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教育廳副廳長汪立夏:思政課教學要堅持釋疑解惑 實現“入腦入心”

發佈時間:2024-05-28 09:01:10 | 來源:《中國高等教育》 | 作者: | 責任編輯:

思政課教學要堅持釋疑解惑 實現“入腦入心”

汪立夏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指出“學生的疑惑就是思政課要講清楚的重點”。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個釋疑解惑的過程,要幫助學生認識人生應該在哪用力、對誰用情、如何用心、做什麼樣的人。釋疑解惑的過程,實質就是講道理。因此,思政課要把握釋疑解惑的關鍵,通過“問題化”改革、“團隊化”教學、“一體化”建設、“數字化”轉型,做到有針對性地講道理,從而提升思政課“入腦入心”的效果,進而增強育人的實效。

釋疑解惑:推動思政課教學“入腦入心”的必然要求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個釋疑解惑的過程,也是講道理、擺事實的過程。講道理是思政課的本質,“入腦入心”是講道理的目標,也是釋疑解惑的目標。把握釋疑解惑、講道理、“入腦入心”之間的內在關係,對於推動思政課教學“入腦入心”意義重大。

1.釋疑解惑的實質是講道理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講道理是教師釋疑解惑最常用的方式,通過講道理化解學生的思想困惑,是思政課教學“入腦入心”的關鍵。思政課要通過釋疑解惑增強講道理的針對性和現實關切性,促進學生從“要我學”向“我要學”轉變,進而實現“入腦入心”的目標。

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正進入關鍵期。青年學生如何理解和應對時代之變、世界之變和中國之變,關乎其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關乎時代新人培養的品質。思政課承擔著對大學生進行思想引導和價值塑造的任務,如果教學的過程只是把一般原理和知識告訴學生,則並不能夠真正解決他們心中的困惑。因此,思政課教師要把握釋疑解惑的實質是講道理,堅持灌輸性和啟發性相統一,以講道理回應時代問題,從釋疑解惑出發來設計教學、啟迪學生。

2.講道理是思政課的本質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指出:“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老師要用心教,學生要用心悟,達到溝通心靈、啟智潤心、激揚鬥志。”思政課具有強烈的意識形態屬性,這決定了它不同於其他課程的特點,要求思政課教師不僅要釋疑解惑,更要在釋疑解惑中傳道,幫助學生實現從學理認知到信念生成的轉化。思政課教學要“入腦入心”、引人入勝,就要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努力把道理、學理、哲理講進學生心裏。思政課要講清楚中國共産黨為什麼能、馬克思主義為什麼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麼好,用透徹的理論回答學生的實際問題,用真理的力量打動學生,在講深、講透、講活道理中培根鑄魂。思政課要以講道理的方式引導學生用科學的立場觀點方法批判錯誤思潮,以講道理激發學生的情感力量、理性力量和信仰力量,幫助學生在“寓學于理”中端正認知、辨別是非、堅定信念,為學生成長成才提供重要動力。

3.“入腦入心”是講道理的目標

“入腦入心”是講道理的目標,也是釋疑解惑的目標。思政課要通過用心用情講道理,化解學生的思想困惑,強化政治引導和價值塑造,實現“入腦入心”的目標。

當前,思政課建設進入內涵提升和高品質發展的階段,這一階段的重要目標就是提升“入腦入心”的效果,使學生掌握和運用好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思政課改革創新,變的是方式方法,不變的是講道理的本質。要把思政課的道理講好講活,講到學生的心坎裏。將大道理講得“解渴”,讓學生聽得進去、聽得動情,達到溝通心靈、啟智潤心、激昂鬥志的效果,是一堂好的思政課的標準,也是思政課講道理的目標所在。

