,建築風格等都是農耕文明優秀遺産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鄉村民俗文化遺産也是農耕文明優秀遺産的重要組成部分,挖掘繼承與創新發展鄉村民俗文化遺産,讓其在新時代煥發出勃勃生機,對於鄉村文化振興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鄉村是中華優秀傳統民俗文化的重要載體,鄉村民俗文化遺産是鄉村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鄉村民俗文化誕生於村落之中,是由村民們所創造、共用、傳承的文化,是中國農耕文明的活態歷史傳承,蘊含著獨特的思想內涵。鄉村民俗文化在人與自然之間、鄉村民眾之間、鄉村社會與民眾之間,構建起了調適平衡、情感共通、文化共通、禮儀教化的和諧發展體系。鄉村民俗文化遺産是不同地域鄉村的文化符號,從閩粵地區的新年遊神活動到晉東南地區的元宵節社火,從年節時北方的做花饃活動到南方的打糍粑活動,這些民俗文化遺産資源都承載著村民們獨特的文化鄉愁,帶有濃厚的地域文化色彩,是這個地域村民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依戀,與特定區域的自然生態環境、農業生産方式以及鄉村社會文化緊密相連,保護好、發展好鄉村民俗文化遺産,進而促進鄉村文化的傳承與發揚,這有著深遠的意義。這不僅是文化自信的重要體現,也是我們對自身文化根源的尊重和認同,更是為鄉村振興打下了堅實的重要文化基礎。

鄉村民俗文化遺産蘊涵著豐富的生態文明價值理念。村民們通過農事慶典活動、農耕禮俗活動、鄉規民約等民俗文化活動,表達著對大自然饋贈的感恩之心和敬畏之心。同時也展示了人類與自然長期和諧共處的歷程,民俗文化遺産以協調人與自然的關係為核心,遵循農耕活動的時序,遵循我國人民特有的時間制度和時間觀念,這樣“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理念對於生態環境保護和鄉村生態系統的健康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鄉村民俗文化遺産是鄉村特有的文化標識,展示了極具地域特色的文化傳統和習俗,體現了村民們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具有豐富的社會價值。從天南地北形態各異的飲食文化到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表現形式,從代代相傳承載著家族記憶的家訓家規,到鄰里互助、誠實守信的鄉風民俗。民俗文化遺産就像一座橋梁,將古代與現代連接起來,讓後人能夠領略到先輩們的智慧和創造力,這些民俗文化遺産如同春風化雨般,潛移默化地影響著鄉村居民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增強了村民對鄉村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為文化遺産地居民搭建了精神文化家園。

鄉村民俗文化遺産的經濟價值。鄉村民俗文化遺産的挖掘、傳承與創新發展可以有效地促進農村的産業融合為農文旅結合帶來顯著的經濟效益。通過與農村一、二、三産業的融合發展,構建農文旅融合的現代鄉村産業體系,促進鄉村的經濟繁榮。

一是要為民俗文化遺産傳承創新培養參與人和傳承人。鄉村振興,關鍵在人,要激活村民們的主體意識,通過文化振興來促進鄉村振興。而想要獲得更多優秀人才,一方面要積極引入人才,聘請民俗學、歷史學、文化遺産學等方面的專業人才對鄉村的民俗文化遺産開展實地的調查和研究,深入挖掘鄉村的民俗文化的獨特魅力和內在價值,並作出系統的梳理和分類,提煉出能夠驅動鄉村經濟升級、促進社會和諧和豐富群眾精神生活的文化元素,並提出整體性的規劃建設方案,為鄉村民俗文化的保護、傳承與利用提供智力支援;另一方面要激活村民的主體意識,引導村民積極參與到民俗文化活動當中。比如可以組織本地區內的鄉村民俗從業者和民俗手工技藝傳承人參與特色民俗文化項目的開發和實踐。同時也可以積極與本地高校、職業技術院校等建立合作關係,舉辦專門的民俗文化培訓班,帶動更多的人參與到民俗活動中來。既可以激發村民的鄉土情結,也可以使得村民們可以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和技能,這種多元化人才培養體系,可以引導更多的鄉村居民參與到民俗文化遺産保護、開發、服務供給的各個環節中來,使他們成為鄉村文化建設的主體。

