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中國 > 魅力中國城 > 正文

魅力中國城丨蘇州

【跟著地名尋蘇州非遺】江蘇省蘇州市:舟山村(核雕)、鎮湖(刺繡)、禦窯金磚博物館(禦窯金磚)、陸慕(緙絲)、綽墩(崑曲)、勝浦(宣卷)、白茆(山歌)、香山(工匠)、馬鞍山(昆石)、北橋(船拳)

 

蘇州,是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是吳文化的發源地、江南文化的核心區。從被稱為“江南史前文明尺規”“世界稻作文化原鄉”的草鞋山遺址,到明清以降,蘇州憑藉大運河的交通優勢一躍成為“杭州—蘇州”這條南北向中國經濟文化重心軸線上的明珠,再到改革開放以來以張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園區經驗為代表的蘇州“三大法寶”,蘇州文化一直以鮮明的時代性和現代化特性勇立潮頭。作為承載歷史變遷的蘇州地名,見證著這座城市的繁華和榮耀,飽蘸著濃濃的鄉愁,綻放著熱烈的光華。

近年來,蘇州市委、市政府深入實施地域文明探源工程,全面加強地名文化傳承保護,以滿足人民群眾地名文化需求為出發點,聚焦完善制度建設、強化規劃牽引、實施名錄保護、創新宣傳形式、實現共建共用等重點領域,開展了一系列富有創新、卓有成效的實踐,工作制度化、地名標準化、保護法定化、宣傳多樣化、成果共用化“五位一體”的蘇州地名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富有成效。去年以來,吳中區、昆山市先後獲批開展國家級、省級“深化鄉村地名服務點亮美好家園”試點,累計命名道路地名582條;全市徵集梳理第三批“吳文化地名保護名錄”900余條,評定首批縣級地名文化遺産94條、市級地名文化遺産60條、省級地名文化遺産37條,更好地促進了經濟社會發展、滿足了人民群眾需求、展現了蘇州地域特色。

為進一步展現蘇州地名文化,留住鄉愁記憶,宣傳地名工作服務蘇州發展的積極作用,強化民政品牌,傳承和弘揚優秀地名文化,營造良好氛圍,今年,蘇州市民政局與蘇州廣電傳媒集團(總臺)共同開展“跟著地名看蘇州”系列活動,提升全社會地名文化保護傳承意識,延續蘇州地名文脈,讓蘇州地名故事永“留·傳”。

經過專家推薦、集體討論,蘇州市民政局選定了110余個地名,分為11個主題,拍攝了11集系列宣傳片,串起了蘇州的山河、鄉愁、先賢、詩詞、地標、鄉村、民生、民俗、非遺、美食、黨史,深度挖掘保護了蘇州歷史文化。跟著地名看蘇州,看的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的地名,看的是以江南文化為底色的兩千五百年來的發展歷史,更看的是一代代人為了這座城薪火相傳付出的堅守與努力。

 

政區沿革

蘇州自有文字記載以來,已有4000多年曆史。西元前十一世紀西周泰伯、仲雍南來,號勾吳。春秋時,東周壽夢于西元前585年稱王,建吳國,吳王闔閭于西元前514年始建蘇州城,為吳國都城。戰國時先後屬越、楚,秦代建置吳縣,為會稽郡治所。漢代設吳郡。三國時屬孫權吳國。南朝時屬梁,設吳郡。隋開皇9年(589年)始稱蘇州。宋為平江府。元改平江路為治所。1356年張士誠改稱隆平府。明洪武2年(1369年)稱蘇州府。清代續為蘇州府。民國元年撤蘇州府,設吳縣。1928年建蘇州市,1930年撤銷,復稱吳縣。新中國成立後,蘇州分為蘇州市和蘇州專區兩個行政區。1953年1月之前和1958年7月至1962年6月,蘇州市曾兩次劃歸蘇州專區。1953年至1957年,無錫、江陰、宜興和武進4縣先後劃歸蘇州專區。1956年初,宜興劃歸鎮江專區。1958年初,蘇州專區與松江專區合併。是年7月,武進縣劃歸鎮江專區,11月原松江專區所屬各縣劃歸上海市。1961年,從常熟、江陰劃出部分公社,成立沙洲縣。1983年初,江陰、無錫兩縣劃歸無錫市。蘇州實行市管縣體制,下轄1市(常熟)5縣(沙洲、太倉、昆山、吳縣、吳江)和平江、滄浪、金閶、郊區4個區。之後,5個縣先後撤縣建市,其中沙洲縣更名為張家港市。1992年和1994年先後從吳縣及郊區劃出部分鄉鎮,分別設立蘇州高新區和蘇州工業園區。1993年被國務院批准為“較大的市”。2000年9月郊區更名為虎丘區。2001年初,吳縣市撤銷,併入蘇州市區,設立吳中、相城兩區。2002年,蘇州高新區與虎丘區合併。2012年9月,撤銷滄浪區、平江區、金閶區,以原滄浪區、平江區、金閶區行政區域設立為姑蘇區,撤銷縣級吳江市,設立蘇州市吳江區。2023年末,全市共有51個鎮、46個街道、1328個居委會、938個村委會。

責任編輯:李月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