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華山位於安徽省池州市境內,世界地質公園,是以佛教文化和自然與人文勝景為特色的山嶽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國家首批5A級旅遊景區、國家首批自然與文化雙遺産地,安徽省“兩山一湖”(九華山、太平湖、黃山)旅遊開發戰略的主景區。景區規劃面積120平方公里,保護面積174平方公里,由11大景區組成。
九華山天開神奇,清麗脫俗,是大自然造化的精品,有“蓮花佛國”之稱。境內群峰競秀,怪石林立,九大主峰如九朵蓮花,千姿百態,各具神韻。連綿山峰形成的天然睡佛,成為自然景觀與佛教文化有機融合的典範。景區內處處清溪幽潭、飛瀑流泉,構成了一幅幅清新自然的山水畫卷。還有雲海、日出、霧淞、佛光等自然奇觀,氣象萬千,美不勝收,素有“秀甲江南”之譽。
九華山氣候溫和,土地濕潤,生態環境佳美,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有1460多種植物和216種珍稀野生動物。基於生態的多樣性和完整性,九華山季節分明,四時之景不同。春天,滿山吐芳,百鳥和鳴;夏天,佳木繁陰,谷風清涼;秋天,層林盡染,別富情趣;冬天,瓊樓玉宇,超然空靈。四時美景不同,讓人嘆為觀止。
九華山以地藏菩薩道場馳名天下,享譽海內外。西元719年,新羅國(南韓)王子金喬覺渡海來唐,卓錫九華,苦心修行75載,99歲圓寂,因其生前逝後各種瑞相酷似佛經中記載的地藏菩薩,僧眾尊他為地藏菩薩應世,九華山遂辟為地藏菩薩道場。受地藏菩薩“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的宏願感召,自唐以來,寺院日增,僧眾雲集,香火之盛甲于天下。九華山現存寺廟99座,僧尼近千人,佛像萬餘尊。長期以來,各大寺廟佛事頻繁,晨鐘暮鼓,梵音嫋嫋,朝山禮佛的教徒信眾絡繹不絕。九華山歷代高僧輩出,從唐至今自然形成了15尊肉身,現有5尊可供觀瞻,其中明代無瑕和尚肉身被崇禎皇帝敕封為“應身菩薩”,1999年1月發現的仁義師太肉身是世界上唯一的比丘尼肉身。在氣候常年濕潤的自然條件下,肉身不腐已成為生命科學之謎,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更為九華山增添了一分莊嚴神秘的色彩。
九華山文化底蘊深厚。晉唐以來,陶淵明、李白、費冠卿、杜牧、蘇東坡、王安石等文壇大儒遊歷於此,吟誦出一首首千古絕唱,黃賓虹、張大千、劉海粟、李可染等丹青巨匠揮毫潑墨,留下了一幅幅傳世佳作。唐代大詩人李白三上九華,寫下了數十首讚美九華山的不朽詩篇,尤其是“妙有分二氣,靈山開九華”的詩句,成了九華山的“定名篇”。九華山現存文物2000多件,歷代名人雅士的詩詞歌賦500多篇,書院、書堂遺址20多處,其中唐代貝葉經、明代大藏經、血經,明萬曆皇帝聖旨和清康熙、乾隆墨跡等堪稱稀世珍寶。
池州市九華山風景區屬於北亞熱帶溫潤季風氣候類型,其特點是:季風明顯,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夏雨集中,梅雨顯著。九華山山區氣候,既有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的總體特徵,又有受山區海拔高度、地形地勢影響而形成的陰、涼、濕的山區氣候特點。
池州市九華山風景區植被屬安徽南部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的皖南山地丘陵植被區,九華山植被片,是中國東南地區植物薈萃之地。據調查,九華山共有高等(有胚)植物1463種,其中苔蘚類126種,蕨類103種,裸子植物19種,被子植物1215種(包括亞種、變種及變型),分屬176科633屬。二級保護植物有金錢松、銀杏、香果樹、毛紅椿、鵝掌楸等。
池州市九華山風景區地下水屬於基岩裂隙水類型,補給以大氣降水為主,並多以泉水的形式成為九華山澗溪的源頭,尤其在山間盆地的四週,由於節理裂隙發育,溫泉往往以群帶的形式出露,水溫一般在20℃上下,水質味甘美,可作為飲料上等廉價原料,淺層孔隙水主要分佈在青通河、九華河、喇叭河的河谷平原中,地面深6-7米處可見水,水量頗豐。
來源:九華山風景區官方網站
李月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