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文,男,漢族,1935年10月出生。張學文出生於中醫世家,1953年5月起從事中醫臨床工作,陜西中醫學院中醫科主任醫師、教授,首屆國醫大師,中醫急症高手,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
【教育經歷】
1949年-1953年 隨父學習,參加原漢中南鄭縣統一考試,以優異成績出師;
1956年 考入“漢中中醫進修班”學習;
1958年 考入陜西省中醫進修學校(陜西中醫學院前身)中醫師資班學習;
1959年 參加衛生部委託南京中醫學院舉辦的“全國首屆溫病師資班”學習,師從孟澍江教授。
【工作經歷】
1953年 進入原南鄭縣武鄉鎮“致和堂”診所應診;
1958年 陜西省中醫進修學校畢業後留校任教;
1963年-1987年 先後擔任陜西中醫學院附屬醫院內科主任,陜西中醫學院醫療系主任、副院長、院長等職;
1990年,成為首批全國名老中醫學術經驗繼承指導老師。
【學術兼職】
兼任第二屆中華全國中醫學會常務理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急症中風協作組組長、陜西中醫學會第二屆副會長、陜西省中醫內科學會主任委員等職。
【學術思想】
“中風病屬急症之一。中風病常常發病急驟、病情危重,變化多端,而氣血逆亂、瘀阻腦絡是中風發病的關鍵。”張學文將中風病發生發展概括為四期六證。四期為中風先兆期、急性發作期、恢復期、後遺症期;六證為肝熱血瘀、痰瘀阻竅、瘀熱腑實、氣虛血瘀、顱腦水瘀、腎虛血瘀。
張學文提出的“顱腦水瘀證”的新觀點,認為中風病的六大發病因素虛、火、痰、風、氣、血中,“瘀血阻滯腦絡”為其病理關鍵環節。或因精虛血不充、血少而行遲為瘀;或因氣虛行血無力而為瘀;或因嗜食肥甘,恣好煙酒,脾失健運,痰濕內生,阻滯脈絡致痰瘀交夾;或因痰生熱,熱生風,風助火熱,燔灼津血而為瘀;還可因肝腎陰虛、肝陽上亢、生風生火而致瘀。總之,瘀血內阻腦竅是貫穿中風病始終的基本病機。
【科研成果】
張學文研製的“通脈舒絡液氏口服劑”辯證治療中風(腦血栓形成),獲衛生部1986年重大科研成果乙等獎。
“小中風片”1990年通過省級鑒定,填補了中醫治療小中風證的空白。
“出血熱預防片”屬國內首創。
自創中藥“綠豆甘草解毒湯”,使患者起死回生。
創立“顱腦水瘀論”,改變傳統中藥給藥途徑,研製出了中藥靜脈滴注劑、肌肉注射劑、肛腸灌注劑、片劑、口服液等劑型,擬訂的“清腦通絡片”處方,多次獲獎。
【獲獎情況】
2008年,被評為陜西省首屆名老中醫。
2009年,被評為首屆國醫大師。
六次榮獲院級、省級、衛生部級科技成果獎。
【出版著作】
先後公開出版了《張學文中醫世家經驗輯要》、《醫學求索集》、《疑難病論治》及《中風病》等學術專著10余部。
主編、合編有《瘀血證治》、《舌診圖鑒》、《中醫內科急症學簡編》等。
責任編輯:李月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