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照:納西族,導演、攝影師、音樂人,和照工作室掌門人。

主要影視作品: 1、宣傳片《雲南一天》曾獲創意雲南廣告大賽金獎暨全場大獎,並到聯合國總部展映 2、《麗江歡迎你》,麗江市
古城區形象宣傳片,導演、
攝影及剪輯。2010 年上海
世博會首映,隨後在 美國
紐約時報廣場、聯合國
總部、天安門廣場等地
展映。
3、《聆聽中國之傳承》,
中央電視臺第一部4K
+5.1文化紀錄片,導演、
攝影及剪輯。

第一次看到《雲南一天》這個片子,是在朋友圈裏,“感動常在”的佳能中國市場部馬老師轉發的一篇標題是《7年跑遍129個縣,6萬分鐘素材剪成短短5分鐘……》,標題實在太長了,預覽圖裏都已經放不下了。

吸引我的是“7年”,“129個縣”,“6萬分鐘”這幾個數字。這些天剛看完一部叫《人生七年》的經典紀錄片。《人生七年》是由邁克爾•艾普特導演從1964年開始拍攝,紀錄14位英國的七歲兒童的生活,每隔7年為他們拍攝紀錄一次,一直紀錄到他們56歲。十年磨一劍,49年成就一部偉大的紀錄片。這份對創作認真炙熱的態度,讓人欽佩與敬畏。

帶著這種對精品紀錄片的敬畏與期待,看到朋友圈裏那個長的裝不下的標題,我立刻毫不猶豫的點進去,原來,在中國也有人可以耐著性子7年拍一個短片啊,原來,在中國也有人如此堅持對作品的執著。再看了完整的視頻,畫面唯美純凈,恰到好處的飽和度完美展示雲南多民族文化融合的五彩斑斕之美,每一幀都可作一幅精美的桌面,音樂與畫面相得益彰,節奏流暢歡快,與整部片子渾然一體。尤其是獨特的剪輯敘事方式,用一天的時間順序帶領人們領略雲南極具魅力的自然景觀與民族文化傳承。讓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

尤其從馬老師發的朋友圈內容顯示他和這位納西族導演是朋友,於是第一時間請馬老師推送了和照導演的微信,於是便有了對和照導演更深入的了解與交談。也讓我更願意在紀錄中國頻道為和照導演做一期專題,以向這位純粹的,執著的導演致敬。

關於《雲南一天》

先讓我略有些失望的是和照老師的坦白:網上的那篇文章並不準確!不是7年時間只為拍一部《雲南一天》,6萬分鐘的素材也不是刻意為《雲南一天》準備的。

呃,醬紫哦。

但,

真實的是,

和照老師堅持的是“慢工出細活”的原則。

不求量,但求每個片子都能拿得出手。

所以,每年推掉的活比接的活多。有時一年到頭只幹了一單活。這也直接導致工作室效益並不好。

《雲南一天》對和照導演來説,是一個偶然,但其實更是一種水到渠成,這種水到渠成源於和照導演多年來對他所摯愛的雲南這片土地拍攝的日積月累,即便沒有2012年雲南電視臺那個“影像雲南”短片大賽,在此後的某年某月,和照導演也必定會製作這麼一部,能表達他眼中最原生態、最質樸的雲南的片子。

在決定衝著“最佳短片大獎”那80萬的高額獎金,好好做一個片子去參賽之後,讓和照工作室最為煎熬的,是素材雖然包羅萬象,卻雜亂無章,想要在一個短片中把整個雲南介紹出來實在太難了。

剪完,推翻,接著重來,再推翻,再重來。就這樣反反覆復,一直到截稿前一個多月時,剪輯師小林想到了用一個時間線索把雜亂無章的眾多素材有序地結合了起來,形成一個整體。除了時間線以外,作品裏還有一條暗線:愛情——這永恒的主題,也成為片子中最柔軟的一抹元素。

片子出來後,看過的人都稱讚不已。然而讓人沒想到的是,在短片比賽中,《雲南一天》僅獲個人入圍獎,80萬獎金的“最佳短片大獎”空缺了。入圍獎獎金5萬元,這個數字和當初為《雲南一天》補拍鏡頭和剪輯時因資金週轉問題和照導演向朋友借的錢數正好吻合。但這部精心之作的光芒並不因此被埋沒,隔一段時間便會在朋友圈被刷屏一次。

