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中國 > 跟著5A級景區去旅遊 > 正文

走進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景區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是一座以秦始皇陵遺址公園為依託的大型遺址博物院,分為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秦始皇陵遺址公園及9901、0006陪葬坑陳列廳三部分,是研究秦陵文物的重要文化機構。

秦始皇帝陵園指秦始皇帝陵以陵墓為中心、由內外兩重城垣圍就的陵園範圍,外城垣西墻長2188米、東墻長2185米、北墻長971米、南墻長976米,面積為2.135平方公里,包括陵墓、城門、陵寢建築、園寺吏舍、陵園內的陪葬墓等。秦始皇帝陵區指秦始皇帝陵園之外,包括已探明的屬於陵園制度內容的遺存和與陵園建設有關的文物遺存區域以及可能埋藏有文物的區域,後者包括陶窯、秦井、修陵人墓地、五嶺遺址、建築遺址、作坊遺址等,面積約56平方公里。

秦始皇陵佈局縝密、規模宏富,具有重大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在秦始皇陵陵區已發現各類陪葬坑、陪葬墓等600余處。1961年,秦始皇帝陵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秦始皇帝陵(含兵馬俑坑)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image.png

秦始皇陵位於秦始皇陵園的核心區,包括秦始皇陵封土、已探明的主要建築遺址、陪葬坑的具體位置範圍、百戲俑坑博物館、文吏俑坑博物館等,約56.25平方千米。

銅車馬是秦始皇的陪葬品之一,象徵著秦始皇鑾駕的一部分。銅車馬的形制是模倣實實在在真車的形狀。以前考古發現的車都是木質的,出土時已腐朽,銅車馬的出土使我們能夠清楚地看到古代御用車駕的真實面貌。銅車馬是按秦始皇御用車隊中屬車二分之一的比例縮小製成的,車蓋以及車輿內外彩繪著精美的紋樣;兩乘銅車馬上的金銀飾品重達14公斤,顯示了銅車馬高貴的等級。

image.png

這組銅車馬按出土時的前後順序編為一號車和二號車。這兩乘車均為單轅、雙輪、四馬係駕。中間兩匹馬稱為服馬,主要用來駕轅;旁邊兩匹馬協助服馬拉車,稱為驂馬。為了使四匹馬各處其位,齊力拉車,銅車馬上還裝有防止驂馬內靠及外逸的專用部件—脅驅和韁繩,脅驅的作用就是防止驂馬內靠;為了防止驂馬外逸,在驂馬的頸上還套有一根韁繩,韁繩的另一端係在衡、軛的交接處,防止驂馬過分遠離。通過這些裝置,驂馬與服馬始終會保持一定的距離,既不會太遠,也不會太近,可以始終並駕齊驅。

image.png

K0006陪葬坑位於秦始皇帝陵園內城以內、陵墓封土的西南角,東西向。略呈“中” 字的地下坑道式全木結構建築,總面積約410平方米,由斜坡門道、前室和後室三部分組成,前室、後室東西錯位,形成兩個擁有不同埋藏物的相對獨立單元,前室主要埋藏陶俑,後室埋藏馬骨。此坑是秦始皇帝陵園中少見的未被焚燒過的陪葬坑,因而木結構遺跡較為完整,經清理髮現有棚木、廂板、鋪地木、封門木等。

K0006陪葬坑前室長10.6米、寬4.05米,在南壁有一長3.8米、寬2.9米的廂房,前室內出土陶俑12件,可分為袖手俑(8件)和禦手俑(4件)兩類,出土時陶俑已殘破為碎塊,與一號兵馬俑坑出土的武士俑相比,較顯文弱,上身穿單層或雙層交領右衽齊膝長襦,腰束革帶,下著長褲,足蹬齊頭方口淺履。陶俑身上原有紅、綠、黑、粉、白色等彩繪,因地下水侵蝕及坑體倒塌,出土時僅面部保留較多彩色殘跡。這12件陶俑頭戴長冠,擁有一定的爵位。

image.png

k9901坑通長80.8米東西長40米,主體部分寬12.8~16.7米,內有兩條東西向的夯土隔梁,三個東西向的過洞。兩端門道長20.8米,寬7.6~11.4米。坑距現地表深約5米,面積約700平方米,為地下坑道式土木結構建築,經火焚坍塌。該坑共出土2件青銅鼎和20多件陶俑。坑中出土的陶俑多上體裸露,下著彩色短裙。陶俑與真人一般大小,姿態各異,是秦陵考古發現中首次見到的造型。

來源: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景區官方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