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業路從高速一直修到了農田旁,以後運輸農産品就方便多了!”“以工代賑政策好,修路和完善村子基礎設施,不僅不出錢,我們出了力的還要發錢。”……近日,在阿壩州紅原縣刷經寺鎮2024年以工代賑示範工程項目施工現場,經過幾個月施工,項目建設已初見成效,獲得群眾點讚。
“今年9月以來,我們加當村以工代賑項目落地實施,吸納118名當地群眾就近就地就業增收,其中包括脫貧戶等重點人群。”刷經寺鎮加當村支部書記吳先勇説,目前,項目爭取資金500萬元,已完成工程量的80%,按照以工代賑政策,不低於項目總投資的30%將按時足額通過“一卡通”平臺發放給務工群眾,作為勞務報酬。
走進加當村,看到紅原縣刷貨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法人周雷皓正在和村民們商量來年萵筍産業發展的規劃。他高興地説:“今年以工代賑的項目修了十條産業道路,幾乎把鎮上所有種植萵筍的農田都連接起來,解決了刷經寺萵筍農産品運輸問題,還提高了土地種植條件,對當地經濟發展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
道路便利
刷經寺鎮是紅原縣唯一的農區,萵筍是其主要産業。因為得天獨厚的氣候環境,當地萵筍口味清香濃郁,營養價值高,品質好,是無公害綠色蔬菜,也是成都、綿陽等周邊城市蔬菜批發市場的搶手貨,被業內人稱為“刷貨”。
過去,刷經寺的産業道路並不通暢。道路坡度陡、路面窄、品質差,遇到下雨天路基下沉,路面泥濘,會車艱難……導致優質的“刷貨”不能及時運輸到市場,錯過了最佳的銷售時期,銷售價格打了折扣,一度困擾著當地村民,打擊了種植戶們的創業信心。
“現在産業路修得又寬又平,不僅可以及時送貨,還節省人工成本,車子開到農田邊上,裝滿萵筍就運走了,平均一畝地能節省人工揹運成本1000多元。”周雷皓説。
因此,加當村的村民非常支援這個項目,參與的積極性很高。周雷皓算了一筆賬:“村民在項目上做工,每個月都能收到勞務報酬,有的工種不同,本著多勞多得的原則,部分村民最多一天能掙到300多元。”
不僅是農區的老百姓點讚,牧區的老百姓也因以工代賑項目大獲受益。
邛溪鎮麻色陽德村黨支部書記小玄巴高興地表示,今年村子的牧道被提升完善後煥然一新,遠牧點的牧民再也不用為出行發愁。不僅能夠順利運送銷售牛奶、牛肉等牧區産品,而且到縣城來辦事的時間也縮短了,方便了全村百姓的生産、生活出行。
據了解,以工代賑是一種扶持政策,政府投資建設基礎設施工程,受賑濟者通過參與工程建設獲得勞務報酬,以此替代直接賑濟。項目採取“農村公益性基礎設施建設+勞務報酬發放+就業技能培訓+公益性崗位設置”的賑濟模式,充分體現以工代賑“先有群眾、後有項目”以及“項目建設是平臺載體、就業增收是根本目標”的政策導向,旨在拓展群眾多元化增收渠道,形成示範帶動效應。
刷經寺鎮、邛溪鎮的建設成果僅僅是紅原縣按照“應納盡納”的工作要求,大力實施以工代賑的一個縮影。近年來,紅原縣在以工代賑工作方面取得顯著成效,通過一系列創新舉措,讓這一政策在當地落地生根,惠及廣大群眾,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有力引擎。“十四五”以來,紅原縣共爭取中央資金2932萬元,共實施了以工代賑項目6個,組織務工群眾548人,累計發放勞務報酬798.65萬元。
牧道改造
同時,紅原縣秉持“先有群眾、後有項目”的理念,積極開展多形式的政策宣傳活動,將政策文件精心彙編成藏漢雙語宣傳手冊,借助馬背宣講團、姊妹宣講團深入基層,逐戶發放,並編撰傳唱朗朗上口的政策“順口溜”。並在項目推進過程中,充分發揮人才優勢,大力推行“培訓+上崗”模式,對脫貧戶、易地搬遷戶和低收入群體等開展實訓與以工代訓,助力群眾掌握專業技能,實現“零工變小工、小工變大工”的華麗轉身,達成“培訓一人、就業一人,致富一戶”的目標,確保人崗相適,有力保障了項目的高品質高效率推進。
“這一做法有效提升了群眾對以工代賑政策核心要義的理解,極大地激發了群眾參與熱情,成功引導群眾轉變思想,從‘給老闆打工’變為‘為自己做事’,踴躍投身項目建設。”紅原縣發改局副局長楊洋介紹,以工代賑項目不僅改善了基礎設施,促進了群眾就近就業,還在緩解貧困、激發內生動力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紅原縣將繼續嚴格落實政策,在確保2024年項目如期完工的基礎上,持續推進更多以工代賑項目,不斷提升群眾技能水準,為鄉村産業發展注入新動力,全力開創鄉村振興新局面。
如今,紅原縣眾多百姓借助以工代賑項目實現了家門口就近就業,有效解決了創收與就業難題。全縣深入摸排脫貧人口、易地搬遷戶及其他低收入人口的勞動力狀況與務工意願,精心編制務工組織方案,及時發佈招工公告,明確細化務工崗位、數量、報酬及崗前培訓內容。根據項目實際和務工群眾特點合理安排工種,並圍繞項目後期維護開發護路員、道路保潔員等公益性崗位,每人每年可增收6600余元,進一步拓展就業容量,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獲得穩定收入。(文、圖/李洋 嚴易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