    2014年底,《雲南一天》終於獲大獎了,在“七彩雲南•夢想家園”首屆創意雲南廣告大賽中,《雲南一天》獲全場大獎、“雲南民族民俗文化創意”金獎。

2017年2月,朋友圈再次被《雲南一天》刷屏,是因為在2月20日外交部舉辦的雲南全球推介活動上,《雲南一天》被選為暖場短片,在會前反覆播放。

一個民間工作室創作的短片,被外交部選中,向140多個國家的使節展示美麗的七彩雲南,對和照導演和團隊們來説,已經是最佳的認可和榮譽。

最委屈的事

和照:有昭通玉溪等地的網友氣憤地抱怨《雲南一天》裏沒有他們家鄉的鏡頭,但其實這也是我耿耿於懷的一件事,因為我們完全是工作室自發行為,做這個片子的時候很想把昭通和玉溪的鏡頭放進來,但是沒有素材,也沒有錢去拍。希望將來能有機會深入昭通和玉溪拍攝。

哪個鏡頭是最早拍攝的?

和照玉龍雪山的鏡頭是最早拍的。那個時候玉龍雪山的雪還很多,現在逐年減少,這樣的雪景已經不多了。

哪個鏡頭最珍貴?

和照:這幾年扶貧攻堅的項目,特別是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很多東西已經拍不到了。怒江的溜索就已經只有表演功能了,不再是出行唯一的交通工具。

哪一部作品是您最滿意的?

和照:《雲南一天》確實是我們最滿意的一部作品,因為這個作品不是給客戶做的,完全按照我們自己的想法來。

最近在拍什麼片子?

和照:這幾年我們的方向是紀錄片,2015年與中央電視臺合作拍攝了《聆聽中國——傳承》,到現在央視各頻道已經播出21次。今年我們有兩個我們認為比較滿意的紀錄長片會推出,一個是《紀錄麗江——宣科》,目前已經完成剪輯;另一個是《踢個球》,表現幾個麗江足球少年的成長過程。

最初在音樂上的成就,對後來片子的影響?

和照:我大學學的專業是竹笛,順便學了葫蘆絲,大學畢業到深圳的職業是鼓手。2000年中國唱片廣州公司出版發行我的專輯《山寨情歌》。從音樂轉行到影視,有一點是不變的:對美的追求;但是變得東西更多,最主要的是做音樂是表達情感,做影視是表達內心。做影視的十幾年像是在修煉,拍的是別人,看到的是自己。慢慢地知道了自己是誰?慢慢地學會放下。另外一點音樂上的成功與失敗讓我明白做影視就要心無旁騖堅定地走下去。

最大的願望

和照:希望有一天能有機會拍攝一部電影版的《雲南一天》。用3-5年的時間,更加深入地去到雲南各地,把更多鮮為人知的雲南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自然風光等呈現在大銀幕上。

 

我的藝術創作應該受了父親的影響。父親生前是捕魚能手,無論是釣魚還是撒網捕魚在我們這一帶都是出了名的。他知道哪條河上有什麼不同的魚,不同的魚要用什麼不同的工具捕。父親退休後賦閒在家,不斷有人找來請他織漁網,織漁網之前他還會問客人要在哪一條河上放此漁網,破了的漁網他也一眼就能看出破損的原因。會計出生的他做事非常細緻認真,織一張漁網要用上幾個月的時間,而且還終身保修。他還有另一個愛好是做木匠活,他做的傢具不用一顆釘子卻能堅固無比,有一個職業木匠珍藏了他在40年前做的椅子,至今都捨不得坐。

2003年我從深圳回到故鄉麗江,創辦“和照工作室”,主要做影視製作業務。一開始我們就堅持“慢工出細活”的原則,不求量,但求每個片子都能拿得出手。我們接活很少,每年推掉的活比接的活多,有時一年到頭只幹了一單活。所以一直以來工作室效益並不好,但每一個作品的推出都讓我們驕傲,比如《雲南一天》。

2012年雲南電視臺搞了一個“影像雲南”短片大賽,衝著“最佳短片大獎”那80萬的高額獎金,我們決定好好做一個片子去參賽。我們希望用這個機會表達一個雲南導演眼中的雲南,一個原生態的、質樸的雲南。那幾年,我們因為在雲南拍攝各種片子,手裏積累了大量的高清素材。當時有兩個項目的尾款還沒到賬,工作室很困難,我們跟朋友借了5萬塊錢,趁著春暖花開好時節特意又補拍了羅平油菜花等等一些鏡頭,然後開始了漫長的後期剪輯。

