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中山市,古稱香山,人傑地靈,名人輩出,是一代偉人孫中山先生的故鄉。中山市位於廣東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中部偏南的西江、北江下游出海處。位於北緯22°11′~22°47′,東經113°09′~113°46′之間。北接廣州市南沙區和佛山市順德區,西鄰江門市區、新會區和珠海市鬥門區,東南連珠海市,東隔珠江口伶仃洋與深圳市和香港特別行政區相望。
中山文化底蘊深厚、優質教育均衡發展,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粵港澳大灣區重要一極、大灣區西岸樞紐城市與創新高地、國家自主創新型製造業城市、全國文明城市,榮獲全球人居領域最高獎項聯合國“人居獎”和“國家森林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等榮譽稱號,連續四次摘得全國政法綜治最高獎“長安杯”。
地理位置
中山市位於廣東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中部偏南的西江、北江下游出海處。位於北緯22°11′~22°47′,東經113°09′~113°46′之間。北接廣州市南沙區和佛山市順德區,西鄰江門市區、新會區和珠海市鬥門區,東南連珠海市,東隔珠江口伶仃洋與深圳市和香港特別行政區相望。
功能定位
中山堅持以“走在前列”總目標統領各項工作,用改革、開放、創新激活高品質發展澎湃動能,全面落實省委“十大新突破”路徑安排。中山堅持製造業當家,以十大萬畝級現代主題産業園重塑産業空間,以中山“新十大艦隊”(以新能源、生物醫藥與健康、新一代資訊技術、智慧家電四大産業為引領,聯動高端裝備、光電化學、燈飾照明、美居、現代農業與食品、現代時尚等産業集群,做優做強“4+6”中山“新十大艦隊”)重構産業格局,大力推動本土企業增資擴産和傳統産業數字化智慧化改造升級,招商引資實現重大項目突破,中山製造煥發新的活力。大刀闊斧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主動謀劃並獲批廣東省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互動發展改革創新實驗區,加快融入“軌道上的大灣區”,“東承、西接、南聯、北融”(“東承”:高水準建設深圳——中山産業拓展走廊。以翠亨新區、火炬開發區為核心承載區,聯合深圳共建深圳——中山産業拓展走廊,打造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互動發展動力軸和粵港澳大灣區産業協同發展典範。“西接”:高品質謀劃粵港澳大灣區(珠西)高端産業集聚發展區。強化與江門及粵西城市在交通、能源、水利、物流等方面的互聯互通。“南聯”:高標準謀劃珠中江融合發展平臺。共同打造珠中澳優質生活圈,積極對接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北融”:高起點謀劃與廣州南沙、佛山順德的融合發展。謀劃融合發展平臺,加強與廣州、佛山産學研合作、産業鏈協作,共同打造世界級智慧家電産業集群。)一體化融合發展新格局加快形成,深中“六個一體化”縱深推進,營商環境改革“頭號工程”成效顯著,超常規打造大灣區審批速度最快的城市之一。牢記總書記“把中山建設得更加美麗”的殷殷囑託,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努力走出新時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中山路徑。
區位優勢
中山區位優勢得天獨厚,地處粵港澳大灣區幾何中心,位於廣佛、深港、珠澳三大極點之間,擁有中山港、小欖港、神灣港、黃圃港四大港口。從這裡,一小時內可達粵港澳大灣區所有城市。中山90公里半徑內擁有香港、澳門、廣州、深圳、珠海五大國際機場,以及南沙港、鹽田港、蛇口港、高欄港四大深水港。當前,中山正著力推動交通大建設、大跨越、大發展,推進深中通道、廣中江高速、深茂鐵路、南沙港鐵路等一批路網工程建設和灣區西部地鐵網一體規劃建設,融入“軌道上的大灣區”,構建“四縱五橫”高速公路網,打造“三環十二快”高快速路網,謀劃“二縱三橫”軌道交通網,全力打造大灣區西部重要綜合交通樞紐,現代化、立體化、綜合型交通體系日益完善。舉世矚目的深中通道將建成通車,中山半小時即可到達深圳,一小時到達所有灣區城市,轄區鎮街半小時接駁深中通道。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中山聯動發展區的設立,將進一步深化中山與自貿區三大片區對接合作。
自然資源
行政管轄面積1781平方千米。歷年平均太陽總輻射量445155.4焦耳/平方釐米,是廣東省內太陽輻射資源比較豐富的地區之一。中山市域範圍內有外江12條,內河涌1041條,內河涌總長約2016.35千米,河網密布,流域寬廣。探明並開發利用的礦産有花崗岩石料、砂料、耐火黏土和礦泉水、地下熱水。因擁有優質的沉香資源和深厚的沉香文化底蘊,中山市于2011年獲評“中國沉香之鄉”。2021年“中山五桂山沉香”地理標誌證明商標成功註冊。擁有中山溫泉、長江水庫旅遊區、泉林山莊、紫馬嶺公園、名樹園、樹木園、金鐘水庫、五桂山逍遙谷、翠竹園漂流樂園、逸仙湖公園、大涌卓旗山公園及煙墩山古塔、西山禪寺、南山古香林、宋帝遺跡、羅三妹山、橋頭小瑯環等景觀。
