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中國 > 成渝雙城經濟圈 > 正文

成都都市圈調研報告|打造支撐帶動能力更強的成渝地區發展引擎

剛剛召開的省第十二次黨代會,明確提出要提升成都極核發展能級,做優做強國家中心城市核心功能,建強現代化成都都市圈,深化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打造綜合能級更高、支撐帶動能力更強的全省發展主幹和成渝地區發展引擎,為我們立足大局、服務全局、開創新局提供了根本指引。作為國家中心城市、成渝極核城市、全省主干城市,成都必須認真貫徹黨中央和省委的重大決策部署,堅持從全域謀劃一域、以一域服務全局,自覺把自身發展放在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中、放在服務全省發展全局中、放在城市新的歷史方位中審視和謀劃,在起點上推動成都都市圈建設不斷取得新成效。


如何科學把握成都都市圈建設的時代使命


都市圈建設是成德眉資同城化的深化,是未來城市發展的高級形態,直接關係區域可持續發展和競爭力提升,在全省發展大局中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2021年11月,國家發改委正式復函同意《成都都市圈發展規劃》,標誌著成都都市圈從前期規劃進入建設成勢的全新階段。必須從開啟現代化新征程的戰略高度,深刻認識成都都市圈建設的戰略意義、全局意義、現實意義,進一步凝聚思想共識,增強發展合力。


從戰略邏輯看,成都都市圈建設是新形勢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支撐。世界區域發展演進歷程表明,區域協調發展過程是“低層次平衡—不平衡—高層次平衡”螺旋式上升過程,是極核城市集聚效應和擴散效應交互作用帶動區域整體提升的動態過程。紐約依託國際金融中心能級優勢集聚形成紐約都市圈,上海憑藉國際門戶開放優勢集聚形成長三角城市群,極核城市發展能級的每一次躍遷都將帶來區域發展水準“水漲船高”。習近平總書記科學把握新時代區域發展規律,深刻指出“産業和人口向優勢區域集中,形成以城市群為主要形態的增長動力源”,明確要求“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形成幾個能夠帶動全國高品質發展的重要增長極”。成都都市圈建設,有利於統籌區域比較優勢,強化城市間專業化分工協作,促進城市功能互補、産業錯位佈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共建共用,優化人口和經濟空間結構,在深化合作中凝聚共興合力、實現互利共贏,打造帶動全國高品質發展、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支撐。


從時代邏輯看,成都都市圈建設是新背景下暢通經濟迴圈流轉的重要保障。“雙迴圈”新發展格局發展深刻改變了全球市場格局和資源配置方式,區域市場逐步成為新時期對外開放的著力重點。成都都市圈作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重要一極,在國內迴圈中具有空間承載、現代産業、創新活力、消費引領等明顯優勢,但受限于地理區位局限、國家戰略佈局等因素影響,在全國第一輪梯度開放格局中處於後發位置,區域開放能力、水準和層次較沿海先發地區相比還有較大差距。面對複雜多變的宏觀形勢和持續加大的經濟下行壓力,充分發揮區域比較優勢,促進經濟迴圈流轉和産業關聯暢通,提升供給體系的創新力和關聯性顯得更加迫切。推動成都都市圈建設,有利於順應産業鏈供應鏈區域化、在岸化發展趨勢,依託區域市場腹地、戰略通道、功能平臺等現實基礎,在內需潛力釋放、外需恢復反彈中,形成基於渠道共用、流量互通的協同化運籌聯合體,共同構築國內迴圈的戰略腹地和國際迴圈的門戶樞紐。


從實踐邏輯看,成都都市圈建設是新階段下提升要素配置效率的重要探索。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上鮮明提出,要“探索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改革”,這既是中央賦予成渝地區的一項重大改革任務,也是推動區域協同發展的一項牽引性舉措,其本質是在不改變行政隸屬關係前提下,打破行政區劃邊界對利益格局、發展格局的束縛,構建區域一體化治理體系和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實現資源要素自由流動和高效配置;關鍵是建立合理有效的利益聯結機制,解決好成本分擔和利益共用兩大問題,構建聯繫更加緊密的利益共同體和發展共同體。成都都市圈建設作為探索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改革的重要試驗場和承載地,有利於通過先行探索和創新試點,加快打破行政壁壘、消除體制機制障礙,建立平等協商、各得其所的成本分擔和利益聯結機制,形成聯繫更加緊密的利益共同體和發展共同體,引導各類要素協同向優勢區域集中,實現在新一輪産業鏈分工和生産力佈局調整中贏得先機、搶佔主動。


從價值邏輯看,成都都市圈建設是新條件下回應群眾美好期盼的重要載體。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都市圈建設要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促進基本公共服務便利共用,在一體化發展中補齊民生短板。由於發展階段和發展水準的差異,德眉資三市城鎮化水準分別僅為成都的71.82%、69.31%、52.96%,每人平均財政收入分別僅為成都的51.19%、55.95%、29.76%,城鎮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僅為成都的81.25%、80.06%、77.21%,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僅為成都的75.05%、74.75%、72.18%。區域發展不充分、服務供給不均衡,導致人才吸引力、生活宜居性和創新活躍度等方面存在明顯差異,同城化紅利普惠共用與市民期待還有一定距離。成都都市圈建設,有利於通過成都優質服務資源開放共用,持續增加區域優質公共産品和服務供給,進一步縮小城鄉差距、收入差距、區域差距,率先打造人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在高品質發展中推動共同富裕取得實質性進展,努力讓區域群眾享有更多都市圈改革發展的紅利。


