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中國 > 名家風采 > 正文

國醫大師:顏德馨

image.png

顏德馨,男,漢族,1920年11月出生,1939年8月起從事中醫臨床工作,為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上海市名中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統醫藥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人物生平
1920年,出生於江蘇省丹陽縣城北草巷
1939年,上海中國醫學院畢業
1950年,調入上海鐵路局中心醫院,任中醫科主任
1990年,成為首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
1992年,發起創辦了在香港註冊的中醫藥研究中心
1999年,設立顏德馨中醫藥人才獎勵基金,後擴展為上海顏德馨中醫藥基金會
2000年,發起舉辦中醫大師傳承班
2009年,被衛生部等授予的“國醫大師”稱號 

職務

顏德馨曾任中國中醫藥學會理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進步獎評審委員會委員、鐵道部專家委員會委員、評委,中醫專業組組長。上海鐵道大學醫學院研究室主任,上海鐵道中心醫院主任醫師,上海市中醫藥工作諮詢委員會顧問,上海市醫學領先專業專家委員會委員。上海中醫藥大學、上海市中醫藥研究院專家委員會委員,上海中醫藥大學客座教授、成都中醫藥大學名譽教授、上海師範大學客座教授、長春中醫學院客座教授、美國中國醫學研究院學術顧問。台灣中醫針灸學會、中國醫藥研究會學術顧問等職。

經歷

顏德馨在六十年行醫生涯中,上下求索,勇探未知,不斷創新,善於總結經驗,勤於著書立説。60年代以來,從事“衡法”治則的研究。他根據《黃帝內經》“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之説,認為氣血是人體臟腑、經絡、九竅等一切組織器官進行生理活動的物質基礎。提出“氣為百病之長,血為百病之胎”,“久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的學術觀點及調氣活血為主的“衡法”治則,在中醫治則學研究中,開闢了新的天地,是理論上的一個重大突破。這一法則在八十年代應用於延緩衰老,從事“瘀血與衰老”的科學研究。《人民日報》曾刊出“人體衰老上海有新説”的報導。衡法學説,榮獲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進步二等獎;還由上海科教電影製片廠,根據顏氏學説,拍攝“抗衰老”科技片,參加國際生命科學電影展並獲獎。顏老不僅中醫理論上有創新,在臨床上也醫術精湛,頗有特色,獨樹一幟。對治療疑難雜病、老年病,均取得顯著療效,名揚海內外。

榮譽

1989年榮獲全國鐵路先進個人光榮稱號。

1990年經人事部、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確認為全國首屆繼承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工作指導老師,1991年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待遇,1994年獲英國康橋大學世界名人成就貢獻獎及美國名人傳記學會20世紀成就獎。

1995年獲首屆“上海市名中醫”稱號。上海市衛生局還拍攝“歧黃一傑——顏德馨傳記”電視片,記錄了顏老為中醫事業作出的輝煌成就。

1999年榮獲上海市醫學榮譽獎。顏老慷慨解囊20萬元設“顏德馨中醫藥人才獎勵基金”,充分反映顏老對發展中醫藥事業的無限執著和對人才培養的無私奉獻。

成就

顏德馨發表學術論文200余篇,著有《餐芝軒醫集》、《活血化瘀療法臨床實踐》、《醫方囊秘》、《氣血與長壽》、《中國歷代中醫抗衰老秘要》、《顏德馨醫藝薈萃》、《顏德馨診治疑難病秘笈》、《中華名中醫治病囊秘顏德馨卷》、《衰老合瘀血》等。曾獲多項科技成果獎。

幼承家學 立志學醫

顏德馨父親顏亦魯是名醫賀季衡的門生,建國後先後擔任南京中醫學院附院內科主任、江蘇省腫瘤防治研究所中醫科主任等職務,是全國名老中醫之一。他行醫60餘年,潛心研究中醫經典理論,講究“仁風”,對於病家有求必應,曾醫治了大量內外婦科疑難重病患者。

顏德馨走上從醫的道路是與其父親的言傳身教分不開的。幼時,他熟讀十三經,從漢儒的章句之學開始到宋儒的義理之學,先懂得師傳,再從聖賢經傳中尋找心法的學習路徑。12歲時,開始背頌《內經》、《傷寒》等中醫古代典籍,午夜一燈,曉窗千字,是習以為常的。

每逢父親臨診,顏德馨就侍診一側,一面看父親怎樣治病,一面幫父親抄方子,聆聽父親教誨,並且把父親的方子分門別類地加以整理,內科、兒科、婦科、喉科、外科整理了幾十本。父親對於脾胃學術之研究,造詣尤深。其在理論上倡導“脾胃既為後天之本,又為諸病之源”的觀點,認為脾統四臟,脾病可波及四臟,四臟有病,亦波及脾,故臨床有心脾、肺脾、肝脾、脾腎同病等病證。在臨床上重視健脾益氣,扶正法則的運用,常從脾論治,靈活化裁。在用藥上也有獨到之處,擅發揮“蒼白術”等藥物功效,燥濕健脾,扶正固本,使濕去脾自健,脾健濕自化,廣泛應用於內科雜病。臨床遵此,每可應手獲效。如此攻讀數年有餘,熟讀了《內經》、《傷寒》、《金匱》等經典原著,顏德馨逐漸掌握了較為系統的中醫理論及臨床基本知識,為今後繼續學習打好了基礎。