自然氣候
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光熱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1981—2010年)氣溫為22.5℃。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為1886毫米,日照時長1705.4小時。年平均雷暴日數為68.2日。災害天氣主要有颱風、暴雨和強對流。2019年1月19日,中山市通過國家氣候標誌專家評審,獲國家氣候中心評定為中國氣候宜居市,成為廣東省首個獲得國家氣候標誌的地級市。評估報告指出,中山空氣品質優良,森林植被指數高,生態環境好,氣候資源豐富,水資源充沛,水質優良,氣候景觀多樣,旅遊和度假氣候條件優越,十分宜居宜養宜業宜遊。近年來,中山植被指數、森林覆蓋率增加明顯。在氣候宜居類40項評估指標中,有35項達到優良,優良率達88%。廣東中山國家森林公園榮獲“全國自然教育基地(學校)”稱號。
中山市市花:菊花
城市簡史
中山,1925年前稱香山。據宋朝《太平寰宇記》記載:東莞縣香山在“縣南隔海三百里,地多神仙花卉,故曰:香山”。古代香山,是孤懸于珠江口外伶仃洋上的島嶼,境域僅為現在的五桂山和鳳凰山周圍的山地和丘陵區,即石岐城區至澳門一帶地域。考古表明,在距今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已有土著古越族人在香山島嶼捕魚打獵和半定居。香山在漢代屬番禺縣地域,晉代以後屬東官郡地域,唐代屬東莞縣地域。南宋紹興二十二年(1152年)設香山縣,並割入南海、番禺、新會三縣的濱海地域,隸屬廣州。民國時期,直屬廣東省。香山縣翠亨村是孫中山的故鄉。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逝世。同年4月15日,廣州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府決定,將香山縣更名為中山縣,以紀念孫中山。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仍為中山縣,屬佛山地區管轄。1983年12月,經國務院批准,中山縣改為中山市(縣級),屬佛山市管轄。1988年1月,經國務院批復,中山市升格為地級市,直屬廣東省管轄。
行政區劃
中山市下轄15個鎮(黃圃鎮、南頭鎮、東鳳鎮、阜沙鎮、小欖鎮、古鎮鎮、橫欄鎮、三角鎮、港口鎮、大涌鎮、沙溪鎮、三鄉鎮、板芙鎮、神灣鎮、坦洲鎮)、8個街道(石岐街道、東區街道、西區街道、南區街道、五桂山街道、中山港街道、民眾街道、南朗街道),區域內含有1個國家級開發區——中山火炬高技術産業開發區和1個經濟協作區——翠亨新區,轄150個行政村138個社區。
人口構成
2022年末,全市常住人口443.11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385.59萬人,佔常住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鎮化率)87.02%,比上年末提高0.02個百分點。全年出生率7.92‰,死亡率3.44‰,自然增長率4.48‰。
經濟建設
經濟保持穩定增長。堅持將穩增長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出臺“新春惠企18條”“拼經濟惠企15條”等系列穩增長政策,2023年中山實現地區生産總值增長5.6%,居全省第四,珠三角第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3%,市場採購貿易方式出口額63.1億元,同比增長62.7%,增速居全省第一。科學謀劃項目,做好前期工作,成功爭取到地方政府專項債券183億元,增幅連續兩年居全省前列,帶動省市重點項目完成投資717.4億元,超額完成年度投資計劃,311個增資擴産項目動工建設,計劃投資總額563.2億元,投資結構不斷優化。全力推動工業項目落地提速,工業投資同比增長47.3%、增速居全省第二、珠三角第一,佔固定資産投資比重提升至39.3%,為近年最高。
科技創新
重大創新平臺加快建設。中科中山藥物創新研究院、中山先進低溫技術研究院、長春理工大學中山研究院、中國檢科院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等重大創新平臺動工建設。創新主體加快發展。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超2630家,規上高新技術企業佔比提高到66.8%。轉型升級穩步實施。製造業數字化智慧化轉型步伐加快,成功引進中軟國際等工業網際網路與數字賦能平臺,596家規上工業企業實現數字化轉型,帶動3000多家企業上雲用平臺。人才引育成效突顯。中山國際人才港建成啟用,人才雙創基金註冊成立,培育引進“中山英才計劃”首批特聘人才236人,省市級創新創業科研團隊增至63個,中科中山藥物創新研究院已組建41個領軍人才團隊,博士、博士後平臺增至95家。入選國家智慧財産權強市建設試點城市。
