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立夏:高校“大思政課”教學改革要厘清“七對關係”
近年來,江西省堅持推進高校思政課教學守正創新,以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為抓手,以“問題式專題化團隊教學改革”為主題,以講政治和講道理為主要著力點,取得了思政課改革的階段性成績,並獲批設立“大思政課”建設綜合改革試驗區。但在現實中,在思政教育的深度、廣度、效度、溫度等方面,全省高校還存在著不同程度的不足。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開好新時代的“大思政課”,需要我們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厘清“七對關係”,打好“組合拳”,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打造教師教得好、學生聽得進的“金課”“新課”。
厘清“一門課和一堂課”的結構關係
一門課和一堂課的關係,説到底就是整體與部分的關係。要把每一門思政課程打造成有意義更有意思的“金課”,前提是每一堂課都要講得好、過得硬。
把握好課程與課堂的關係,重點要從課程設專題、課堂講出彩兩個方面下功夫。課程設專題,推進問題式專題化團隊教學改革。堅持“教學以問題導入、內容以專題呈現、資源以團隊打造”的教學組織形式,實現教學安排一體化,建立片區課程協調與師資共用機制,統一調配優秀教師按專題跨校授課,形成“一課多師”教學模式。課堂講出彩,每一堂課要讓學生愛聽愛學、聽懂聽會。高校要組織全校優秀教師將每門課程分解,結合每名教師的專業特點,重點建好每堂課,反覆觀摩、反覆打磨,並因時因地因人安排教學內容、優化設計教學方案、豐富教學資源庫。如此以少積多,確保把每一門課打造成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的“金課”。
厘清“集體備課和個人授課”的主體關係
思政課必須緊跟時代、不斷備課、常講常新。集體備課旨在把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緊扣主流意識形態,個人授課則是進行集體備課內容的二次轉化加工,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材施教,將課程講深、講透、講活。
把握好集體備課和個人授課的關係,關鍵要實現共性和個性的統一,要重點從創新集體備課形式和打造個人授課風格兩方面下功夫,推進“我”與“我們”共同成長。創新集體備課形式,組建課程組,整合高校資源,形成教學共同體。要優化定期集體備課教研製度,壓實各類主體教研責任。每門課程集體備課採取“專題導學、教師示範、名師點評”模式,進行一專題一備課,統一開發教案、課件、講義等資源,保證教學方向正確、目標可及。打造個人授課風格。集體備課只能解決思政課“上什麼”這個統一性的問題,當面對鮮活的學生個體時,教師需要思考“怎麼上”,對集體素材進行二次加工,遴選建構獨有的教學資源庫、個性化的學生問題鏈,精準滴灌、務求實效。思政課是有“我”的教學,需要主體性的張揚。教師在授課中完全可以融入個人的視野、才情、經驗、閱歷,以獨有的教學儀態、肢體語言、語言風格塑造個人教學模式,從而增強授課過程中的親和力和感染力。
厘清“教師教和學生學”的互動關係
思政課教學中,教師是主導,應把方向、顧大局、定主題、解思路;學生是主體,能動而非被動,在個人價值觀的塑造中具有獨立性和能動性。兩者地位平等、相互作用。
把握好教師教和學生學的關係,重點要從增強教師主導性和學生主體性兩方面下功夫,堅持教學相長,讓學生走上思政課講臺,讓教師回歸啟迪引導的本位,促進師生交流互動和共同提升,讓教與學的距離更近、融合更緊、效果更實。以學生為中心,增強學生的主動性。推廣“大學生講思政課”公開課和“我心中的思政課”微電影等自主學習方式,培育理論學習學生社團和理論普及宣講團等自主學習組織,策劃並組織開展“行走的思政課”,讓思政課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一線課堂”等活動,指導幫助學生實現思政課知與行的融合。以教師為主導,強化教師的引導性。探索“學生講評+教師點評”等師生同臺學習機制,通過引導學生誦、唱、講、演,強化學生積極性。同時,教師要堅持政治導向、承載政治價值,既做“經師”又做“人師”,時刻關注學生的實際受益情況,及時對學生的問題和困惑解答、引領、糾偏,用自身的堅定信仰和品德行為去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
厘清“線下課堂和線上課堂”的融合關係
思政課要守正創新,就要堅守價值引領的初心,積極融入數字技術,增強課程的吸引力和覆蓋面,進而把好線下課堂和線上課堂的關係。