博采眾家 孜孜不倦

顏德馨16歲時,考進了上海中國醫學院。從家庭走進學校,那是一個嶄新的世界。在學校,不但要學習傳統中醫理論,而且名醫薈萃,流派紛呈。顏德馨隨程門雪、徐小圃、秦伯未、盛心如、單養和、費通甫、祝味菊、章次公等中醫大家學習,以臨床療效為標誌,汲取各家長處,提高了理論認識和臨床實踐水準。

醫之為術,學之易而精之難,行之易而知之難,要實現良醫濟世救人的願望,必須具備廣博的知識,否則只能是一句空話。數十年來顏德馨承先賢遺風,樂於課徒,循循善誘。程門雪、秦伯未、章次公諸師均出自丁甘仁先生門下。丁先生為清末名醫,學識經驗豐富,不僅擅治溫熱病,對內傷雜病的辨證立法也頗有創見,常採用傷寒辨六經與溫病辨衛氣營血相結合的辦法,在方藥上則經方與時方綜合運用,打破成規,獨出心裁。

熟讀經典 匯通諸家

學好經典著作是學好中醫的關鍵。顏德馨的學習方式,是以自學為主。凡在臨診時遇到疑難問題,常從書本上尋求解答。利用業餘時間,他先後學習了《黃帝內經素問》、《傷寒雜病論》、《金匱要略淺注》、《陳修園七十二種》、《本草備要》、《景岳全書》、《臨證指南醫案》等書。這些經典著作,構建起了中醫自己的生理、病理、藥理、診斷及治療方面的理論體系。此外,他還廣泛閱讀各家學説,尤喜名家醫案醫話,因為這類書通常是前人臨床經驗總結,帶有鮮明的學術個性,讀時每嘆其獨具慧眼和真知灼見,有著重要的臨床指導意義。

對於西方醫學,顏德馨亦粗涉范籬。書宜讀活,切忌拘泥呆滯。如《內經》為中醫基礎理論典籍,集古代醫學、哲學理論之大成,吸收了當時天文、地理、氣象、物候、曆法、農家、兵家等大量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成就,其中陰陽、五行、六氣對後世影響深遠。但他認為其中還記述了大量疾病學的知識,對疾病從病因病機上作了分析,提出了診斷和鑒別診斷的方法和治療原則,為後世臨床醫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顏德馨影響較大的還有張介賓的景岳學説。景岳學説裏有不少代表性的學術觀點和制方,在臨床應用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景岳首創陽火與陰火異治,他説:“夫火之為病,有發于陰者,有發于陽者。發于陰者,火自內生也,發于陽者,火自外致也;自內生者五志之火,宜清宜降者也,自外致者,為風熱之火,宜散宜升者也。”臨床體會殊深,如治血證,多取法于清降而獲效,治內科雜證亦多驗案。

步入醫林 著重實踐

從學校畢業後,顏德馨便隨父親懸壺于丹滬之間。在丹陽的一段時間裏,他憑著自己的醫學知識,一邊行醫一邊為當時的《新生報》、《中山日報》、《丹報》分別主辦了三個醫藥副刊:《民眾醫藥》、《醫瑣》、《中國醫藥》,傳遞資訊,通函問病,深受讀者歡迎。

解放後,中醫事業如枯木逢春。1953年,顏德馨主辦了黃埔區第一聯合診所,任院委主任兼副所長。1956年調入上海鐵路局中心醫院。在這裡他開始潛心研究活血化瘀療法,尤其是其對於血液病的治療。60年代,很多醫院在治療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時,他都積極參與,深入探索。

根據中醫理論,顏德馨把白血病分為6個類型:陰虛型、陽虛型、濕熱型、陰陽兩虛型、瘀血型,同時大膽使用雄黃,對患者進行分型治療,轉不治為可治,取得了滿意效果。而後總結發表論文數篇,如《白血病的辨證論治》、《白血病的綜合治療》、《白血病發病機制試探》、《白血病證治》等,提出了中醫對白血病診斷治療的總體思路,頗得同道的重視。

同時,顏德馨還開始中醫治療腎病進行研究。將辨證與辨病相結合,就腎陽虛、腎陰虛、濕熱型、瘀滯型、低蛋白水腫、尿毒症、腎性高血壓、蛋白尿、貧血、血尿等分別列方用藥。還對激素的應用提出了一些看法,如激素不適宜於陰虛或熱性病患者;知母、甘草、生地可以抗柯氏症,用全鹿丸或右歸丸可以代替激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