城鄉建設
城鄉建設步伐加快。南中城際項目前期工作取得重大突破,深江鐵路中山段開工建設,建成南沙港鐵路黃圃站、東鳳站。西環高速、古鎮快線、南朗快線建成通車,逸仙路、沙港路、國道105南線完成改造,南外環先行段提前一年通車,“四縱五橫”“三環十二快”高快速路網日益完善。以全國第一的成績入選全國海綿城市建設示範城市;新增12個省級特色産業專業村鎮,三角鎮、橫欄鎮入選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200個村居達到省級美麗宜居村標準,崖口村獲評中國美麗休閒鄉村。恢復耕地近8000畝(2023年截至8月底恢復耕地超3000畝),糧食播種面積、産量雙提升。
深化改革
改革活力不斷增強。加快建設廣東省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發展改革創新實驗區,引領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成效。633個事項“深中通辦”,深中兩批共69項重點合作事項加速推進。設立“中山企業家日”,市鎮領導挂點聯繫規上工業企業實現全覆蓋,營商環境不斷優化。組建重大項目集中審批服務工作專班,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時限大幅壓縮。成立市投資促進局,招商引資機制進一步理順。全面完成國企改革三年行動任務,市屬國企實現戰略性重組。藥品和醫用耗材集採改革持續深化,234個藥品品種平均降價超過50%。中山港藥品進口口岸正式啟用通關。
生態環境
生態環境逐步優化。水污染治理成效初顯,新建污水管網2783公里,黑臭河涌數量減少60%,河涌水質指數改善18%。珍家山、中嘉、大涌、南朗、港口污水處理廠擴容工程當年動工、當年通水,新增污水處理能力43萬噸/日。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從35%提高到60.36%。國考斷面和市級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100%達標。入選全國農村黑臭水體治理試點城市,督導20條農村黑臭水體整治,其中3條已基本消黑消臭,7條已完成截污工程或主體工程。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在全國86個中等城市中位列第七。完成高品質水源林種植434公頃、新造林撫育513公頃,超額完成省下達任務。秀麗湖公園、古香林公園等100個公園建成開放。
文化建設
中山市文化底蘊深厚,是近代中國思想解放與啟蒙的搖籃,誕生了以孫中山、鄭觀應、楊殷、蕭友梅、呂文成、阮玲玉等為代表的大批歷史文化名人,保有大量文物和歷史文化建築,擁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和多樣的民俗文化,2011年被國務院授予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稱號。中山市文化設施優良,孫中山故居紀念館、中山紀念圖書館、中山市博物館、中山市文化館、中山市文化藝術中心、中山美術館(中山漫畫館)等大型公共文化設施齊全,擁有國家部頒一級館3個。全市各鎮街均建成省特級文化站,各行政村(社區)均建有高標準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成香山書房、粵書吧、粵文坊、共用閱讀空間、共用文化館、圖書館之友、文化館之友、文旅驛站、名人藝術館等公共文化新空間共269個,覆蓋全市各鎮街。打造中國城市合唱匯演、“品讀灣區”、“嶺南潮聲”、金色大地音樂會、“綠色暑假 繽紛文化”、小欖菊花會、西區醉龍文化嘉年華、中山東區金龍文化盛會等一大批公共文化活動品牌。2021年中山成功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中山市文化旅遊資源豐富,榮獲“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稱譽,目前擁有國家A級旅遊景區29家(其中AAAAA級景區1家、AAAA級景區3家)、國家級旅遊休閒街區1個、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遊消費集聚區1個、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2個,省級全域旅遊示範區5個、省級旅遊度假區1個、省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鎮8個、省級文化和旅遊特色村9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