把握好線下課堂和線上課堂的關係,重點要從加強網路教學平臺建設和構建混合式教學模式兩方面下功夫,促進資源整合、優勢互補,為教師教學減負,為學生學習賦能。加強網路教學平臺建設,打造思政課教學平臺和教學資源庫,將學生關注的社會熱點、疑點、重點問題和教學有機結合,充實“抗疫思政課”等教學視頻、教學案例、課程講義,讓學生自主選擇適合學習的方式、內容和節奏。把線上教學的“冷數據”變成師生情感聯結的“暖教育”,通過設計問答模組等實現師生線上教學的良性互動,讓線上教學更用心、暖心、貼心。構建混合式教學模式。開展“雙線共融”教學培訓,打造人機交互、虛實統一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推動線下課堂與線上課堂精準對接,整合資源優勢同向發力,促進傳統教學模式與現代化網路教學模式優化組合,優化思政課混合式教學模式,因人施教、以學定教、為生而教,以智慧課堂賦能智慧教育。
厘清“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的銜接關係
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的銜接,説到底就是思政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如何結合、更好融合的問題。
把握好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的關係,重點要從健全實踐教學組織形式和增強課堂教學實踐體驗兩方面下功夫。健全實踐教學組織形式,通過組建跨部門、跨院係、跨學科的實踐教學團隊,推行“團隊化、課程化、項目化”實踐教學方式。既要探索形成思政課實踐教學學分與社會實踐學分(學時)互認機制,又要探索社會實踐與思政課實踐教學融合新模式,開展體驗式教學、志願服務活動等實踐教學,還要整合社會資源,建設數字展館,著力提升學生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參與率和獲得感。增強課堂教學實踐體驗。組織開展“流動研學”的思政課,把課堂教學搬到一線,讓學生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用腳步丈量祖國大地上的巨變,在行走中感受一線變化、挖掘典型案例、打造精品微課,建設實踐體驗“大課堂”,讓師生結合課堂教學真切感悟真理的力量,感受偉大思想指引的生動實踐和非凡成就。
厘清“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的協同關係
育新人是一個複雜的系統,需要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要厘清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的關係,就要精準把握兩者在立德樹人中的地位和作用,處理好顯性思政和隱性思政“各守一段渠、種好責任田”的關係,構建“大思政”格局。
把握好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的關係,重點是要把握好隱性助力、顯性主導兩個方面。課程思政要強化隱性思政魅力。有數據顯示,全國高校教師80%是專業教師,高校課程80%是專業課程,大學生學習時間80%用於專業學習,80%的大學生認為對自己成長影響最深的是專業課和專業課教師。正因如此,更要大力實施課程思政,既要強化顯性思政,又要細化隱性思政,充分發掘高校所有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從而把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轉變為一個協調同步、相得益彰的育新人過程。此外,還要緊緊抓住專業課教師“主力軍”、專業課教學“主戰場”、專業課課堂“主渠道”,深入推動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緊密融合。思政課程要強化顯性思政主導作用。思想政治理論各門課程及其課程系統在價值塑造方面的作用最直接、效果最明顯。要發揮思政課主導作用,強化思政課的政治性。思政課教師要會講故事,會用學生喜歡的方式講清馬克思主義為什麼行,用徹底的理論征服學生,用創新的理論解答學生的思想困惑。
厘清“考核評價和內生動力”的激勵關係
厘清思政課考核評價和內生動力的關係,不僅需要厘清參與主體的壓力閥和動力源,也需要把控好壓力與動力的平衡點。統籌把控好評價外力與主觀動力的轉化機制,以外力去賦能,以內生去強化,實現內外融合、互相促進。
把握好考核評價和內生動力的關係,重點要從優化考核方式和提升職業地位兩個方面著力。優化考核方式,更加注重思政課育人實效。要將效果評價作為考核評估的關鍵指標,將學生的參與度和獲得感作為評價的有效環節,將實時動態考核作為日常檢驗的方式。同時建立常態化“推門聽課”制度,組織高校思政課教師全員“曬課”,促進思政課教師自覺提升教學水準,引導思政課教師把主要精力放在教書育人上。要提升思政課教師職業歸屬感。要以服務思政課教師成長為導向,建立新入職專職教師崗前培訓制度,制定教師培訓方案,構建崗前、專項、示範等全員培訓體系,為教師成長加油護航。設立思政課教學政策性研究專項、思政課教師崗位津貼項目,出臺職稱單列計劃、單設標準、單獨評審政策,保障思政課教師各項待遇落實,增強思政課教師的職業認同感、榮譽感,讓思政課教師有看得見、摸得著、夠得到的關懷。
(作者汪立夏係江西省委教育工委委員、省教育廳副廳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