俗話説“三分拍七分剪”,前期拍攝雖然辛苦,可是全世界哪個劇組不幸苦呢?一個劇組在一起,苦中作樂,時間都過得很快。後期往往是一個人在煎熬,素材雖然包羅萬象,卻雜亂無章,想要在一個短片中把整個雲南介紹出來實在太難了。我們剪出來一個樣片很快就被自己推翻,接著重來,再推翻,再重來。就這樣反反覆復,我們被折磨了半年,記不清剪了多少個版本。一直到截稿前一個多月時,剪輯師小林想到了現在這個方案。這個方案我們最滿意的就是用一個時間線索把雜亂無章的眾多素材有序地結合了起來,形成一個整體。當然,只有一條時間線索是不夠的,時間是明線,我們還安排了一條暗線:愛情。呵呵,這可是永恒的主題啊,也是能讓片子産生能量的重要元素。

我們的美術師經常説的一句話:影視創作中差一點、差很遠。剪輯中一點點的進步都需要很長時間的錘鍊才能獲得。最後那一個多月,我們都是夜以繼日、爭分奪秒地修改、修改、再修改。我們希望盡可能多地將前期拍攝時感動了我們的每一個瞬間傳達給觀眾,我們堅信觀眾能夠在影片中感受到我們的付出、我們的真誠。

剪輯完成後我們也沒有經費去北京做調色等處理,只好自己在剪輯軟體裏簡單調了調顏色就送去參賽了。

很快比賽結果出來了,讓我們大跌眼鏡,“最佳短片大獎”空缺。而我們的《雲南一天》僅獲了個入圍獎,獎金正好5萬元(稅前)。

2014年12月4日由雲南省工商局、雲南省旅遊發展委員會、雲南省廣告協會共同主辦的創意雲南廣告大賽頒獎典禮在昆明舉行,《雲南一天》獲“雲南民族民俗文化創意”類金獎,並獲“全場大獎”。

網路上的傳播從此爆發開來。《雲南一天》的網路爆紅並沒有給我們帶來直接的經濟利益,但是我們的創作還在繼續,我們也還在堅持慢工出細活的理念。2015年底我們給中央電視臺拍攝製作的《聆聽中國——傳承》在央視音樂

頻道播出,在接下來的一年時間裏CCTV-1、CCTV-9、CCTV-15一共重播了十幾次,這個片子從前期策劃、拍攝到後期製作用,我們用了近3年的時間。

我知道我們的創作力是有限的,可以説拍一部少一部,這是國內大部分導演的共同現象:拍片子很少有越拍越好看的,正好相反,觀眾越來越失望。所以我希望有生之年做一些自己想做的而且能留的下來的作品。

《雲南一天》製作完成後我一直心存一個夢想:希望有一天能有機會拍攝一部電影版的《雲南一天》。用3-5年的時間,更加深入地去到雲南各地,把更多鮮為人知的雲南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自然風光等呈現在大銀幕上。

 