做一名好的思政課教師前提是正確認識學生。在網路時代,學生獲取資訊的途徑增多,傳統教師所具有的資訊優勢被弱化,思政課教師需要以“深”取勝,開展深度教學。思政課講道理是教師用心教、學生用心悟的雙向互動的過程。思政課教師要將馬克思主義的道理與學生具體實際相結合,在理論澄清中回應思想困惑,在明辨是非中回答道德之問,在以理服人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在以情動人中達到道理“入腦入心”的目的。通過創新教學話語體系講深道理,將抽象的教材話語轉化為生動的教學話語,用深入淺出的道理調動學生的理性思維,以生動活潑的授課方式讓學生理解文字背後的深刻道理,真正做到講清教學重點、破解理論難點、融入社會熱點、結合學生特點的“四點”融合,不斷提高思政課教學“入腦入心”的實效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思政課教學離不開教師的主導,同時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加大對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接受特點的研究,發揮學生主體性作用。”這就要求思政課教師要真正成為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高級策劃者、過程式控制制者和效果評判者,推動思政課教學“入腦入心”。

“四惑”化解:推動思政課教學“入腦入心”的關鍵所在

思政課教師承載著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時代重任。思政課教師面對鮮活而富有差異化的學生,如何在講道理的過程中有效化解學生的思想之惑、道德之惑、理論之惑和行動之惑,是關係到思政課教學能否達到“入腦入心”理想效果的關鍵課題。

1.解思想之惑,夯實“入腦入心”的認知之基

從總體上看,當代大學生的主流是積極的、健康的,他們朝氣蓬勃、好學上進、思想活躍、個性鮮明、視野寬廣、開放自信,是平視世界的一代。然而,由於受到一些錯誤的思想觀念和文化思潮的衝擊,有些大學生在思想觀念上存在一些困惑。因此,思政課只有解決好青年學生的思想困惑,才能夯實思政課教學“入腦入心”的認知之基。思政課只有像其他課程一樣帶給學生滿滿的“獲得感”,才能真正“入腦入心”,讓學生堅定理想信念,補足精神之鈣,助力學生成長成才。

因此,思政課教師一定要轉變教學理念,站在“學”的角度來思考如何消除青年學生的“思想之惑”。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和安排教學時,既要考慮思政課的政治性、思想性、理論性、邏輯性等特性,也應從學生的思想實際和發展需求出發考慮學生的接受性,考慮學生在學習和成長過程中産生的思想困惑和難題,由此設計有針對性的教學內容。這樣才有利於縮短思政課與學生之間的心理距離,將課堂教學“講好道理”與解決學生思想困惑相結合,提升學生對於思政課堂的關注度、興趣度,確保思政課教學的實效性和針對性。

2.解道德之惑,夯實“入腦入心”的是非之基

大學時期是大學生道德觀形成和發展的重要階段。調查表明,當代大學生有正確的道德認知和道德判斷,能夠自覺開展崇德向善的道德實踐,爭做社會主義道德的踐行者、示範者和引領者。然而,受各種因素影響,個別大學生在思想道德上還存在一些困惑,思政課只有解決這些問題,才能真正“入腦入心”。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灌輸性和啟發性相統一,注重啟發性教育,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思考問題,在不斷啟發中讓學生水到渠成得出結論。”思政課教學必須注重以問題導向來啟發學生,把課堂教學與現實緊密結合、與時代同頻共振,在“小故事”中講“大道理”,引導學生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進行全面思考和辯證分析,在剖析現實問題的過程中提高思辨水準和辨別是非的能力,從而夯實思政課教學“入腦入心”的是非之基。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當前社會熱點、教材疑難問題、學生關注事件等開展演講比賽、辯論賽等活動,引導學生思考、分析、交流、討論,在提高學生的合作探究、獨立思考、價值辨析等能力的同時,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去審視歷史和觀照現實。

3.解理論之惑,夯實“入腦入心”的信念之基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是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主渠道,承擔著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理論武裝和價值引領的重要使命,需要通過情理交融的教學把馬克思主義理論講深、講透、講活。

