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閱讀
 
 
 

中國紀錄片同獲中美最高獎項

發佈時間: 2016-12-28 15:45:20   |   作者: 白瀛 徐舟   |   責任編輯: 紀錄中國   |   來源: 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12月28日電(白瀛、徐舟)一部電視紀錄片,首次斬獲中美兩國最高獎項。日前在京舉辦的研討會上,業內專家認為,《中國面臨的挑戰》一片成功的根本原因是改變了“以我為中心”的傳播思維習慣,具有很強的受眾意識和問題導向。上海廣播電視臺攝製的社會現實題材紀錄片《中國面臨的挑戰》已于2012年和2014年推出兩季,聘請美國中國問題專家羅伯特·庫恩擔任策劃、主持人、撰稿人,聚焦養老、城管、農民工、留守兒童、電子商務、科技創新等海外高度關注中國的話題。該片已在中國、美國、德國、澳大利亞等國家主流電視臺播出,第一季獲得第23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第二季獲得第25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並斬獲第68屆美國洛杉磯地區艾美獎最佳社會與法治節目獎。

“這是中國主流媒體機構首次在國內和國際上同時獲得殊榮,為我國的對外傳播事業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書記處書記王冬梅説,該片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改變了“從我出發”“以我為中心”的傳統思維習慣,從國際視角回應國際關切。

她説,該片雖然選擇了宏大主題,卻從小處入手,由點及面,向世界講述中國。如從貴州遵義一個家庭開始最終描繪出中國留守兒童普遍的生活現狀,又如通過揭示山東濱州灣頭村變成淘寶村的過程,展示網路經濟給中國農民帶來的無限生機。

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國際合作司副司長閆成勝認為,該片選取國際社會共同關心的中國發展問題,通過國際視角進行深入分析和解讀,拉近與觀眾的心理距離,增強內容的説服力和感染力,達到良好的傳播效果。“實踐再次證明,合作傳播是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行之有效的方式。”

新華社國際新聞編輯部主任嚴文斌説,他對節目的最大興趣來自於片名。“我們老説講故事,問題是用什麼方式講?講故事不排斥問題導向,可以正話反説,看起來是一個反面的例子,但實際上能夠把問題解釋清楚。”

他説,《中國面臨的挑戰》符合講故事的方式——多敘少講,通過呈現而不是觀點的羅列來講故事,才會更有感染力,讓人記得住。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尹鴻説,該片是打通國內外兩個主流輿論場的成功範例,受眾意識和問題導向是其鮮明特色。“敢於面對國際受眾關心甚至是質疑的問題,這是它能夠被國際受眾接受和關注的一個原因。過去我們一般採用正面表達的方式,但是節目把它變成一個疑問句,這是一種結構方式的調整。”

美國庫恩基金會副主席朱亞當説:“艾美獎節目競爭非常激烈,一位擔任評委的美國南加大的教授告訴我,這部片子感動他的就是中國的一種自信,中國敢於直面自身的問題,去探討、去分析、去挖掘,雖然目前還沒有找到完全的答案和解決辦法,但這種態度讓人十分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