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4推進全球生態文明建設(洱海)論壇分論壇在雲南大理舉辦。本次分論壇以“持續助力農業綠色發展、打造農業綠色産業鏈條”為主題,由中國外文局、雲南省人民政府、中國農業大學主辦,中國外文局國際傳播發展中心、大理州人民政府、洱海流域農業綠色發展研究院承辦。
荷蘭瓦赫寧根大學教授、諾貝爾獎獲得者歐意瑪,中國工程院院士、山西農業大學教授徐明崗,馬爾他駐華大使白瀚軒,中國出版協會副理事長、中國外文局原副局長陸彩榮,大理州州長陳真永等20余位國際組織代表、中外政府官員、專家學者及行業代表發言並參與討論。
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院長袁力行主持論壇,大理州人民政府州長陳真永、馬爾他駐華大使白瀚軒和中國出版協會副理事長、中國外文局原副局長陸彩榮分別致辭。
陳真永表示,綠色是大理最大優勢,作為雲南省農業大州,大理全力打造綠色食品,農業競爭力強,具備生産綠色、生態、優質、安全農産品的先天條件,是綠色農業發展的理想之地。
白瀚軒表示,習近平主席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個理念體現了中國在發展人類文明建設更加清潔的美麗世界方面的智慧以及決心;希望繼續與中國開展雙邊與多邊合作,共同實現世界和平和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陸彩榮表示,洱海論壇匯聚全球院士專家,共議科技創新與農業綠色發展,應對環境挑戰,推進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中國外文局願與各界合作,講好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故事,拓展對話渠道,深化務實合作,推動形成更多國際合作成果。
在主旨演講環節,歐意瑪結合2020年推出的“歐洲綠色協議”,分享了歐盟在應對氣候變化、推動可持續發展方面的探索和努力。他表示,實現可持續發展要在長期堅持的基礎上,從整體、系統的視角,制定適當的機制及制度,創建更多的相互信任,推動共同合作。未來,要在回收、利用和子系統整合方面努力,推動實現可持續發展。
徐明崗表示,中國農田土壤固碳與土壤健康是關乎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議題。隨著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高強度利用,地球生態系統正逼近極限,農業可持續發展成為世界的主題。全球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等自然系統變化,會深刻影響社會生態系統和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需要科學認知生態系統及其與社會經濟系統的相互作用,合理提出資源環境保護和利用的技術方案。
在圓桌論壇環節,中國農業大學國家農業綠色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叢汶峰擔任主持。荷蘭瓦赫寧根大學教授、諾貝爾獎獲得者歐意瑪,大理州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杜偉,中國農科院天津環保所大理實驗站常務副站長、副研究員沈仕洲,新型經營主體代表何利成,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助理駐華代表張薇圍繞“小農戶農業綠色轉型”這一議題展開圓桌討論,提出要提升農産品品牌價值、開展農業綠色發展監測、推動農業數字化轉型、保障小農戶權益等觀點。
泰國駐華使館公參陳金盛,晶澳科技全球化與政府關係辦公室主任喻敏,雲南省林業和草原科學院、漾濞核桃研究院院長張雁東,香港未來數據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兼西南總部執行總裁茍曉芳,科技小院學生代表吳乾韜圍繞“農業綠色産業鏈落地”這一議題展開圓桌討論,提出要優化農業技術、提升農田智慧化管理、光伏産品賦能農業發展等落實舉措。
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院長袁力行在總結各位嘉賓精彩發言的同時,介紹了中國農業大學創新性打造的科技小院的情況。他表示,科技小院融科技創新、社會服務、人才培養為一體,是政、産、學、研、用五位一體的綜合服務平臺。未來,期待與各位同仁開展各種形式的合作,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共謀農業綠色發展新途徑,共繪鄉村振興新篇章。
來源:中國農大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