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中國 > 視訊 > 正文

潤澤川西高原 阿壩紅原“組團式”幫扶結碩果

阿壩以北,廣袤無垠的雪域高原上,絢麗的格桑花正映襯著當地的日新月異。

紅原,全國2800多個縣中唯一因紅軍長征走過而得名的縣,阿壩州海拔最高的地方。近年來,一批又一批幹部人才在紅色草原書寫傳奇,紅原縣基礎設施、産業發展、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等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image.png

大美紅原

 

一花引得百花開,百花捧出盛景來。“得益於‘組團式’幫扶,紅色草原正在迸發盎然生機與蓬勃活力。”在紅原縣委書記楊文松看來,“組團式”幫扶幹部人才視紅色草原為故鄉,把紅原人民當親人,為紅原縣注入了新活力、激發了新動能,紅原縣將充分發揮“組團式”幫扶示範引領作用和政策疊加優勢,讓幫扶成果更加有形有效、可感可及,更多更好惠及各族群眾。

 

教育幫扶助力紅色草原開出“希望之花”

“教學品質是檢驗幫扶成效的‘試金石’。”這是金家照常常挂在嘴邊的一句話。

紅原是紅軍走過的大草原,永嘉是紅十三軍的誕生地。金家照是“組團式”教育幫扶工作隊隊長,浙江永嘉援派紅原縣中學校校長。今年8月,跨越2400公里,從江南水鄉到川西高原,他接過“接力棒”與“組團式”教育幫扶工作隊再次踏上紅色草原對口支援的新征程。

教育支援,情滿紅原。使命是打造一支帶不走的教師隊伍。

image.png

師生課下交流

 

“我一定會帶好隊伍,把教育援紅工作打造成浙江對口支援的一張‘金名片’。”金家照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在他看來,只有充分發揮對口支援橋梁紐帶作用,才能加快推動受援學校實現從外部“輸血”到內部“造血”的蛻變,鍛造一支高素質且“帶不走”的教師隊伍。

2022年8月以來,幫扶工作隊把助力受援學校教育教學品質提升作為根本出發點,通過“青藍工程”,推行“學----”生本課堂教學改革,以積極“走進去”的形式助力教師開拓視野、更新理念、提升實踐能力,成立5個校級“名師工作坊”,創新探索“先學後教”課堂模式,搭建“共讀、共寫、共研、共講”的學研大平臺,邀請浙江省5名高校專家教授開展專題講座,與結對幫扶學校建立教研共同體,開設舞蹈、器樂和編程等9個特色選修課程,實現了跨越山海的融合共用,教學品質階梯式增長。

“每一次培訓都讓我們受益匪淺!”對於紅原縣中學校教師一扎斯基而言,在“組團式”幫扶工作隊協作助推下,紅原縣的學生們正享受著和沿海地區一樣的優質教育資源。

image.png

學生進行美術特長培訓

 

今天,群眾對高品質的基礎教育有新期待,期待更高品質、更具特色、更富多樣性的基礎教育。如何以高品質的行動回應群眾的高品質期盼?近三年來,浙江省持續加大教育投入,受援地區“家門口的學校”越辦越好。聚焦辦學薄弱環節,積極幫助受援學校進行軟硬體建設提升,新建教學樓、錄播教室、籃球場和校園飲水工程等,重點實施一批保障基本教學條件的亟需項目,一批提升辦學水準的升級項目和一批實現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智慧項目。

2024年,全縣初中畢業生升學率達96%,高中階段入學率達91%,本專科錄取率達84.2%。金家照説:“我們將‘接力式’推動浙江的教育經驗紮根在紅原這片紅色的沃土,全力以赴培養更多的優秀人才。”

 

醫療幫扶助力紅色草原開出“健康之花”

“現在縣醫院不一樣了。”如今,在綿陽市第三人民醫院、鹽亭縣人民醫院和紅原縣人民醫院的共同努力下,紅原縣人民醫院的醫療技術不斷提升,“家門口就醫”越來越方便。

“如果沒有一個好的就醫條件,病人看病就醫就會有諸多不便。”“組團式”醫療幫扶工作隊隊長、紅原縣人民醫院院長王奎坦言,來到紅原縣人民醫院,他的第一個想法就是改善就醫條件。

紅原縣城海拔約3700米,醫院科室建設滯後,一些關鍵醫療設備嚴重老化。“啟動幫扶工作以來,從專科建設著手,已建成急診急救‘五大中心’、血液透析中心、重症醫學科、內鏡中心等13個新科室,極大地改善了患者的就醫條件。”王奎説。

image.png

“師帶徒”開展診斷

 

站在紅原縣人民醫院門診大樓裏,創傷、卒中、胸痛、危重孕産婦救治和危重新生兒救治等“五大中心”的標牌格外醒目。“我們正加快醫院資訊化建設,助力醫院科學化管理邁上新臺階。”王奎介紹,目前已經實現遠端診療、遠端心電圖、CT等的應用。同時,還將爭取投入資金建設慢病管理中心、醫共體建設項目。

