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見證中國 光影記憶 專題 中國微紀錄 地方形象片 資訊

 

紀錄片《愚園路》將播出 講述特色馬路的故事

發佈時間: 2018-03-19 |來源: 新華網 | 解放日報 |責任編輯: 劉青

 由東方衛視中心紀錄片團隊攝製的三集紀錄片《愚園路》已製作完成,將在3月21日、22日、23日晚20:30于SMG藝術人文頻道播出。

  從1918年拓路完成,愚園路今年迎來百歲生日。100年來,愚園路因為在上海所處的重要地理位置,激蕩著許多傳奇故事。

  百年愚園路的豐富歷史,被生於茲長于茲的解放日報社副總編徐錦江寫進了《愚園路》一書中,繼而觸發了紀錄片《愚園路》的拍攝。

  紀錄片《愚園路》分上中下三集,每集40分鐘。片中大多數史料採用自《愚園路》一書。攝製組採訪了上百位愚園路居民和歷史文化學者,最終採用“岩層分佈法”,即力圖用簡單、通曉的結構,鮮為人知的故事,呈現出一個多層文化交疊、海納百川的上海文化紀錄片。

  現在的愚園路東邊起銅仁路,平行于南京西路向西延伸,經過了靜安寺、百樂門等歷史建築,向西越過烏魯木齊北路、鎮寧路、江蘇路、安西路,最後到達中山公園,橫跨了上海西部一部分版圖。百年來,它既有著紅色革命的足跡,也有民主運動的足跡;既有著諜戰的往事,也走過許多文人墨客的身影。許多大的歷史事件,都能在愚園路上找到注腳。當人們閱讀這些建築時,不僅會聽到大歷史的聲音,也能聽到無數個體的訴説。

  也因此,紀錄片《愚園路》通過探索影像和聲音的藝術可能性,穿插各種形式的視聽文本,復活愚園路上時間和空間的記憶,尋找在上海乃至中國近代發展過程中,那些錯綜複雜的歷史在愚園路上所留下的刻痕,讓當下和歷史彼此凝視,讓觀眾獲得一種更新鮮的觀看經驗。

  上集《洄流》從長寧區少年宮和百樂門兩個美麗的歷史建築出發,以建築和空間串聯起這條馬路承載的諸多歷史傳奇。中集《時刻》從人出發,愚園路上的居民任永儉和愚園路一樣,今年也是100歲,她的相冊保存了她童年以來所有的記憶。而這條路上的其他普通居民如林青,還有侯文斌、席素平等,他們生活中的快樂和悲哀,那些看似尋常卻意義非凡的時刻,都和愚園路糾纏在一起。下集《呼吸》,在城市發展越來越快速的年代,人們似乎越來越難以把握它。四位不同身份的愚園路文化愛好者,圍爐在書店一角,閒聊著他們和愚園路的故事。簡單和質樸的情感交流,似乎更容易令人感受到城市的脈搏。

  先鋒藝術家、美國普利策音樂獎獲得者杜韻,以及滬語詞人鄭耀華專門為該片創作和演唱了主題曲。

  有故事的馬路、建築和人,構成了有歷史溫度的城市。作為上海永不拓寬的64條馬路之一,今年恰好百歲的愚園路可以視為中國近現代史發展的一個縮影和舞臺。這樣的縮影和舞臺對上海來説,不止愚園路。“紀錄片《愚園路》是第一部,鐫刻著豐富年輪和獨特細節,頗有價值。上海有特色的馬路還有不少,SMG東方衛視中心創作團隊還將對包括陜西北路、武康路、甜愛路等在內的8條有故事的上海馬路拍攝系列紀錄片。”該紀錄片總監製、上海文化廣播影視集團監事長、上海電視藝術家協會主席滕俊傑表示:“將創作的視角投向上海的馬路,是一種深思熟慮的、有價值的文化選擇。這些馬路和愚園路一樣,融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于一身,風雲際會、特色鮮明,勃動著這座城市的脈動和心跳,相關紀錄片將在既有歷史回望,又關注當下及前瞻未來中,打造有著濃濃人文氣息和文化品牌的關於‘城市之路’的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