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見證中國 光影記憶 專題 中國微紀錄 地方形象片 資訊

 

“對於紀錄片拍攝者,生活在新疆是件幸事”

發佈時間: 2017-05-04 |來源: 新華社 | 王新彪 |責任編輯: 紀錄中國

第50屆休斯敦國際電影節上,新疆紀錄片首次獲得國際大獎。候鳥影像團隊拍攝的《流動的盛宴──指尖上的山河》,榮膺文化類紀錄片雷米金獎。

近日,記者採訪了青年導演劉鵬和其拍攝團隊,講述紀錄片背後的故事。

雕刻牛角的哈薩克族藝人、織染艾德萊斯綢的維吾爾族藝人、修復龜茲壁畫的漢族藝人、傳承弓箭技藝的錫伯族藝人……瀕臨失傳的民間工藝在影片中呈現,講述著16位各族手工匠人的故事,展示新疆的人文之美。

“匠人之心,寄乎于手,匠人用雙手賦予器物靈魂,用作品詮釋民族文化,我們想用鏡頭訴説手工藝的魅力,希望各國各地的人們看到新疆的藝術瑰寶。”劉鵬説,多一份關注,就能多一份希望。

喀什老城的制陶人讓劉鵬記憶深刻。維吾爾族模制法土陶燒制技藝已有2000多年,大多以家族沿襲式傳承,高臺民居現存最悠久的土陶作坊有800年之久,但前景並不樂觀。

“傳統工藝獨具特色,但隨著生産工藝的現代化進程,傳承變得艱難,拍攝中我能感受到匠人們的堅守與困惑。”劉鵬説,好在如今有不少土陶世家開始接收外來徒弟,更讓他欣喜的是在巴扎中發現了嘗試創新的年輕藝人。

劉鵬回憶:“那是9月回訪喀什的偶遇,我發現了一個年輕人開設的陶藝工作室。他們是美院畢業的大學生,在傳統土陶製作上,運用豐富色彩,濃縮喀什景觀,用浮雕呈現立體感,讓作品更具藝術性,在樸素的傳統陶罐中脫穎而出。”

如果瀕臨失傳的技藝得到關注,引起更多年輕人的興趣,讓技藝在傳承中得到發展也許不是夢想,這將是件有意義的事,這也是主創們拍攝這組影片的意義所在。

事實上,這並非劉鵬團隊首次獲獎。從2010年開始從事紀錄片拍攝工作,8年間,斬獲“金熊貓獎”“中國龍獎”“第二十屆中國電視紀錄片十佳影片”等多個紀錄片獎項,有多部作品在CCTV紀錄頻道播出。

“對於紀錄片拍攝者,生活在新疆是件幸事,這裡有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獨一無二的人文風情,特有的野生動物資源。”劉鵬説,多次獲獎的經歷印證著,各國各地的人們對新疆紀錄片的喜愛,對新疆文化的興趣。

2011年,經過217天野外拍攝,團隊拍攝了我國首部荒漠野生動物紀錄片《傑克卡特的生命》並在央視播出;2014年在邊境縣城拍攝的人文故事《馬坎與鷹》,被國家地理頻道翻譯成多種語言,在160多個國家播出。

團隊裏的年輕攝影師牛思源告訴記者,從荒漠裏的生命奇跡,到古老的民風風俗,他們一次次借紀錄片將新疆搬上熒幕。“新疆太美了,如果只有我看到這些美景,豈不是很可惜?”

因為這個念頭,2012年起,牛思源開始熱衷手機攝影,將紀錄片拍攝途中看到的美景和故事,用手機拍下,再編輯成文案,發佈在微信微網志和一些手機攝影APP平臺上。

至今,他用手機拍攝發佈了近5萬張照片,並憑藉作品《老人與鷹》拿下2016年IPPA攝影大賽全球總冠軍,這是十年來我國首次奪冠。

“看到大家為我們拍攝的照片和視頻讚嘆鼓掌時,我可以底氣十足地説‘這就是我的家鄉,我熱愛的地方!’那感覺真得很自豪。”牛思源説。

隨著作品的推出,也曾有內地團隊拋出橄欖枝。劉鵬卻説,他們不會離開新疆,還有太多故事在路上,等待人們去發現。

目前,團隊正在伊犁地區拍攝新片《伊犁河──大河之戀》,通過5個不同民族不同職業的居民,講述伊犁河谷兩岸各族居民共居共榮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