思政課教學要做到以理服人,用徹底的理論研究和理論闡釋説服人,使學生理解、弄懂馬克思主義理論並對其産生信仰,從中感受到思想和真理的強大力量。同時,思政課教學要做到以情動人,通過強化理想信念教育,切實有效地幫助學生增強政治認同、堅定理想信念。一是要對馬克思主義理論進行深入研究,用充實的研究成果奠定思政課教學的學理基礎。思政課教師只有不斷提升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熟練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觀點方法分析社會現實問題,才能經得住學生各種“為什麼”的追問,才能把學生的思想存疑,甚至一些尖銳敏感的問題講清楚、講透徹。二是要講明白教學材料中蘊含的道理、學理、哲理,推動研究成果的教學應用。思政課教師要扎紮實實地備課和磨課,梳理教學案例的邏輯、觀點,明晰其中蘊含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場、政治態度和政治要求,有力實現思政課的政治引導功能。三是要實現“共情”與“説理”的融合,加強理想信念教育。思政課教師要善於通過事跡宣傳、情境感染和氛圍熏陶來增強教學的情感表達,提升教學感染力。

4.解行動之惑,夯實“入腦入心”的實踐之基

思政課不僅要通過理論教學武裝人,還要通過實踐教學培養人。“實踐教學是理論教學延展到實踐場域的教學樣態,是理論知識同實踐活動相結合、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相結合、學校教育同社會生産勞動相結合的重要紐帶。”思政課教師要綜合利用各種資源,引導學生走出校門、走入社會、走向生活,把實踐教學與社會調查、志願服務、公益活動、專業課實習等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實踐體驗中昇華認知、激蕩情懷,使思政課鑄魂育人的功能得到充分發揮。

“四化”建設:推動思政課教學“入腦入心”的實現之道

推動思政課教學“入腦入心”,要以“大思政課”綜合改革為契機,在理念維度上,堅持問題導向,強化針對性;在主體維度上,注重團隊協作,強化團隊力量;在時間維度上,注重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提高銜接性;在育人方法上,加強數字化建設,增強思政課“入腦入心”的時代性。

1.以“問題化”改革,提高思政課教學“入腦入心”的針對性

根據問題邏輯開展問題解析式教學,將教材內容“問題化”,打造符合學情、貼近省情的內容呈現方式,有利於幫助學生更好地應對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更加深刻地理解教學內容,使思政課教學更好地起到釋疑解惑的作用,從而提高教學的針對性。

江西省開展思政課問題式專題化團隊教學改革,實現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變,讓思政課活起來。在打造問題式專題的過程中,圍繞“希望學生收穫什麼、學生能收穫什麼”兩條原則,打通“認同與有用”兩組關係,深入研究教材重難點問題,圍繞學生關注的現實問題,徵集“青春之問”並建成問題庫,打造回應性問題式專題。在教學過程中,重點把握三個要點:一是把握問題的啟發性,提高專題的針對性。通過學生座談會、調查問卷等方式了解學生的關注點、困惑點,結合教學重點難點、教學目的等,提煉出各專題的核心問題,打造問題式專題。二是突出問題的辨析性,提高專題的思想性。引導學生對重點理論問題和熱點話題進行思辨,提升學生透過表像看本質的能力。三是注重回應現實熱點,增強專題的現實關切性。針對時代關切的現實問題,加強對學生的思想引導,及時將黨的創新理論有機融入思政課,形成問題式活頁,努力延伸教學的半徑。

