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源中國

讓智慧之花在鄉村綻放——中國地質大學“智匯鄉村”實踐團活動小記

2024-09-02 11:02:17

7月初,一支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馬克思主義學院學生組成的“智匯鄉村”實踐團分赴北京市郊區,開展為期10天的科普宣講活動。

此次實踐活動旨在通過創新科普內容和形式,充分利用“科技下鄉”“黨建引航”“農民進學堂”等活動,著力提升農民群體科學素養,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貢獻青春力量。

 

“農民關心什麼,我們就講什麼”

對於大學生而言,將文化、政策送到人民群眾需要的地方,離不開“講”這個環節。這敦促他們要與當地百姓拉近距離,用心用情講好黨的理論政策,以理論宣講賦能社會發展。

“農民關心什麼,我們就講什麼。”出發前實踐團就定了此次實踐活動的宗旨。

如何將二十屆三中全會公報內容更貼切地宣講給農民朋友,為此實踐團請來了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孟翊潔。在講座進行時,孟老師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以日常生活中農民關心的事為切入點,深入淺出地講解了二十屆三中全會公報內容,並以農民生活中息息相關的事例,分析了全會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做出的系統部署,其中著重強調了教育、科技、人才的協同融合發展;推動創新型人才自主培養,對百姓日常生活具有積極影響,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性支撐。孟老師著重講解了城鄉融合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未來我國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切入點為縣域,統籌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促進城鄉共同繁榮發展等方面內容。

講座結束後,參加講座的居民紛紛直呼,“沒聽夠!下次還來!”“講得太好了。”參加講座的王阿姨説:“不參加這次講座還真不知道,原來公報的內容不只是國家層面的事情,跟我們百姓生活有著這麼大的關聯啊。”這次的講座不僅是給當地農民的一次黨政理論科普,對實踐團成員們也是一次知識的洗禮。

 

“讓理論政策的傳播實現‘潤物無聲’”

實踐團結合自身專業優勢,將黨政理論帶出課本、帶出校園、帶到農民身邊,分別在北京市海澱區、門頭溝區、通州區、豐台區開展了“科普築基,黨建引航”系列科普活動。

實踐團成員通過闡述什麼是“兩山理論”“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之間的關係”,以及對塞罕壩精神的講解,向農民群體強調了綠水青山對於人類社會發展的長遠價值,激發了村民們參與生態環境保護的熱情和責任感。

在活動中,實踐團成員以“保障糧食安全,端牢中國飯碗”為主題,對我國糧食安全政策及生産現狀進行講解,進一步傳播“光碟行動”“多元膳食”“健康消費”等綠色健康理念,呼籲廣大群眾爭做種糧愛糧節糧的倡導者、宣傳者和踐行者,提升了群眾“糧食安全”的使命感,現場聽眾紛紛表示將繼續堅持勤儉節約、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理論宣講不是照本宣科,更不是説教,而是通過通俗易懂的方式把事情講清楚、把道理講明白,讓理論政策的傳播實現‘潤物無聲’。”團隊成員説。

 

讓參觀者變參與者

活動中,團隊成員不局限于固定的場所與形式,秉持“深入淺出”的理念,把黨和國家的理論政策、青年學生的思考想法與人民群眾身邊的大小事結合起來,力求用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宣講。

針對高齡農民群體出行不便、獨居等現狀,實踐團成員們一對一指導智慧手機的使用,確保每位參與者都能親自動手操作,並且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了如何發送語音消息、如何進行紅包轉賬、查詢餘額等實用功能,旨在讓高年齡農民群體享受科技帶來的便利,享受美好幸福生活。

同時,為提升科普教育的成效,將傳統的公眾參觀模式轉變為現場互動參與,特別安排參與者親身體驗佩VR眼鏡的環節,通過沉浸式的體驗,讓他們仿佛置身於“中國空間站”之中,親身感受科技的魅力。

10天的行程中,實踐團深入鄉村,走進基層,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真正把學的知識反饋給社會、反饋給鄉村,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來源:自然資源部宣傳教育中心

李月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