二是推動鄉村民俗文化遺産與創意産業相融合,開發民俗文化創意産品,通過文化創意實現鄉村民俗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助力鄉村文化振興。鄉村民俗文化創意産品的開發要因地制宜,以自身累積的民俗歷史文化資源為基礎,提煉出區域內民俗文化遺産的特色元素,開發出以文化內容為核心,具有地域文化標識的,極具吸引力的文化主題IP。通過打造文化創意IP賦予民俗文化遺産具有可識別性的鮮活的生命力,使得鄉村民俗文化遺産轉化為民俗文化産品,這樣不僅能夠可持續地創造經濟效益也可以擴大鄉村民俗文化的傳播影響力,提升文化體驗感。圍繞文化遺産IP開發民俗文化互動型、體驗類的公共文化産品。比如可以開發民俗文化手工藝品的研學課程,讓大家能夠直觀的體驗非遺技藝的匠心精神;也可以借助現代資訊技術,根據不同消費群體的旅遊體驗偏好,設計符合需求的多種個性化資源演出,通過情景再現和全景展現民俗文化活動,來增強民俗文化的吸引力和參與度;還可以開發民俗展演類産品,尤其是在體驗式文化消費和沉浸式文化消費越來越受到消費者認同的背景之下,通過沉浸式互動體驗和展示表演,讓消費者能真切的感受和理解到中華農業文化的深厚底蘊,此時文化上的共通感就更能引起參與者的共鳴。比如陜西的袁家村原本是一個偏僻的小鄉村,但是依託于當地的特色民俗文化,舉辦各類民俗文化活動,還大力宣傳和推廣當地的特色美食,用富有鄉味的文化産品讓遊客流連忘返。這些蘊含著鄉村文化智慧的産品不僅能夠給鄉村帶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也可以通過文創産品交易和文創體驗産品讓更多的人了解鄉村民俗文化中蘊含的鄉土記憶和人文情感。

三是將民俗文化遺産與農村産業融合發展,構建多元産業體系助力鄉村振興。打造多樣化的鄉村産業形態,以鄉村民俗文化遺産的創新發展為引領,通過政府引導,整合民俗文化、傳統手工技藝、田園風光、農耕生活、特色餐飲等資源,充分挖掘資源的特色和內涵,因地制宜的形成符合當地實際的集農産品生産加工、旅遊觀光、康養度假、教育研學在內的完整的鄉村特色産業鏈,形成一個各環節暢通、各主體和諧共生的良好産業格局。比如,江西省婺源縣堅持因地制宜,突出徽派元素,通過農文旅産業融合,挖掘優秀的鄉村民俗文化,打造了集特色村落景觀遊覽、傳統手工藝體驗、傳統農耕休閒的多元業態融合發展的特色鄉村振興之路。這樣的産業格局優化了鄉村的産業結構,延長了鄉村經濟的産業鏈,既可以豐富鄉村的文化生活,滿足村民們的精神需求,還可以讓村民們在家門口獲得就業和創業的機會,通過産業結構升級和産業鏈的延長促進收入增加,滿足村民們的物質需求。

四是加強政策引導和制度保障,圍繞鄉村民俗文化開展鄉村文化建設和産業融合。鄉村振興的相關政策從國家層面到各級政府都出臺了一系列可實施性強的舉措。在政策落地時,基層政府還應積極探索適合自身發展的文化産業路徑,做好鄉村民俗文化遺産保護與開發的頂層設計與整體規劃制定工作,明確發展目標、重點任務與保障措施,並基於鄉村文化産業融合發展所遇到的問題而制定支援政策。同時要在鄉村基礎設施的改造、公共文化空間的打造、民俗文化傳播、民俗文化傳承等方面,通過設立專項基金、村民入股參與、引入社會資本等方式給與充分的資金保障。

鄉村的文化振興要深入挖掘繼承、創新農耕文明優秀文化資源,將鄉村自然資源和民俗文化遺産有機結合,在深入挖掘鄉村特色文化符號的基礎上,通過盤活特色民俗文化遺産資源,助力鄉村振興。(楊莉莎·景德鎮陶瓷大學講師)

責任編輯:夏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