硬體設施如果是醫院的“肌肉”,那麼管理措施就是“血液”。

以往,醫護人員受限于當地醫療發展水準及各種客觀條件,深造渠道有限,學習熱情不高。“過去,醫院的學科架構相對單一。這幾年,在專家老師們的悉心幫扶下,我們醫院的學科體系日益完善,成功填補了多項學科空白。”紅原縣人民醫院外科醫生張昌平感慨萬分。

近三年來,從硬體設施到醫療技術,從服務理念到管理模式,紅原縣人民醫院正迎來不少新變化。“組團式”醫療幫扶工作隊以強化醫院科學化管理為抓手,採取“1+N”組團模式,有力推動醫院標準化、規範化管理,率先在全州推出“一次掛號管三天”便民惠民措施,與幫扶醫院簽訂“科科聯盟”協議,開闢“綿紅專家走廊”,開設特色門診10個,開展新技術新項目59項,先後有36人次本地醫生獨立開展1-2種新技術。

image.png

視頻會診

 

同時,以深化人才培養為重要任務,堅持外部引才和內部培養並舉,積極推動人才隊伍建設從單一型向多元化轉變,成立專項人才引進、培養專項資金,制定個性化的“幫帶計劃”,採取“重基礎、強學習、親授教”幫扶模式,開展學術講座、業務培訓、教學查房、疑難病例討論等工作。

2023年,醫療人才“組團式”幫扶工作考核排名全省第一。“最讓我欣慰的是,學生們現在可以脫離我的幫助,自己開展患者巡診。”“帶徒”間隙,“組團式”醫療幫扶工作隊隊員衛加勳帶著張昌平到醫院視頻會診中心為他詳細講解了使用方法。

“能為這裡帶來改變、留下技術,我一生難忘。”衛加勳説。

 

科技幫扶助力紅色草原開出“産業之花”

“這些牧草是從西藏海拔4000多米高的地方移植過來的,我們希望能夠先從小面積開始培養種植,如果能夠適應紅原的土壤和環境,再推廣普及給當地的牧民,這種牧草營養價值高,能夠幫助牦牛、羊馬渡過寒冬。”12月中旬,在位於紅原縣的四川省草原科學研究院溫室大棚內,國家科技特派團團長遊明鴻一邊笑著給記者介紹,一邊又再三叮囑旁邊的徒弟們要“精心呵護”牧草成長。

當前,紅原縣規模化人工飼草地建設成效顯著,在瓦切鎮的牧草産業園區以及龍日鎮龍日壩村等地,已擁有優質人工草場24.3萬畝。而這些草場,大多都是遊明鴻的團隊指導建設的。同時,她還帶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土專家”,即當地從事草原科技管理部門的工作者和本土畜牧業帶頭致富人等。

image.png

指導牧草種植

 

“像燕麥草,是紅原縣規模化人工飼草地的主要種植品種之一。今年,龍日鎮龍日壩村的萬畝燕麥飼草種植基地,燕麥草長勢良好,預計每畝可收穫約600公斤的青乾草,累計可保障近萬頭牦牛安全越冬。”遊明鴻介紹,規模化人工飼草地的建設幫扶,不僅能有效緩解紅原縣牲畜冬季及春季飼草料短缺的現狀,還可以為當地牦牛養殖提供充足的優質飼草,降低養殖成本,提高牦牛的生産性能和養殖效益,推動草畜平衡,為紅原縣建設高原牧區高品質發展典範提供有力保障。

今年,中共紅原縣委十三屆五次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紅原縣委關於奮力建設高原牧區高品質發展紅原典範的決定》,明確提出,到2030年,三次産業結構持續優化,富有紅原特色的現代化産業體系基本形成,基本建成高原牧區高品質發展紅原典範。

紅原作為阿壩州唯一的純牧區縣,畜牧業是當地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國家科技特派團如何助力紅原縣建設高原牧區高品質發展典範

“立足‘紅原所需、群眾所盼、幫扶所能’,針對各鄉鎮技術需求,我們提供了定制化品種技術引進與科技培訓指導。”遊明鴻表示,截至目前,已累計對接服務牧草、蔬菜、中藥材種植、牦牛養殖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14個,引進九龍牦牛、川西短芒披鹼草、青埂菜等草畜新品種20個,開發推廣牦牛雜交改良、牧草豐産栽培與加工等新技術19項,全力解決産業發展中的關鍵技術問題25個。

image.png

收割牧草

 

此外,國家科技特派團採用“師帶徒”和“影子跟班”等創新方式,在紅原縣共舉辦16場技術培訓,培訓人次達到1140人,涵蓋牧草、牦牛、中藥材、大宗蔬菜等多個産業領域,滿足了不同産業的技術需求,為紅原縣産業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如今,紅原縣在國家科技特派團的協力助推下,正從傳統單一的牦牛養殖,加快實現牧草種植、牦牛養殖、畜産品加工、市場服務業“三産融合”的新格局,奮力建設高原牧區高品質發展紅原典範,努力走出一條生態美、産業旺、業態活、鄉村興、百姓富的産業轉型高品質發展之路。文、圖/嚴易程 李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