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仁軍:始於生存,行于責任,忠於熱愛

2024-06-24 21:06:49.0

來源:康養中國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四川省南充市蓬安縣嘉陵中路上有一家診所名為蓬安仁君診所,診所裏有一位“沈醫生”。從學醫到從醫,再到編撰醫學書籍傳承發揚中醫藥文化,每個階段,沈醫生都用對“醫”的熱愛,詮釋著“醫者仁心”“醫海無涯”與“愛一行專一行”的精神。

“花最少的錢解決最多的問題,找沈醫生準沒錯!”這是蓬安縣居民們對沈仁軍最高的評價。而從一名蓬安縣衛校畢業生到成為人們讚不絕口的“沈醫生”,沈仁軍用了整整32年。

1989年,19歲的沈仁軍在父親的建議下進入蓬安衛校學醫,在那個每月工資僅五元人民幣,只有每年過年才吃得上一次肉的年代,儘管中西醫學業枯燥且冗長,年少的沈仁軍帶著父親的期許與信任,和改寫在農村靠苦力生存命運的決心,毅然堅定地完成了2年學醫生涯。

雖然學醫更偏向迫於生計,但幸運的是,1991年從學校畢業後沈仁君隨師蓬安縣中醫名家章榜舉去往蓬安縣中醫醫院實習中,他在接觸與目睹了一例例在醫生幫助下患者重獲健康的案例,深刻體會到身為醫者的價值與父親所説的“會被社會尊重”的驕傲感。他真正愛上了醫生這個職業。

意外驚喜地對“醫”的認知有所提升,沈仁軍更加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從醫機會。實習期,他不斷積攢經驗,提升自我。1993年沈仁軍進入了蓬安縣第二建築公司負責職工醫務所,面對公司數百名員工的日常健康保障,他每天帶領醫務所3位同事不辭辛苦地開展工作。之所以離開醫院來到這裡,沈仁軍給出了原因:雖然醫院與二建公司僅一墻之隔,但公司醫務所僅有一名醫生,自己想幫助員工們解決不能及時看病的棘手問題,借此盡一份“醫生”的責任。

也正是因為這份心中的“責任”,沈仁軍全心全意投入在這間醫務所,一待就是7年。在此期間,他發現面對部分病疾自己無法提供最優解決方案時,便毅然決定不脫崗進修攻讀成都中醫藥大學中醫學專業,以此進一步將理論結合實踐,豐富醫學知識、提高醫療技能。“我希望自己能以更專業的技術和視角為他們提供治療。”沈仁軍説。

直到1999年,為了支援家中兩位弟弟外出工作,扛起照顧父母的重任,沈仁軍離開那一隅充滿青春與熱血的工作崗位自立門戶。沒錢開診所就貸款租鋪面,沒條件進藥就找朋友賒藥給患者看病,在當時基層診所缺乏的環境下,為不耽誤患者的醫治,沈仁軍的工作時長從朝八晚八延長到朝七晚十一。深知肩負的責任,從診斷疾病到開方抓藥、輸液打針到幫助患者梳理心理疾痛,沈仁軍都親力親為不敢有絲毫鬆懈。當他再次結合實際發現病患治愈率和康復時間都無法達到自己的要求時,他萌生了如何幫居民患者“在最短時間內花小錢治大病”的想法,沈仁軍再次報考並完成了成都中醫藥大學中西醫臨床本科的學業。

當結合中西醫治療技術開展臨床治療後,病患治愈成效顯著,更堅定了沈仁軍“不為良相,便為良醫”的決心。沈仁軍在還清貸款有所積蓄後,立刻在這條街道上買下一間鋪面,真正地開了一家屬於自己的診所。地點固定了,心也就穩定了。見慣了病人的憂愁苦痛,沈仁軍對病人疾病的關切之餘,沈仁軍還在診所裝空調、定藥櫃、分區域,只為給患者提供更乾淨寬敞、溫馨舒適的看病環境,更是想要將心中那份熱愛發揚光大。

行醫以來,沈仁軍先後師承章榜舉、河南傑出中醫名家涂華新等,並多次到北京、河南等地進修學習中西醫重要論述,對《傷寒論》《金匱要略》等著作見識獨到、理解深刻,深受北京經方大家胡希恕、馮世倫中醫經方團隊專家、北京國醫大師經方學術專家郝萬山教授等專家學者肯定與帶教指導。在見證多名學者專家對中醫傳承和發展作出的重大貢獻後,他心裏開始萌芽一個願望:在當地要呼籲社會對中醫與健康知識提高重視。

有人會説,沈仁軍是不是太較真了。然而,他們不知道的是正是源於熱愛的這股幹勁兒,才會使得沈仁軍開診所秉持中藥幾乎原方原量開方,針對老弱病殘等貧困群體以質優價廉為原則,堅持免費提供無成本詢醫、24小時線上問診等惠民服務。

為了更好地領略和傳承、發揚中醫文化,沈仁軍與四川綿陽市中醫大家鄧文斌合著《經方方證探微》《廣義經方群賢仁智錄》(第一輯)等醫學書籍,讓更多的百姓和醫者感受中華經方的療效和中醫藥的魅力。回顧行醫這條路,沈仁軍深情地説:始於生存,行于責任,忠於熱愛。

責任編輯:王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