如何理性看待成都都市圈建設的現實基礎


近年來,成都帶頭落實中央和省委戰略部署,以同城化為路徑推進都市圈建設,以“清單制+責任制”方式推進重點工作落地落實,主幹引領作用初步顯現,開放合作進程不斷加快,都市圈協同發展態勢愈加凸顯。內暢外聯的現代交通體系加快形成。成資S3線、成德S11線、成眉S5線紮實推進,都市圈半小時軌道通勤圈基本形成;成都平原經濟區鐵路公交化運營改造擴面提質,都市圈日開行動車131對;“3繞17射”高速公路主骨架全面形成,區域公路路網密度達172.7公里/百平方公里。融通耦合的創新策源體系加快形成。成德綿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建設穩步推進,成資協同創新中心累計服務科創企業100余戶,“盈創動力”德陽、資陽分平臺和“科創通”德陽分平臺建成投用,基於區塊鏈技術的智慧財産權融資平臺服務實現全覆蓋。優勢互補的産業協作體系加快形成。持續推進産業“建圈強鏈”,加快建設“三區三帶”,組建電子資訊、生物醫藥等15個産業生態圈聯盟,“頭部+配套”企業合作日趨緊密,1373家企業在都市圈範圍內開展産業合作。合作共贏的開放平臺體系加快形成。共用國際鐵路港和國際空港平臺功能,共建國際班列德陽、眉山基地,交子金融“5+2”等平臺服務延伸至德眉資三市,天府(四川)聯合股權交易中心掛牌496家德眉資企業,成都農交所德眉資子公司累計成交項目3714宗、交易金額56.31億元。聯防聯控的環境治理體系加快形成。構建“指導協調層—牽頭執行層—配合執行層”三級聯動體系,河長制E平臺應用不斷下沉延伸,17個國考斷面水質優良佔比100%。建立空氣品質聯合預測預報系統,2021年都市圈空氣優良天數率84.6%、同比上升0.9個百分點。普惠共用的公共服務體系加快形成。相繼發佈兩批成德眉資同城生活便捷行動計劃,成都214所學校與德眉資三市學校結對,開通異地就醫聯網結算定點醫藥機構近2萬家,聯合組建皮膚、呼吸等醫學專科聯盟,天府市民雲服務延伸至德眉資三市。


總體來看,成都都市圈經濟發展水準在中西部地區領先優勢明顯,2021年GDP超2.5萬億元,佔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33.8%,佔西部地區的比重超過10%,但與先發地區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産業協作引領水準還有差距。都市圈內僅有成德高端能源裝備1個跨區域産業集群入選國家先進製造業産業集群,區域內産業主要集中在附加值較低的生産加工等環節,註冊製造業企業主體約18.87萬家,但頭部企業(營業收入4億元以上/年)僅190余家,本土世界500強企業僅有新希望1家。創新資源集聚轉化水準還有差距。都市圈內集聚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近6000家,擁有國家重點(工程)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國家級創新平臺超過120家,位於中西部前列,但創新資源集聚轉化水準亟待提升,在創新投入和創新産出方面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國際門戶樞紐水準還有差距。都市圈綜合交通樞紐優勢明顯,是國內第二個擁有雙4F級機場的都市圈,但國際門戶樞紐能級指數在六大都市圈內排名靠後,客貨運發展潛力仍然較大,開放型經濟發展質效有待提升。人口綜合承載能力水準還有差距。成都都市圈教育、醫療等公共資源基礎較好,但區域發展、城鄉發展均衡性有待提升,綜合承載服務水準指數遠落後於上海都市圈、首都都市圈,人口吸納和綜合服務功能仍需進一步強化。


