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可冀,男,漢族,中共黨員,1930年10月生,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主任醫師、首席研究員、終身研究員。1956年4月起從事中醫臨床工作,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
1930年10月出生於福建。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著名中西醫結合內科、心腦血管科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54年7月畢業于福建醫學院,現任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西苑醫院心血管病中心主任。
陳可冀:聚光燈下常懷赤子之心
“以心為燈,他們是生命的守護天使。以愛為銘,他們是健康的忠誠衛士。他們有救濟蒼生的情懷,有厚德濟世的境界。他們用仁心仁術呵護生命,用高尚醫德澤被杏林。”2018年3月18日,尋找最美醫生大型公益頒獎活動在央視播出,國醫大師陳可冀院士榮獲“最美醫生”稱號。從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醫大師,到榮獲中國中西醫結合終身成就獎、“最美醫生”稱號……聚光燈下的陳可冀始終懷著一顆赤子之心,為患者不遺餘力,為中醫藥事業發展奔走呼籲。
“這份榮譽不是屬於我一人的,而是屬於全體醫務工作者的。醫者仁心,一方一藥都關乎患者生命健康,我不能停下腳步,未來還有很多事情要做。”面對新的榮譽,陳可冀仍然雲淡風輕。
年近90的陳可冀,從醫70年,從事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臨床治療和研究工作超過50年,是我國中西醫結合的奠基者及開拓者。然而診室裏的他,卻更像是鄰家慈祥和藹的老爺爺。
“你看,煎藥的方法,我都寫在這裡了,你煎藥前一定要看!”“吃藥期間一定要忌口,藥也不要中斷,有什麼問題記得來找我!”這些略顯啰嗦的囑咐,在陳可冀的診室裏經常出現。對於患者的問題,陳可冀也總是不厭其煩,一一解答。患者有困難,他也盡心盡力,想辦法幫忙解決。
“中醫看的不僅是人患的病,更是患病的人。”在陳可冀看來,要為患者解除病痛,一方面要認清疾病,診療得當;另一方面還要將患者視為有思想、有情感的社會人。“治病和關懷並行,才能做到標本兼治。”
陳可冀的患者中,有一個外賣小哥,靠自己一人工資供養家中兩個孩子,生活十分拮據。陳可冀了解情況後,便在診治中想方設法為他省錢,替他減輕負擔。還有一位老年患者,因為跟兒媳關係不好,情緒低落,痼疾久久不愈。陳可冀便將他的家屬也叫到跟前,細心開導……
“他很貼心,百問不厭,好像我們的親人一樣”“希望他長命百歲”……憑藉崇高的醫德、精湛的醫術,陳可冀贏得了患者的信賴和讚譽。在陳可冀心裏,患者也是他剪不斷的牽掛。
“‘治心何日能忘我,操術隨時可誤人’,這是我老師岳美中教授的座右銘。這句話我時刻記在心上。”陳可冀的心願,就是服務更多患者,“我還要堅持,還要加倍努力,爭取活到100歲,看更多的患者,治更多的病。”
搭建中西醫結合橋梁
1956年初春,26歲的陳可冀從南方小城出發,前往北京,踏上西學中之路。這條路陳可冀一走就是一生。
1970年,周恩來總理主持召開全國中西醫結合工作會議,提出要加強對冠心病的防治研究。一年後,由北京十多家醫院研究力量組成的北京地區防治冠心病協作組成立。陳可冀與郭士魁教授一起,帶著自己的團隊融入其中。
20世紀80年代初期,陳可冀發現中國心血管病、腦血管病患者開始增多,便嘗試把中醫的活血化瘀思路運用到冠心病治療中。在繼承名老中醫專家治療心絞痛經驗的基礎上,陳可冀創新性地提出辨寒熱虛實、本虛標實狀態的研究思路,倡導“三通”和“兩補”治療心絞痛的臨證思想,並應用於臨床。
一草一木、一花一莖,在陳可冀手上,傳統中醫藥開始與現代醫學結合,中西醫結合的優勢逐步彰顯。
