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風景名勝區是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産,世界地質公園,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森林公園,中華國山,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中國書法第一山。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東嶽、泰嶽,位於山東省中部,隸屬於泰安市,綿亙于泰安、濟南、淄博三市之間,總面積24200公頃。主峰玉皇頂海拔1545米,氣勢雄偉磅薄,有“五嶽之首”、“天下第一山”之稱。
泰山被古人視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説法。自秦始皇開始到清代,先後有13代帝王引次親登泰山封禪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
雲海玉盤是岱頂的又一奇觀。夏天,雨後初晴,大量水蒸氣蒸發上升,加之夏季從海上吹來的暖溫空氣被高壓氣流控制在海拔1500米左右的高度時,如果無風,在岱頂就會看見白雲平鋪萬里,猶如一個巨大的玉盤懸浮在天地之間。遠處的群山全被雲霧吞沒,只有幾座山頭露出雲端;近處遊人踏雲駕霧,仿佛來到了天外。微風吹來,雲海浮波,諸峰時隱時現,像不可捉摸的仙島,風大了,玉盤便化為巨龍,上下飛騰,倒海翻江。
古代文人雅士更對泰山仰慕備至,紛紛前來遊歷,作詩記文。泰山宏大的山體上留下了20余處古建築群,2200余處碑碣石刻。道教、佛教視泰山為“仙山佛國”,神化泰山,在泰山建造了大量宮觀寺廟。經石峪的《金剛經》石刻,聞名中外。
泰山風景以壯麗著稱。重疊的山勢,厚重的形體,蒼松巨石的烘托,雲煙的變化,使它在雄渾中兼有明麗,靜穆中透著神奇。自然的泰山,彰顯著自然的神奇;文化的泰山,印證著文化的神聖。
當雨過天晴,天高氣爽,夕陽西下的時候,若漫步泰山極頂,仰望西天:朵朵殘雲如峰似巒,一道道金光穿雲破霧,直瀉人間。在夕陽的映照下,雲峰之上均鑲嵌著一層金燦燦的亮邊,閃爍著奇珍異寶般的光輝。真當是:“誰持彩筆染長空,幾處深黃幾處紅。”“清泉瀉萬仞,落日禦千峰。”
泰山是中華民族的象徵,是燦爛東方文化的縮影,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寄託之地,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家園。
泰山風景名勝區位於山東省中部,隸屬於泰安市(地級市)。綿亙于泰安、濟南、淄博三市之間,東西長約200公里,南北寬約50公里,總面積24200公頃。主峰玉皇峰,在泰安市城區北。貫穿山東中部,主脈,支脈,余脈涉及周邊十余縣。
唐摩崖刻于唐開元十四年(西元726年)九月,為唐玄宗李隆基封禪泰山後所制。銘文刻于岱頂大觀峰崖壁上。摩崖高1320釐米,寬530釐米。現存銘文1008字(包括標題“紀泰山銘”和“禦制御書”),字徑25釐米,隸書。額高395釐米,題“紀泰山銘”,2行4字,字徑56釐米,隸書。銘文為玄宗李隆基撰書,相傳由“燕許”修其辭,韓史潤其筆。形制壯觀,文辭雅馴,為漢以來碑碣之最。其書法道勁婉潤,端嚴渾厚,為隸書造成一種新面目,透露出一片太平盛世的景象。
泰山地貌分為衝洪積臺地、剝蝕堆積丘陵、構造剝蝕低山和侵蝕構造中低山四大類型,在空間形象上,由低而高形成多種地形群體組合的地貌景觀。泰山位於華北大平原的南北通道與黃河中下游的東西通道交叉樞紐之側。
孔子登臨處坊聯“素王獨步傳千古,聖主遙臨慶萬年。”位於一天門北,明代嘉靖三十九年(1560)山東巡撫朱衡等建。全石建築,古樸肅穆,藤蘿盤繞,松柏掩映,為登山初階之佳景。
泰山風景名勝區的山地是山東丘陵中最高大的中山山地,地層為華北地臺典型基底和蓋層結構區,南部上升幅度大,蓋層被風化掉了,露出大片基底——泰山雜岩,即太古界泰山群地層,其絕對年齡25億年左右,是中國最古老的地層之一。北部上升幅度小,蓋層保存著典型的華北地臺上發育的古生代地層。
南天門聯“門辟九霄仰步三天勝跡,階崇萬級俯臨千嶂奇觀。”南天門創建於元代中統五年(1264),門若洞穴,上有“摩空閣”,重檐淩空,氣勢宏偉。
泰山南有北辛文化(約7000後前)和大汶口文化(約6300-4400年前),北有龍山文化(紅4400-3900年前)。泰山因其高,被古人視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文字記載自秦始皇開始到清代,先後有13代帝王引次親登泰山封禪或祭祀。此外,還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文人墨客留下大量詩文和1000多處摩崖石刻。道、佛教視泰山為"仙山佛國",神化泰山,在泰山建造了大量宮觀寺廟,如:靈岩寺觀普照寺。經石峪的《金剛經》石刻,聞名外。科學家、史學家則把泰山作為研究對象而留下大量著作。
來源:泰山風景名勝區官方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