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中國 > 跟著5A級景區去旅遊 > 正文

走進普陀山風景區(浙江)

普陀山風景名勝區位於浙江省杭州灣以東約100海裏,西南距沈家門漁港6.5千米,南距朱家尖島2.5千米,東瀕瀚海,總陸域面積41.95平方千米。

普陀山原名梅岑山,因西漢末年梅福在此修道而得名。唐鹹通四年(863年),日本高僧慧鍔從五台山請得觀音神像回國,途經蓮花洋遇風濤,以為觀音不肯去日本,便留下神像,稱“不肯去觀音”。五代梁朝貞明二年(916年)建不肯去觀音院。宋元豐三年(1080年)朝廷賜銀,改建為寶陀觀音寺。從此香火興盛,南宋嘉定七年(1214年),欽定為觀音道場,並根據佛經“補怛洛迦”,更山名為普陀洛迦山,亦稱補陀洛迦山。明朝時,把蓮花洋南的一小島稱洛迦山,就有了普陀山和洛迦山兩個山名。

image.png

而觀音在古天竺就稱南海觀音,相傳是因為:一、觀音出在古天竺(今印度),而古天竺屬南亞,加上觀音所在的補怛洛迦山在南海,故稱南海觀音;二、“南海”與“南無”所似,唐代著名文學家王勃的《觀音大士讚》曰:”南海海深幽絕處,碧紺嵯峨連水府,號名七寶洛迦山,自在觀音于彼住。”王勃卒于676年,就算此《讚》作于676年,亦比“不肯去觀音”到普陀山早187年。可見,不是因為有了南海普陀山才稱南海觀音的,恰好相反,是因為南海觀音,才把普陀山改稱為南海普陀山的。

南海普陀山之稱,是佛門對外交往的需要,是元初由普陀山和尚如智和一山提出的。

image.png

據《續資通鑒》記載:元初,中斷了中日邦交。後來,根據刑部尚書崔之疏,決定與日本通好。考慮到日本信佛教,普陀山有日本和尚留“不肯去觀音”的這層關係,朝廷先後兩次派普陀山和尚出使日本。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正月,朝廷派王積翁出使日本,並命普陀僧如智同往。當時,如智提出:觀音應沿用古天竺的名號,稱南海觀音,普陀山既然是觀音道場,亦應改稱南海普陀山。後因王積翁被醉酒的部下所殺,出使未成。

image.png

大德三年(1299年)三月,元成宗下詔曰:“命普陀高僧一山出使日本。”當時,一山有兩個頭銜:一是江浙釋教總統;二是敕封為妙慈弘濟大師。一山認為,既然朝廷看重日本和尚留“不肯去觀音”的關係,就應該告訴日本人,留不肯去觀音處已是觀音道場,日本人一定會感到鼓舞。但普陀山這個山名與菩薩名號貼得不緊,外國人不易理解,應該根據南海觀音的名號,改稱南海普陀山。

一山是以南海普陀山住持的身份去日本的,由於他宣傳了不肯去觀音和觀音道場的來歷,受到日本政府和佛教界的敬重,日本天皇把他請到京都南禪寺傳經説法。一山留日本19年,創了“一山派”禪學。一山病故後,日本天皇親題其像,讚曰:“宋地萬人傑,本朝一國師。”並在南禪寺為他建塔、祠。一山的這次出使日本,不僅為恢複元初中斷的中日邦交立了大功,而且把南海普陀山之名傳遍了日本。

image.png

相傳觀音在古天竺就稱南海觀音,相傳原因:一、觀音出在古天竺(今印度),而古天竺屬南亞,加上觀音所在的補怛洛迦山在南海,故稱南海觀音;二、南海與南無相似。唐代著名文學家王勃的《觀音大士讚》曰:“南海海深幽絕處,碧紺嵯峨連水府,號名七寶洛迦山,自在觀音于彼住。”王勃卒于676年,就算此《讚》作于676年,亦比不肯去觀音到普陀山早187年。可見,不是因為有了南海普陀山才稱南海觀音的,恰好相反,是因為南海觀音,才把普陀山改稱為南海普陀山的。

來源:普陀山風景名勝區官方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