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貽弘:精研醫術,善解難題

2024-06-18 10:35:38.0

來源:康養中國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重慶市南岸區桃源路上的龍貽弘診所是龍貽弘醫生施展身手的天地,30多平米的診室有致而溫馨。有患者求診時,他仔細伏案脈診,全方位解讀病情;針灸治療時,他起針利落,迅速精準。從醫20多年來,他診治了一大批疑難患者,讓公眾感受到中醫藥的神奇魅力。

從不放鬆對醫術的追求

學醫一直是龍貽弘的理想。龍貽弘1988年開始在成都中醫學院(現成都中醫藥大學)中醫專業學習,1991年開始在重慶醫科大學臨床專業學習,積累了豐富的中醫學和西醫學知識後,他1994年開始獨立行醫。在精讀醫書之外,拜師學藝是龍貽弘提升醫術的一個重要途徑。他1991年成為血液病專家張淑慎教授的入室弟子。

在醫療實踐中,龍貽弘醫生先後發表了《克障生髓造血湯治療“再障”的臨床療效與觀察》《“燒傷散”外用,減少皮膚癜痕的形成》等論文,總結了其使用中醫藥治療再生障礙性貧血及燒傷的良效,他的個人事跡被編入《重慶醫療衛生大全(名醫篇)》。

“我一直沒有放鬆對醫術的追求。體制內或體制外,拜訪了很多有一技之長的醫生,花費了數十萬尋求醫術上的突破口。”龍貽弘認為,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中醫傳承至今一定有獨特的技術。望診需要一定的天賦,聞診可以獲取一定的患者資訊但不能完全達到診斷的標準,問診來自於細心和豐富的臨床經驗。他選擇精研脈診,10多年來赴全國多地學習了“大醫脈神”“瀕湖脈學”“飛龍脈法”“內難脈學”“針灸治療”等10多種主流脈法和中醫技術。他熱愛中國傳統文化,學習《道德經》《易經》“站樁”“太極回春功”等。

成都體育學院運動醫學系王敬義教授家學深厚,潛心研究脈診。2017年,王敬義在成都舉辦傳承學習班,王敬義的點播常令龍貽弘頓悟,龍貽弘提出了拜師請求,“老師説行,或許是老師覺得我能理解他的學術思想。2020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了王敬義著的《中醫脈診點位新探圖文詳解》一書,我對於圖書的編輯有一些貢獻。”

龍貽弘學習傳統文化,學習了很多診療技術,他總是謙虛地認為,中醫只要熱愛就能學習好,自己拜了很多老師學到了一些知識,為了學有所成,付出再多的努力都是值得。

善解難題的好醫生

針藥結合是龍貽弘的診治特色,他還會指導患者站樁以利於康復。

在龍貽弘醫生診室裏的錦旗中,有一面是80歲的退休教師唐先生9年前送的。又來看病的他回憶當時情景:“我背部到左側手臂前端疼痛,在一所大醫院診治為脊椎變形並在疼痛科住院20余天,採取了很多治療方法,疼痛減輕了一些,但沒有完全好。院方表示只能治療到這種程度,我回來後晚上睡不著,聽人介紹在龍醫生處腹針治療3個月,1個月後好轉,龍醫生還教授我站樁功,針灸、中藥、站樁多方面配合,這幾年都沒有復發,龍醫生的醫術讓我覺得中醫藥真是神奇的瑰寶。”

最近唐先生無意間跟龍醫生説起他耳朵不好,龍貽弘建議他用中醫藥方法試試。“原來看電視音量需要開到最大,現在倒回來兩三檔都可以聽到。醫院診斷為老年性耳聾,耳鼻喉科專家表示沒有辦法醫治。我也知道退行性疾病不可能完全治好,我希望病情穩定或者好轉。”

不少患者都是通過病友介紹來到龍貽弘處診治的。60多歲的李女士胃痛較長一段時間,輸液好幾天都沒有效果,聽朋友介紹到龍醫生處,經過腹針治療、吃了3天中藥後,治療效果很好,她説:“疼痛緩解得很快,我很疑惑沒想到效果有這麼快。”

患者孫女士介紹,她是做國學培訓的,身體狀況很差,體檢有哮喘,心臟和肝膽都有問題,經一位學生家長介紹到龍醫生處調理體質,通過調理一些慢性病都消失了。尤其是肩周炎,最嚴重的時候胳膊都抬不起來,通過中藥和針灸治療現在已經痊癒,現在她一些親戚有疑難病,會從重慶市開州區開車三百公里過來找龍醫生診治。

除了以精湛的醫術為患者接觸病痛外,龍貽弘還熱心公益、奉獻大愛,他免費到府為孤寡老人診治、免費診治腦癱患兒;在抗擊新冠疫情期間,他購買10萬餘元藥物希望捐贈給疫情嚴重地區,並多次請願赴一線從事診治工作。從2019年開始,龍貽弘一直活躍在網際網路上,通過直播、講座等形式傳播脈診心得、中醫適宜技術,弘揚中醫藥文化。

責任編輯:王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