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柏雲:“花”一輩子時間 做一件“蘭”事

發佈時間:2023-04-28 15:16:32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閆景臻

中國網訊 “紫莖綠葉帶春陰,千古湘江一寸心。”他29年醉心研究蘭科植物的保育工作,他13年紮根山野遍尋蘭花蹤跡,他5年潛心破解植物界“金絲猴”——大黃花蝦脊蘭的回歸保育奧秘……走進南昌大學先骕園的蘭園之中,不遠處就看到一位與蘭花“交流”的先生,他時而撥開葉片檢查花骨朵兒,時而低頭聞著蘭花的芬芳……他就是全國勞動模範獲得者、南昌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楊柏雲教授。他常説:“花在哪開,我就去哪。”

image.png

蘭花發展路上的實干家

楊柏雲從小便對蘭有著濃厚的興趣,1982年,青年楊柏雲順利考入華東師範大學生物系,也因此可以更深入地接近和了解自己喜歡的蘭。畢業後,他回到家鄉江西,來到南昌大學生物學系潛心治學,並在此後將蘭花作為自己主要的研究方向。他説:“能將興趣與工作相結合是一件幸福的事。”

楊柏雲幽默地稱自己為“背包客”,他喜歡去戶外,去攝影,去運動。一年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在野外調研,走遍了國家各個自然保護區和江西省每一片山林。“不能把蘭花的形態特徵和美感表達出來,拍不出清晰的照片,那是非常遺憾的事情。”長時間奔波在野外的他,雖然身體上疲憊,但更多的是心裏滿溢的幸福感。“特別是在野外發現蘭花新物種時,什麼都值了。”

87316a9ecfd8175591dae9d7c2e12f8.jpg

“一半農民,一半科學家”是楊柏雲的獨有稱號,他常年奔波于田間地頭,幫助農戶解決他們在農業生産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教導農戶如何實現坡度種苗,和農戶算經濟賬,並將自己對蘭的一些專業知識以及經驗做法毫無保留地交給他們,致力於將所學助力鄉村振興。

“一天工作十五六個小時,每次下鄉回來都是一腳的泥巴。”楊柏雲笑著回憶道,“之前我們在鄉下進行蘭花調研時跟一個農民有合作,借住在他家裏五年,一來二去我們漸漸熟絡,他也想學習一些蘭花的知識,我們也很樂意地傳授了他相關的農業生産技術知識,這麼多年過去,現在他在當地已經是個小有名氣的技術專家了。”就這樣,楊柏雲帶動了一批又一批的農民增收致富。

蘭花文化傳播的踐行者

“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自屈原兩千多年前寫下歌頌蘭花的詩句始,蘭文化已成為貫穿中華民族的一股靜水流深的力量。時光知味,歲月沉香。如何讓更多人了解蘭花、喜歡蘭花?這是楊柏雲一直思考的問題。他笑著説:“我想讓校園的每個角落都有蘭花飄香,是為‘飄香運動’。”

5c07cd9fa845a6fb440c3b04f5ca023.jpg

談及今年四月南昌大學第二屆蘭花展覽,作為負責人的楊柏雲滿懷自豪地説:“這次蘭花展從策劃、設計到布展、養護,基本上都是學生參與其中,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嘗試,將勞動教育與蘭文化緊密結合了起來,營造了一個‘人間最美四月天’。”

作為全國勞動模範、江西省“受農民歡迎的專家”,楊柏雲鼓勵學生們在勞動中理解蘭花與文化的關係。他認為,“勞動”並不只是讓學生拿鋤頭種地,還要讓學生在勞動中學到知識、悟到文化。“讓廣大師生對蘭花從喜愛到熱愛到滲透到自己骨子裏去,這是我們課題組近幾年一直在做的工作。”楊柏雲神色堅毅地説。

與此同時,楊柏雲也十分注重蘭花科研成果的轉化與推廣,他認為蘭花不僅具有很強的觀賞價值,而且還具有藥用和研究價值。多年來,他深入基層,幫助當地的企業和農民發展林下經濟,倣生栽培中藥材。從2018年起至今,已經成功種植了黃精、金線蓮、鐵皮石斛、見血青、七葉一枝花、八角蓮和霍山石斛等。下一步,楊柏雲和他的團隊也將繼續推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力爭為傳播好蘭花文化做出貢獻。

蘭花研究領域的領路人

楊柏雲教授長期致力於蘭科植物研究,始終踐行著“立德樹人”的教學理念。“作為一個老師,我覺得把書教好,是最根本的事情。”作為南昌大學第二屆“立德樹人標兵”榮譽稱號的獲得者,楊柏雲始終默默耕耘于三尺講臺教書育人。

理論是基礎,實踐是關鍵。楊柏雲經常帶著學生外出調研考察,將課堂從講臺延伸到土地,將學生的腳步從教室走向自然,他特別展示了這蘭園中滿園的盆栽,以及先骕園的後山上栽滿的蘭花,這些都是他與學生一起實踐的成果。“我的學生,他們有人繼續讀博,有人出國深造,有人自己創業。他們不光有比較紮實的理論知識,還有豐富的實踐經驗。”想到學生成才,他的眼裏滿是驕傲。

11c2bbcb3ce535b24bf9793b2ad697a.jpg

“學生一定要有遠大的理想。認準了目標,就要一步一個腳印向前走。搞科研要學會做冷板凳,放下浮躁的心態,學會吃苦。”這是楊柏雲對學生科研的建議。當看到很多新生的第一志願並不是本專業,楊教授也語重心長地説,興趣是可以培養的,要把興趣和專業緊密結合起來。這些樸素又真摯的道理,飽含著楊教授幾十年的人生智慧,也寄予著楊教授對學生的殷切期待。

楊教授也一直堅持勞動育人,也被聘為勞動教育種植基地的專家顧問。説到勞動教育時,他特別展示了這蘭園中滿園的盆栽,“看看,這些都是學生養護的,都是勞動教育的成果”。同時,他對勞動教育也有著獨到的見解。他説,勞動教育不能只限于鋤地種菜這樣表面的勞動,還要和科普教育,校園文化及個人興趣結合起來。讓學生能在勞動的過程中學到知識,能在勞動的過程中發揮專業優勢,能在勞動的過程中發展愛好。讓生物系的同學種蘭花是勞動,讓音樂系的同學舉辦鑒賞會也是勞動;喜歡種花就種花,喜歡種菜就種菜。楊教授極大地拓寬了勞動教育的內涵,充分尊重個人特長愛好,也最大限度發揮了勞動教育的作用。

“作為老師來説,我們總是希望學生能夠成才,俗話説長江後浪推前浪,我們永遠希望學生站在我們的肩膀上,能夠站得更高,看得更遠。”

“恃才不傲,得志不驕。”是楊柏雲對蘭花精神的概括。而他自己也如蘭一般,秉持著立德樹人的匠心,積極向學生、向有需要的人傳授“蘭”知識,傳播“蘭”文化,做好“蘭”研究。楊柏雲教授與“蘭”結下的緣分生生不息,直至今日。其蘭心蘭德,也將繼續飄香,走進千家萬戶。(南昌大學供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