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見證中國 光影記憶 專題 中國微紀錄 地方形象片 資訊

 

新時代的紀錄片應如何發展?——導演、新媒體、人才培養的秘密

發佈時間: 2018-08-06 |來源: 中國網紀錄中國 | 中國網紀錄中國 |責任編輯: 張雨

       8月4日,第二屆北京紀實影像周在中華世紀壇舉辦了“紀錄片導演應具備的自我修養”、“紀實影像的新媒體時代”和“紀實後備人才的培養”三個主題論壇。號召大家做新時代的記錄者,並鼓勵各位從業人員為新時代新氣象新作為留下真實、鮮活、生動、翔實的紀實影像。


紀錄片導演是怎樣煉成的?

    作為紀錄片創作的核心和組織者、領導者,導演不僅需要用鏡頭畫面和聲音完成對現實的描述,更要作出有創意性的安排。在整個紀錄片製作過程中,紀錄片導演不僅是一個觀察者、發現者,更是一個思考者和描述者。

image.png

    “導演的功課”這一主題論壇,圍繞著導演的三項基本必修課——“思想”“藝術”“管理”進行了深入的討論與探索,吸引了200多名觀眾前來參加,聆聽業界大咖最專業的解讀。

image.png

       李成才導演分享,導演創作應該分三步:第一步是“情感”,因為情感是創作一部影片既充分又必要的條件;第二步是思想和理念的錘鍊;第三步才是創作手段的應用。

       在現場,張釗維導演提出了關於“導演的功課”的幾個秘訣。他建議紀錄片工作者有空的時候就去看長篇小説,或者看長篇的歷史的論述,以此來鍛鍊耐力。還要有空去美術館看畫作和攝影作品,以提升自己的整體審美能力。

image.png

        焦波導演以拍攝《俺爹俺娘》為具體實例談道,中國農民具備一種特殊的影像語言,他們本身自帶一種偉大的氣質。這種氣質,吸引著焦波深深地紮根于農村沃土之間,不斷拍攝農民,為中國農村、中國農民留下了最寶貴的紀實影像。因此,他認為“選好了有故事的主人公、有潛力的這種主人公,影片就成功了一大半。”

 

新媒體時代如何日新月異?

    如何能在日新月異的新媒體時代保持穩中求勝,製作高品質、傳播正能量的紀錄片,不僅是每一個創作者該思考的問題,更是媒體平臺要思考的問題。

image.png

    愛奇藝紀錄片頻道主編伍文鋒則強調了內容的題材對播放量級的重要性:題材決定了天然的受眾群體,受眾範圍的大小將直接影響片子的流量,故事本身的敘事和內容則會決定整個片子的氣質。

image.png

   作為一個日活量8000萬、80%的用戶均是00後、90後年輕人的新興媒體,嗶哩嗶哩紀錄片高級顧問朱賢亮分享了最近大火的紀錄片《人生一串》的創作理念。這部保持千萬級的播放量與豆瓣9.0的高分評分, 聚焦于普通人富有“煙火氣”的平凡生活的紀錄片,體現了“年輕”與“出新”的概念。而這兩個關鍵詞也為嗶哩嗶哩出品的紀錄片打下了具有鮮明風格的烙印,同時也成為《人生一串》這部“接地氣”的作品能夠火爆網路的重要原因。

image.png

   除此之外,還有騰訊視頻、優酷紀實中心、央視網未來電視等國內主要新媒體平臺的紀錄片領域專家齊聚世紀壇,從內容題材、表現形式、傳播方式,到紀錄片的運營模式全方位探討了紀錄片在新媒體時代的生存之道。新媒體平臺大咖們現場分享了各平臺的成功案例,為紀錄片後期運營的商業化提供了可參考的模版。

 

紀實後備人才應如何培養? 

在任何行業中,人才都是最被渴望、最被重要的要素。但是如何在學校中培養有專業能力的人?

image.png

因此,本屆紀實影像周特邀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張同道擔任主持人,與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雷建軍、北京電影學院導演係副教授郭勁鋒、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副研究員夏麗麗、三多堂傳媒聯合創始人劉軍衛、紀錄片《文學的故鄉》統籌及分集導演范高培等院校、企業、畢業生代表一起,共同就紀錄片人才的培養進行了深入探討。

image.png

張同道為此分享了專為專業實踐教學而探索的全案教學法——以紀錄片創意文化産業鏈為對象,將一部紀錄片視為一個從創意到傳播的動態過程來研究,是一種致力於多學科交叉、多平臺支撐的全面型教學模式。

image.png

雷建軍老師在談及紀實青年人才時特別提到,讓學生親自動手,創作院線級別的紀錄電影。於是,便出現了《喜馬拉雅天梯》《我在故宮修文物》等精品,以及最新力作《大河唱》。雷建軍認為,檢驗人才的三點標準缺一不可——知道什麼是好的影像、有力量的影像,知道如何去解剖和認識社會,掌握賺錢的能力。

説起檢驗人才的標準,郭勁鋒對此提出了三個觀點。首先,要“有腦子”,會講究思想方法;其次,要“勤奮”,敢於動手操作實踐,敢於用腳去走得更遠;第三,要“有心”,敢於追求情感情懷,並始終保持一顆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