2.以“團隊化”教學,提高思政課教學“入腦入心”的協同性

“團隊化”教學可以實現專業互補、資源最優整合,創新教研組織形式和運作機制,實現教師從單兵作戰到團隊作戰的轉變。

江西省注重統籌謀劃、協同發力,圍繞正確處理一門課和一堂課的結構關係、集體備課和個人授課的主體關係,創新集體備課形式,採取“縱橫交錯”的集體備課制度,開展有組織的教研活動,實施“資源以團隊打造、授課以名師跨校施教”的“團隊化”教學改革,旨在實現省域內優質師資共用、優質資源共建、優質平臺共創。一是優化集體備課制度。樹立“大教研室”理念,組建由5個大課程組、14個教學片區組成的問題式專題化團隊教學共同體,制定“省級+片區+校內”三級備課制度,分級明確備課重點,建立“一專題一備課”調度發佈機制,形成“專題解讀+示範教學+專家(學生)點評+備後研磨”備課模式,設立備課觀察員,推動教學接天線、接地氣、有標桿。二是妥善處理“集體備課”與“個人授課”的關係。統一開發使用問題式專題教學配套資源,匯集教育內外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力量,形成案例素材等教研資源常態供給機制,結合發現的問題,組織集體“研課”,用好課件徵集、曬課、教學展示等方式,引導教師深度開發教學資源,讓問題進入專題、轉化為課題,用課題去答好學生的“青春之問”。三是建好團隊教學“大師資”,創新課堂教學模式。推廣“一課多師”模式,堅持“校內挖、社會找”拓寬師資渠道,建立“大家推、片區用”機制,重點打造專職教師、特聘教授、兼職教師共同參與的“一課多師”團隊。探索“雙師同堂”形式,教師與專題講師採取交互對話、同步課堂等方式,共講思政理論、深挖實踐主題。創建“師生同臺”樣式,把講臺搬到舞臺,變問題鏈為節目單、主講為主持、“你説我聽”為“我演你評”,推出專題藝術課,實現專題教學的藝術化。

3.以“一體化”建設,提高思政課教學“入腦入心”的銜接性

育人具有持續性、連貫性。要深入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課程貫通、教材聯通、教學融通、隊伍打通、資源互通,進而提高思政課教學“入腦入心”的銜接性。

江西省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和效果導向,在把握課標的基礎上,大力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學建設,促進思政課教學“入腦入心”循序漸進、螺旋上升。一是構建“一體化”建設體系。江西省于2022年10月發起組建全國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聯盟和教育部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共同體(江西省),以地市為片區組建11個共同體,設立23個教學創新團隊,構建多級協同、點面結合的立體式體系,為提高思政課教學入腦入心的銜接性奠定堅實基礎。二是組織“一體化”系列活動。依託各級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聯盟(共同體),開展教學展示、集體備課、專題論壇、集體學習、“課堂開放月”等系列活動,實施紅色文化教育大中小幼一體化,為提高思政課教學“入腦入心”的銜接性積累了理論與實踐經驗。三是開展“一體化”合作交流。依託全國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聯盟和教育部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共同體(江西省),加強跨省(市、區)合作交流,堅持內部合作與外部交流有機結合。

4.以“數字化”轉型,提高思政課教學“入腦入心”的時代性

科學運用數字化、智慧化、網路化技術成為數字時代思政課教育教學改革的必然選擇。江西省緊跟時代潮流,大力推進數字化轉型,以“數智化”賦能思政課,不斷提高思政課教學“入腦入心”的時代性。

一是建設數字化教學場域。根據數字時代教學需要,以智慧教室賦能智慧教育,以思政VR教室開展沉浸式、情景式思政課教學,構建人機交互、虛實結合、線上線下共融的混合式教學模式。二是打造數字化教學平臺。將線上與線下、課堂與課外、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組建一批虛擬教研室,設立一批思政輔導交流的微信公眾號等,培育一批深受學生喜愛的“網紅”老師,吸引數十萬計大學生“粉絲”,深化“三全育人”改革,加強思政課教學的個性化、互動性和廣泛性。三是開發數字化教學資料。以紅色文化為專題,開發數字教材、微電影、微視頻等教學資源,遴選和推廣一批優秀數字作品,建立數字教學資源庫。採用“傳統+現代”方式,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解答好網路時代“原住民”關注的社會熱點、疑點、重點問題。

【作者汪立夏:江西省委教育工委委員、省教育廳副廳長】

(原載2024年第8期《中國高等教育》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