崆峒山屬六盤山支脈,是天然的動植物王國,有各類植物1000多種,動物300余種,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其間峰巒雄峙,危崖聳立,似鬼斧神工;林海浩瀚,煙籠霧鎖,如縹緲仙境;高峽平湖,水天一色,有漓江神韻。
崆峒山位於甘肅省平涼市城西12公里處,東瞰西安,西接蘭州,南鄰寶雞,北抵銀川,是古絲綢之路甘肅平涼崆峒山風光(20張)西出關中之要塞。景區面積84平方公里,主峰海拔2123米,集奇險靈秀的自然景觀和古樸精湛的人文景觀于一身,具有極高的觀賞、文化和科考價值。自古就有西來第一山、西鎮奇觀、崆峒山色天下秀之美譽。
崆峒山既富北方山勢之雄偉,又兼南方景色之秀麗。凝重典雅的八台九宮十二院四十二座建築群七十二處石府洞天,氣魄宏偉,底蘊豐厚。
古往今來,崆峒山吸引了眾多的風流才俊。被中華民族尊為人文始祖的軒轅黃帝親自登臨崆峒山,向智者廣成子請教治國之道和養生之術 ,黃帝問道這一千古盛事在《莊子·在宥》和《史記》等典籍中均有記載;秦皇、漢武因慕黃帝事、好神仙而傚法黃帝西登崆峒;司馬遷、王符、杜甫、白居易、趙時春、林則徐、譚嗣同等文人墨客也留下了大量的詩詞、華章、碑碣、銘文。崆峒武術與少林、武當、峨嵋、崑崙等武術流派馳名華夏。
秦漢時期,崆峒山開始有了人文景觀。歷代陸續興建,亭臺樓閣,寶剎梵宮,廟宇殿堂,古塔鳴鐘,遍佈諸峰。明、清時期,人們把山上名勝景觀稱為崆峒十二景:香峰鬥連、仙橋虹跨、笄頭疊翠、月石含珠、春融蠟燭、玉噴琉璃,鶴洞元雲、鳳山彩霧、廣成丹穴、元武針崖、天門鐵柱、中臺寶塔。近年來,新修了法輪寺、臥觀平涼、觀音堂、通天橋、飛升宮、王母宮、問道宮等景點三十五處,基本恢復了歷來所稱的九宮八台十二院中四十二處建築群。
雷聲峰形似鏊背與蜂腰,廟觀殿堂層層高。狹路相逢擠身過,懸壁立身膽驚拋。談經説法非莫屬,求道索真豈空跑。于清靜時雷音起,一夜好雨萬慮消。平涼地處黃土高原腹地,但是大自然卻在這裡造化了一個神奇瑰麗的崆峒山,而雷聲峰的險奇又堪稱崆峒一絕,這是自然造化給平涼人的恩賜。説起來,雷聲峰不是飛來峰,它是主峰馬鬃山向南延伸的一條支脈,宛如主峰的一條右臂,舒展而下,指向濤濤的前峽河水。這條山脊全長200米,最高處不過5米,整個山體均為丹色石質,其東西兩側下臨絕澗,南面的絕壁上有人工開鑿的石級,可通向棋盤嶺。古人這樣形容雷聲峰:魚脊,鰲背,鶴膝,蜂腰,這個説法是很形象生動的。由於雷聲峰由北而南,山勢逐漸變低,因此,峰頂的道宮建築依順山勢,錯落有致,構成一副美麗的圖畫。雷聲峰岩壁陡峭,下臨深淵,在雷雨時節雷聲在空谷依欄而望,崆峒激蕩,猶如山崩地裂,驚人心魄,故取名雷聲峰。
遊人至雷聲峰頂,諸峰歷歷在目,山峰碧綠,平湖如鏡,俯視腳下,懸崖千丈,令人頭暈目眩,如果依山而下,或拾石級,或穿石洞,確有"一步一個移景"的感受。清朝平涼人韓榮佑詩云:一峰突兀眾峰巔,復道行空勢若連。鐵索牢攀幽磴轉,板橋危度斷崖懸。探奇只在青蘿外,覽勝惟依碧岫邊。谷底雲騰雷送雨,倚欄紅日艷中天。
朝陽洞林巒托日出,佛窟披金顏。面壁審時勢,修行知天年,探奇遊跡至,踞幽情怡然。空洞腹中趣,地心不勝寒。
崆峒山有許多大大小小、或深或淺的石洞,據初步統計,共有大小32個洞子,有人認為崆峒山得名,與山上的石洞有很大關係,即取空空洞洞之意,這種説法是有一定道理的。這些洞子各有各的特點,各有各的説法,朝陽洞即是其中一個較有名氣的石洞。
朝陽洞位於獅子嶺東側絕壁上,面臨一條溝谷,谷內長滿茂密的森林,隔谷與西臺相望。此洞不甚大,洞口寬為8米,高為5米,深為5米,這裡沒有出入的路徑,遊人很少到此,因此,顯得十分幽雅寂靜。《崆峒山誌》説:朝陽洞,在山之陽,道家修煉處,人跡罕至。這裡曾經是道人修煉的地方,後來又成為信士們禮佛的場所,洞內現有泥塑佛像一尊。明朝人李應奇《朝陽洞》一詩寫道:直上香山絕頂時,萬山羅列一峰奇。橫斜石徑穿雲入,高下林巒繞洞欹。空谷白駒留跡處,高崗丹鳳聽音斯。登臨不盡幽人意,欲傍雲岸結草廬。據説早晨初升太陽的光芒,首先射入洞內,故名朝陽洞。當朝陽初升,光芒四射,在朝陽洞觀看美麗的朝陽和腳下秀美的林巒,那是一種別樣的感受。
來源:崆峒山風景名勝區官方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