如何建強現代化成都都市圈


都市圈是發展共同體,更是命運共同體。成都作為全省發展龍頭,必須切實扛起責任擔當,堅定落實《成都都市圈發展規劃》,進一步強化協同發展之舉,走好融合併進之路,增創互惠共贏之效。在總體思路上,要緊扣“同城化”和“高品質”這兩個關鍵詞,全面提高經濟集聚度、區域連接性和政策協同效率;在策略安排上,要堅持“做強極核、壯大主幹、聯動五區、支撐全域”,全面提升綜合實力和競爭力;在具體路徑上,要突出“提能級、強功能,增動能、促轉型,惠民生、辦實事”,加快建設更高水準、更現代化的成都都市圈,努力為全省高品質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千方百計提升能級位勢。堅定落實省委“提升極核發展能級”的重大要求,堅持以功能為導向、以項目為支撐,持續做優做強中心城區、城市新區、郊區新城,推動基本功能優質均衡、就近滿足,核心功能提質增效、整體成勢,特色功能各展其長、差異協同,形成多中心、網路化、組團式功能結構,促進城市內涵發展、區域差異發展、城鄉融合發展。強化全球資源配置功能,著力提升要素市場國際化水準、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水準,強化高端人才集聚、多維資訊交互、優質資本運籌、前沿技術轉化等核心能力,持續提高全球資源的集聚濃度、連結強度和輻射廣度。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一體謀劃推動成渝綜合性科學中心、西部(成都)科學城、天府實驗室等重大科技平臺建設,積極爭取國家重大科研項目和技術攻關項目,著力打造服務戰略大後方的創新策源地。強化高端産業引領功能,以産業建圈強鏈理念變革産業發展方式,持續鞏固壯大電子資訊、裝備製造2個萬億級和生物醫藥、軌道交通等8個千億級産業集群,加快構建競爭優勢突出的現代産業體系。強化開放樞紐門戶功能,充分發揮“兩場、兩港”樞紐優勢,構建更高水準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建設各類有形、無形網路通道,打造高能級開放平臺體系和國際供應鏈體系,更好促進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聯動流通。


千方百計強化聚勢賦能。強化項目賦能,積極搶抓國家宏觀政策窗口期,完善産業協作平臺和企業家聯盟,包裝一批組合優勢明顯的“政策包”“項目庫”,支援企業協同開展産業成鏈、集群招商,統籌策劃形成一批具有支撐性、引領性的重大項目,為區域高品質發展提供堅實基礎。強化服務賦能,加強國際貿易結算、資訊發佈等高端口岸功能建設,深化自貿試驗區聯動建設,培育引進一批會計評估、法律服務、商務外事等仲介機構,加快西部法律服務核心城市建設,打造以成都為中心輻射都市圈的國際化商務服務網路。強化功能賦能,發揮成都高層次功能集聚優勢,以“平臺城市”思維強化區域功能整體協同和聯動佈局,構建高位整合、服務全局的都市功能體系,推動區域分工協作協同系統遞進演化。強化平臺賦能,發揮國家級新區旗艦作用,聯動共建國際鐵路港、國際空港、總部商務區等合作平臺和大科學裝置、重大公共技術平臺,做大做強西南聯合産權交易所、成都農村産權交易所等平臺,完善交子金融5+2投融資服務平臺,支援省內市州企業在蓉建立創新中心和研發基地,促進在蓉高校、科研機構、創新平臺與德眉資合作,推動創新孵化、智慧財産權服務向市州延伸。


千方百計推進優勢互補。聚焦産業分工協作,共建成德臨港經濟帶、成眉高新技術産業帶、成資臨空經濟産業帶,協同構建電子資訊、裝備製造、生物醫藥、先進材料四大産業生態圈,共同打造“實力都市圈”。聚焦創新深度融合,以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為牽引,集中佈局建設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交叉研究平臺和科技創新基地,共同爭取落地一批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共同打造“創新都市圈”。聚焦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統籌推進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暢通對外聯繫通道,協同建設新一代資訊基礎設施,共同打造“暢達都市圈”。聚焦生態環境共保聯治,以沱江、岷江和涪江為重點提檔建設生態水網,推進水、大氣、固廢跨界協同治理,加強生態環境監管執法一體化,共同打造“綠色都市圈”。聚焦統一開放市場建設,樹立國際化視野、用好市場化手段,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營造規則統一、標準互認、公平競爭的發展環境,共同打造“開放都市圈”。聚焦公共服務共建共用,促進教育同城共用、醫療均質發展、社保無縫對接、政務服務事項通辦,推動優質公共服務一體化、連鎖化供給,共同打造“幸福都市圈”。


千方百計深化機制創新。要深入推進同城化綜合試驗區改革,率先探索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改革有效路徑,爭取開展綜合授權改革試點,重點探索招商引資、項目審批、市場監管等經濟管理許可權與行政區適度分離,加快破解跨市域生産力佈局、産業協作等方面的體制機制障礙,打造都市圈建設同城化路徑試驗田。完善跨區域利益聯結機制,制定跨區域項目和共建園區的産值統計政策,綜合考慮前期要素配置、基礎設施、管理服務等方面的投入,合理劃分飛地園區等跨區域合作平臺的財稅利益,建立區域內重大項目協調補償機制,對企業遷建、總部遷移等存量項目實行基數返還、增量分成的經濟利益共用模式。推進要素市場一體化改革,以土地資源為重點,全面推行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跨區域交易,探索將土地綜合整治産生的節余指標跨區域交易,統籌推進耕地佔補平衡指標跨市域有償流轉,探索推動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節余指標跨市域流轉;構建都市圈人力資源協作平臺,協同招引急需緊缺人才和高層次人才,推行人力資源服務從業人員職業資格互認、居民居住證等互認互準制度,促進勞動力和人才跨區域合理流動。(中共成都市委政研室課題組 課題組成員:鄭鑒洋  白飛  劉青松  唐松 )


原連結:http://www.cdrb.com.cn/epaper/cdrbpc/202206/01/c992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