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見證中國 光影記憶 專題 中國微紀錄 地方形象片 資訊

 

講述河南故事 紀錄片《盲猴》登陸美國國家地理頻道

發佈時間: 2017-03-16 |來源: 大河報 | 大河報記者溫小娟 |責任編輯: 紀錄中國
 

       3月5日,一部由河南本土團隊創作的紀錄片《盲猴》登陸美國國家地理頻道,成為我省首部登上國際主流紀錄片媒體平臺的紀錄片。“這不僅是對我們作品的肯定,也反映出西方觀眾對河南風土人情的喜愛。”該片拍攝團隊、河南華之傑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負責人王崇茂説。

     視角:盲猴生命凸顯自然生態

       據了解,《盲猴》歷時3年完成,這部50分鐘的自然類紀錄片通過生動的故事、唯美的畫面、感人的細節真實記錄了一個雙目失明的小盲猴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中艱難成長的故事。該片導演海金星介紹,片子在濟源市五龍口鎮拍攝,那裏生活著許多野生獼猴。一個偶然的機會,拍攝團隊在五龍口發現了一隻雙目失明的小盲猴。對於猴子來説,沒有視覺就無法奔走跳躍,只能依靠母猴餵養。

       隨著盲猴的長大,母猴從未放棄它。“出於本能,我們開始跟蹤拍攝這只小盲猴,一是盲猴出現的幾率極小,我們想與它一起面對未知的生命歷程;二是想通過這群猴子,展現我們太行山優美的自然風光,也讓觀眾在這部作品中感受到生命的堅韌與頑強。”海金星説。

       在攝製組的鏡頭中,小盲猴一天天長大,開始學會爬行、上樹,學會尋找食物。當地最高海拔1800米,冬季最低溫度達零下10攝氏度,小盲猴不僅要抵禦寒冷和食物匱乏,更要時刻面臨母猴再次懷孕的不利消息。“按照猴子的習性,如果猴媽媽再次懷孕,她很可能會放棄小盲猴讓它獨自生活,小盲猴未來的命運將會怎樣,正是這部紀錄片最大的懸念所在。”該片另一位導演葉靜説。

    意外:片花獲得業內青睞

       2014年10月,華之傑製作團隊將拍攝內容製作成一部5分鐘的片花,報送中國最大的國際紀錄片節——廣州國際紀錄片節。原本就是想展示一下,沒想到小盲猴的故事引發了眾多國際買家以及紀錄片專家的關注,其中就包括曾經以影片《罩袍下的世界》獲得艾美獎的英國著名紀錄片製作人史蒂芬賽登伯格。在史蒂芬賽登伯格先生的引薦下,來自河南的團隊與西班牙製作團隊共同完成了《盲猴》的拍攝和製作。

       2016年9月,《盲猴》在四川“金熊貓”國際紀錄片節上獲得自然與環境類紀錄片提名獎,評委評價説:“這個片子選材很特別,讓人們在了解動物世界的同時,也告訴了我們同情和憐憫不是人類所獨有的。”

    領悟:河南故事的全球化表達

       儘管是一次意外之舉,但也給拍攝團隊帶來深深的思考——如何用國際化的表述方式傳播中國故事。

       在BBC工作多年的美國著名攝影師攝像米切爾法卡斯説,隨著中國在國際舞臺上大國地位的確立,紀錄片日益成為展現中國軟實力、塑造國家形象的優良載體。《舌尖上的中國》《超級工程》等吸引了大批國外觀眾。我們覺得以真實的影像記錄中國的自然生態,展現不易看到的影像,都是為國家形象推廣注入鮮活的元素。

       王崇茂認為,目前國家印發了《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還接連出臺一系列大力扶持國産紀錄片創作的利好政策,為國産紀錄片的創作與生産帶來勃勃生機。此次《盲猴》的成功為河南紀錄片國際合作提供了寶貴經驗,堅定了用紀錄片助力河南文化走出去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