01
火把節
火把節是彝族、白族、納西族、基諾族、拉祜族等民族的古老傳統節日,有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不同的民族舉行火把節的時間也不同,大多是在農曆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動有鬥牛、鬥羊、鬥雞、賽馬、摔跤、歌舞表演、選美等。在新時代,火把節被賦予了新的民俗功能,産生了新的形式。
02
哈尼族長街宴
哈尼族長街宴是一項流傳于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紅河南岸的哈尼族聚居區域的傳統文化節日。長街宴分為祭寨神長街宴、六月年長街宴和十月年長街宴3種類型,祭祀神靈、求神護佑稻穀豐收、感激神靈賜福人間、擺街心酒宴、吟唱史詩、體育競技和歌舞狂歡等活動都包容其中。大型村落的長街宴長達數百桌,禮儀齊備,程式嚴謹,僅街心宴的酒席就劃分為主席、副席和大眾席。長街宴期間吟唱創世史詩、遷徙史詩和敘事長詩,充分體現了哈尼族追求人與自然和諧關係和構建良好人際關係的思想。
03
怒江溜索
溜索是各少數民族的主要交通工具,是它們改造和戰勝自然的象徵,是他們不畏艱險,勇猛頑強、性格的寫照,成為怒江大峽谷一大驚險景觀。繩索有牦牛毛繩、藤編繩及鋼絲繩等多種。過渡者將竹、木製做的溜板或特製座位,吊在繩索上,借助於繩索的傾斜度,溜向彼岸。過去生活在金沙江、怒江、瀾滄江一帶的藏、僳僳、怒、獨龍等民族,多使用溜索過渡。
04
九龍瀑布
九龍瀑布位於雲南曲靖市羅平縣城東22公里的九龍河上,羅平九龍瀑布群中最大的瀑布,是羅平古十景之一的“三峽懸流”所在地。九龍瀑布是九龍河上最具盛名的大瀑布,當地布依族群眾一向稱之為“大疊水”,人們習慣稱之為“九龍瀑布”。由於特殊的地質構造和水流的千年侵蝕,在此形成了十級高低寬窄不等,形態各異的瀑布群,其中最大的一級九龍瀑布,寬112米,高56米,氣勢恢宏,蔚為壯觀,號稱九龍第一瀑。
05
長江第一灣 東巴祈福
長江第一灣位於雲南省西北部的麗江市石鼓鎮與香格里拉縣南部沙松碧村之間,海拔1850米,距香格里拉縣城130公里,有公路直達。萬里長江從“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奔騰而下,巴塘縣城境內進入雲南,與瀾滄江、怒江一起在橫斷山脈的高山深谷中穿行形成了“三江並流”的壯麗景觀。到了香格里拉縣的沙松碧村,突然來了個100多度的急轉彎,轉向東北,形成了罕見的"V"字形大彎,“江流到此成逆轉,奔入中原壯大觀”,人們稱這天下奇觀為“長江第一灣”。
06
僳僳族阿尺木刮
僳僳族阿尺木刮,意為“山羊的歌舞”或“學山羊叫的歌調”,流傳于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維西僳僳族自治縣葉枝鎮的同樂、新樂一帶,是當地傳統的自娛性民間歌舞。“阿尺木刮”涉及僳僳族人民婚喪嫁娶、節日喜慶、歡慶豐收、喜迎賓客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實現和促進了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阿尺木刮”作為有較高藝術價值的民族歌舞載入了《中國民間舞蹈整合》。2006年入選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07
彝族花臉節
花臉節是雲南省文山州丘北縣彝族獨有的傳統節日,因遠古先民用鍋煙把臉部抹黑、驅魔除害而得名。丘北的彝群眾把每年農曆二月第一個屬蛇日或豬日定為“花臉節”起始日。“花臉節”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為普者黑一帶最著名的節日。經過發展,“花臉節”已經成為當代彝族青年借抹花臉之機選擇意中人的狂歡活動。
08
普者黑景區
普者黑景區位於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丘北縣境內,距縣城13公里,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是發育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景區總面積388平方公里,核心景區165平方公里,屬於滇東南岩溶區,是發育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以“水上田園、湖泊峰林、彝家水鄉、岩溶濕地、荷花世界、候鳥天堂”六大景觀而著稱。
09
芒市動煥大金塔
