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交通大學“追風青年”在田間地頭“追風”

發佈時間:2024-07-17 16:24:33 | 來源:中國網教育 | 作者: | 責任編輯:

近日,華東交通大學國際學院和信工學院聯合組建了一支39人的“追風青年”實踐隊,赴江西省萍鄉市白竺鄉、東源鄉、廣寒寨鄉和排上鎮等地開展了為期七天的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化作“追風者”,在村居農家、田間地頭追尋紅色之風、調研之風、科教之風、志願之風。

追紅色之風,採訪黨員先鋒故事

萍鄉是一片紅色沃土,革命舊址、紅色遺址遍佈。追風青年們來到萍鄉的第一站就是在萍鄉路礦工人紀念館、上栗鎮烈士紀念館、萍鄉小西路革命鬥爭展示館等地開展紅色走讀,追尋紅色印記,傳承紅色基因。

但最讓追風青年們牢記的,是在當地面對面走訪黨員先鋒,開展的“老黨員”與“新青年”對話。在白竺鄉源頭村,追風青年們採訪到了一位特殊的97歲老人——鐘章發,他曾在抗美援朝的戰場上浴血奮戰、與美軍真刀真槍較量過,榮獲兩次個人三等功。他眼含熱淚地描述著驚險的戰鬥、犧牲的戰友和慘烈的戰場,用在上甘嶺的戰鬥經歷帶追風青年們走進那段革命歷史。實踐隊員劉睿看到衣服上滿滿的勳章,眼眶也逐漸濕潤:“鐘爺爺的每一項榮譽都飽含血淚,我會牢牢記住我聽到的每一個戰鬥故事、每一個軍人名字,因為我們的銘記是無聲的敬仰。”

image.png

追調研之風,探尋鄉村振興秘訣

追風青年們在調研中上好“大思政課”,探尋萍鄉“生態美”與“百姓富”同頻共振的發展成果。

“稻鴨共生”,是追風青年此行在廣寒寨鄉郊溪村學到的新名詞。“鴨子具有雜食潛能,既可以在稻田間除蟲施肥,又可以保持稻田生態環境。”郊溪村“一米當鮮”農場主高小年介紹道。“百畝藤茶基地、三十六灣稻鴨米基地,讓我感受到了郊溪村在鄉村振興戰略下煥發的生機與活力。”了解到高小年放棄高薪工作回到家鄉從零開始創業,實踐隊員劉佳感慨道:“鄉村振興需要青年的參與。具有現代意識、開放意識的青年已經成為鄉村發展的源動力,我畢業後也要回去建設家鄉。”

在參觀完白竺鄉冠優鮮奶牛科普樂園、畔泮山水高山弄品基地和桐花谷,上栗遠盛種養專業合作社、江嶺稻魚螺生態種養基地等地之後,實踐隊員們不約而同地將“農旅融合促進鄉村振興”設為了自己撰寫的調研報告的主題。“萍鄉許多村莊都在積極打造鄉村旅遊新業態,農業與旅遊融合發展,可以帶動農民就業增收,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實踐隊員陳語欣在實踐報告中寫道。

image.png

追科教之風,陪伴七彩假期支教

“村子裏的留守兒童很多,家裏的大人外出打工,留下老人照顧孩子,經常一個大人要照顧一大家子的小孩。”白竺鄉鄉長譚婧怡介紹道。這個狀況在東源鄉、廣漢寨鄉和排上鎮也同樣存在。因此,追風青年們面向當地的留守兒童設計開展了多場涉及紅色教育、知識科普、安全宣講、文學創作、AI體驗、藝術表演、美育培養和體育鍛鍊的支教課堂,陪伴孩子們度過“七彩假期”。

在東源鄉中心小學,一場足球比賽迅速拉近了追風青年們與孩子們的距離,在體育競技中揮灑汗水,體驗團結協作的魅力。實踐隊員林身華講述完《閃閃的紅星》故事便手把手教孩子們用彩紙折紅軍帽。孩子們興致勃勃地學習,戴上自己親手折的帽子,眼神中是和潘冬子一樣的堅定。“AI會取代人類嗎?”在AI體驗課上,孩子們好奇發問,隊員黃瑞安從不同角度帶領孩子們進行討論,在一次次與AI的對話中,“人工智慧”這顆科技的種子已悄然種下。

image.png

追實踐之風,服務鄉村基層建設

追風青年在社會課堂中“受教育、長才幹、作貢獻”,先後在萍鄉多地開展以入戶宣講、社區服務、農耕勞動等社會實踐活動,用腳丈量祖國大地,用心投身鄉村基層。

image.png

在白竺鄉,追風青年走街串巷調研普通話使用情況,為當地推廣普通話盡力所能及之力;在江嶺村,追風青年通過入戶宣講、發放傳單等方式,積極協同參與煙花爆竹集中排查整治專項活動,共建平安江嶺;在廣寒寨鄉,在當地政府人員的指導下,追風青年們協助整理檔案,體驗基層一線工作的辛苦;在上村村,6點天微亮,追風青年便來到田埂幫忙採摘毛豆,汗滴禾下土,體驗勞動的價值;在東源鄉,追風青年挽起褲腳,真正下田插秧,感悟農業生産與作物生長的艱辛不易。實踐隊員鄧靜怡説:“通過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更加堅定了我要學好專業知識,為鄉村振興貢獻青春力量的信心和決心。”(華東交通大學鄧瑩、劉妮、劉通、肖志鵬供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