陳可冀用活血化瘀的方式,讓冠心病診治有效率從以往的70%提升到88%左右,把無數患者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陳可冀對活血化瘀方藥抗血小板凝集、保護血管內皮、改善微迴圈等作用機制進行深入研究,開展了國內第一個中醫藥臨床雙盲隨機對照試驗,證實活血化瘀中藥治療冠心病具有確切療效。此外,陳可冀還針對冠心病介入治療後再狹窄的難題,選擇經典活血化瘀方劑——血府逐瘀湯及其簡化方,進行中藥干預再狹窄的多中心臨床研究,為介入後再狹窄這一世界難題開闢了新的中醫藥防治途徑。
陳可冀對血瘀證和活血化瘀的一系列研究,于2001年、2003年及2014年分別獲兩個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及一個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如今,活血化瘀已成為全國中醫治療冠心病的主流治法,對血瘀證和活血化瘀的研究也已形成現代學派,陳可冀及其團隊在國內外發表了一系列臨床及機理的論著,提出了現代活血化瘀學派傳承創新與發展的目標。
談及中西醫融合發展,陳可冀表示,中西醫應認同彼此的優勢和特點,希望中醫藥在發展道路中能充分運用現代科技,推進中西醫有機結合、優勢互補,提高臨床療效。
堅定中醫藥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醫藥文化根植于深厚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沃土,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脈相承、同源同構。”陳可冀認為,中醫藥人只有堅定中醫藥文化自信,才能聚精會神,平心靜氣地搞好中醫藥的傳承和創新;才能落實習總書記“中醫藥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指示精神。
20世紀50年代,陳可冀初學中醫時,便聽蒲輔周老先生結合臨床實際講解吳鞠通《溫病條辨》和王孟英《溫熱經緯》。
“當時我剛從西醫轉而初學中醫,並不能完全理解先生的話。現在臨床經驗多了,就能體會到先生講的季節寒暑晝夜等對人體及疾病的影響,感悟到‘天人相應’的道理。”陳可冀説,現在業界對“六淫”的發生或誘發疾病的規律的深入研究並不多。如果能夠堅定中醫文化自信,深耕經典、細究理論,將有助於中醫藥發展行穩致遠。
為了更好地傳播中醫藥文化,培育中醫藥文化自信,陳可冀于1980年開始主持清代宮廷醫療保健經驗的整理挖掘工作。他傾盡心血,將清宮醫療經驗整理彙編,開拓了中醫藥學術繼承的新領域。
“這項整理工作的艱辛,我們當初都始料未及。”陳可冀回憶説,“清宮醫案內容非常豐富,我們當時查了3萬多件檔案。這些檔案,有的保存得很好,但也有一張一張的處方,手一碰上去就碎了。有的味道特別難聞,十分嗆鼻,我們一打開就被刺激得咳嗽。”
如今,早被人們熟知的補益醫方“清宮壽桃丸”,就得益於清宮原始醫藥檔案研究。陳可冀介紹,清宮壽桃丸原名“蟠桃丸”,基礎及臨床研究證實其可以改善認知功能障礙,目前已被推廣應用。
陳可冀還積極為中醫藥發展和文化傳播獻計獻策:1996年在政協第八屆全國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提出的建議“弘揚中國傳統醫藥學工程”案被評為優秀提案;2002年向國務院提出“我國人口老齡化的若干問題和建議”,也受到高度重視。
陳可冀長期從事中醫、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及老年醫學的研究,在活血化瘀及芳香溫通方藥治療冠心病的理論及療效研究方面,在補益脾腎方藥延緩衰老理論及臨床研究方面,在清代宮廷醫療經驗的繼承研究方面,均取得豐碩成果;在著名老中醫學術經驗繼承整理方面,在中醫、中西醫結合人才培養方面,在促進中西醫結合學術交流方面,成就尤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