動煥大金塔位於芒市城區的雷牙讓山之巔,海拔1079.6米,傳説釋迦牟尼生前轉世為金雞阿巒時曾生活於此。佛涅槃後數百年,佛教弟子“召罕大”阿羅漢為傳播佛祖教義親臨此山修煉,為“召罕大”有個修練的好環境,野草和荊棘全部讓開,故稱為雷牙讓山,意為野草讓開的地方,爾後在此山建一佛塔,自古以來是人們公認的佛教聖地之一。原雷牙讓山佛塔毀於1942年抗戰時期,芒市市區的動煥大金塔也毀於1966年,之後決定將兩塔合一重建,定名為動煥大金塔。
10
羅平油菜花
羅平是我國的油菜生産基地縣,也是蜜蜂春繁和蜂産品加工基地。每年2、3月份,20萬畝油菜花在羅平壩子競相爭放,放眼望去,是一片一望無際的金黃。羅平是位於滇、黔、桂三省交界處的小城,素有“雞鳴三省”的美譽,得山川湖泊之靈氣,是理想的旅遊地。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寫下“羅平著名迤東”的讚嘆。去到羅平,建議喜歡走哪就去哪玩,路上的中巴隨叫隨停。一年一度的雲南羅平油菜花旅遊節,使人感受到人與自然的和諧,觀賞到佳境如畫的風光。
11
東川紅土地
東川紅土地位於昆明市東川區西南40多公里的紅土地鎮、一個叫“花石頭”的地方,被專家認為是全世界除巴西裏約熱內盧外最有氣勢的紅土地,而其景象甚至比巴西紅土地更為壯美。放眼望去,山川和原野呈現出一片片暗紅、紫紅、磚紅等不同的紅色,方圓數百里大大小小的山頭、山坡上,油菜花與洋芋花熱烈地綻放著,金色的麥浪在清涼的山風下如碧浪般翻滾,一層綠,一層白,又一層紅,一層金。
12
翁丁村
翁丁村位於雲南省臨滄市滄源佤族自治縣城西北方向約40公里處的動角傣族彝族拉祜族鄉。這是目前中國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個原生態佤族村。翁丁,在佤語中的意思就是雲霧繚繞的地方,又有高山白雲湖之靈秀的意思。
13
馬幫——西南地區傳統交通方式
馬幫是大西南地區特有的一種交通運輸方式,它也是茶馬古道主要的運載手段,面對險惡而隨時變化的環境、生死與共特殊的生存方式形成馬幫自己嚴格的組織和幫規、有自己幫內的習俗禁忌和行話。茶馬古道是指存在於我國西南地區,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國際商貿通道,是中國西南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馬古道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地域稱謂,是一條世界上自然風光最壯觀,文化最為神秘的旅遊絕品線路,它蘊藏著開發不盡的文化遺産。
14
騰衝油紙傘
油紙傘是世界上最早的雨傘,使用歷史已有1000多年。純手工製成,取材天然,是中國古人智慧的結晶。雲南騰衝滎陽村的制傘業有二百多年曆史,傳承了九代,又叫做“紙撐子”。該村過去80%的村民都會做紙傘及其他編製品,而且是世傳。如今村裏僅余四家人仍然在製作油紙傘,會做的人共五人,其中三人已年逾古稀。現時以鄭家朝一家的手藝最好,用料講究,塗料中的天然桐油和柿子水都要依古法調配,成品堅固美觀,一天只能做一兩把,他所制的油紙傘曾獲雲南省民族民間美術藝人三等獎。
15
大理洱海開海節
大理洱海開海節,旨在立足洱海保護,以大理漁文化為主線,充分展示大理白族傳統的開海祭祀活動、漁獵方式、食魚文化和雙廊白族漁村4000年的古老習俗和迷人風貌,展現千帆過海、萬民歡騰的生産生活畫卷。已成為非常有吸引力的民族民間節日。
16
雙柏“三笙”
雙柏彝族傳統舞蹈老虎笙、大鑼笙、小豹子笙被稱為彝族古儺(nuó)儀的“珍存”和彝族虎文化的“活化石”。雙柏的“笙”種類很多,在眾多的“笙”中,尤以驅邪出祟,祈福求祥的老虎笙、大鑼笙、小豹子笙為代表,故稱“三笙”。片中展示的小豹子笙是流傳于大麥地峨足一帶的古彝民祭祀舞蹈,每年6月24火把節和7月15日祭祖節時舉行。舞者均為全裸男性少年,須偶數,少則12人,多則不限,舞者在土掌房上隨著鼓點鑼聲節奏隨興起舞、變化多端。
17
和順古鎮
和順鎮位於騰衝縣城西南4公里處古名“陽溫墩”,由於小河繞村而過,故改名“河順”,後取 “士和民順”之意,雅化為今名,現稱和順鎮。和順古鎮其封閉、傳統、安定的環境,完整地保留了中國明清文化的特色,被譽為中國古代建築的活化石。這裡曾是馬幫重鎮、古“西南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各種外來文化在此交融,但除去這些光環,和順仍然保持著其古樸的風格不曾改變。
18
銅鼓舞
銅鼓舞是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壯族、彝族民眾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古老舞種之一,以廣南縣壯族、彝族和麻栗坡縣新寨鄉和富寧縣木央鄉幾個彝族白倮支系的銅鼓舞最具代表性。2006年5月20日,銅鼓舞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