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吉:“四色”擘畫民族團結進步新畫卷

時間:2024-09-20來源 : 中國網吉林作者 : 佚名

延吉,作為延邊州政治、經濟、文化與對外交往的中心,享有“歌舞之鄉、足球之鄉、教育之鄉”的美譽,獲評“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國家級“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國家級“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示範區(示範單位)”等殊榮。

在這片1748.3平方公里的肥沃土地上,養育著漢、滿、蒙、回、朝鮮族等32個民族68萬兒女,其中少數民族人口39萬。近年來,延吉市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緊扣“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築中國夢”總目標,圍繞“繁榮延吉、綠美延吉、青年延吉、智慧延吉、幸福延吉”的“五個延吉”建設目標,從思想鑄魂、文化引領、共同富裕、互嵌交融入手,有力促進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全市呈現出各民族團結一心、和睦相處、和諧發展的良好局面。

強化政治引領築牢團結進步本色

為將黨的民族理論政策和民族團結進步理念深入人心,延吉市堅持把黨的領導貫穿全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全過程,通過“第一政治議題”“第一政治課程”“第一政治責任”和“第一政治標準”,壓緊壓實主體責任,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各項工作走深走實、見行見效。

堅持“第一政治議題”。今年以來,延吉市先後召開了8次市委常委會會議和1次統戰工作領導小組會議,研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相關議題,確保各部門開展工作有依可據、有章可循。堅持“第一政治課程”,邀請州委黨校教師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題,對300余名領導幹部進行專題授課;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全市各級黨委(黨組)新年第一課,精心設置《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凝聚團結奮進強大力量》系列精品課程;舉辦全市民族團結進步工作專題培訓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基層黨務幹部培訓班等活動7期,累計培訓2萬餘人次,不斷提升各級領導幹部做好民族工作的能力和水準。堅持“第一政治責任”,對標對表州直相應部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職責,第一時間研究起草《關於各部門(單位)增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職責》,為71個部門增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職責,明確具體工作任務及責任科室,由各主管部門負責指導所屬238個事業單位加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做到工作職責全覆蓋。堅持“第一政治標準”,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納入《正反雙向政治素質測評清單》、貫穿幹部選配全過程,打破幹部選任民族界限,優化班子民族比例,先後為空港區、財政局、公園街道等部門配備了“人崗相適、人事相宜”的朝鮮族幹部。

深耕文化沃土增添團結進步亮色

歷經72年砥礪奮進,延吉市各族人民在共同繁榮、共同發展的過程中建立起了深厚而穩固的情感紐帶。為不斷增強各族群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延吉市堅持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滋養人、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人、用中華現代文明塑造人。

搭建“兩個平臺”。充分發揮黨校幹部教育培訓主渠道、主陣地作用,搭建幹部教育平臺,在2024年黨校4個主題班次課程中均設置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專題課,佔專題課總課時的17%,學員總數達750余人;利用鎮、街道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廣場等國家、省級示範區,搭建現場教學平臺,創編《革命英烈光耀韆鞦》《堅定信念敢於擔當》等3堂現場教學課程,依託朝陽川太興紅色小鎮等教學基地開展69場現場教學,覆蓋人數達1400余人。成立“紅石榴”宣講團。組建以民族團結模範集體和個人、教師、基層理論骨幹為主體的184名“紅石榴”宣講團,圍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用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的語言,以“凝中國心鑄中華魂”為主題在全市開展“四個故事”宣講活動637次,受眾人數達2.4萬餘人。營造濃厚氛圍。成功舉辦“凝中國心鑄中華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知識競賽活動,宣傳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精神,加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學習教育,在全社會營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濃厚學習氛圍;在元宵節、“五一”、端午節、州慶期間,累計開展無人機表演9次,營造濃厚的節日氛圍,進一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豐富“鑄牢”元素。結合“綠美延吉”行動,在全市主街路、高鐵站、機場及3個城市出入口等顯著位置,增設景觀小品、主題文化展板和中華民族團結立體字200余處;新建泰德觀唐遊園、延河路水上游園、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遊園和煙集石榴紅主題公園等10個主題遊園,讓更多中華文化通過實物實景得到充分展現、直抵人心。加快教師交流。對79位從民族小學交流到普通小學的交流輪崗教師教育教學情況進行調研,研究制定《2024年延吉市中小學教師交流輪崗工作指導意見》,加強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增強廣大學生對國家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在學習生活中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助力共同富裕凸顯團結進步特色

延吉市堅持把加快發展作為解決一切問題的“總鑰匙”、把改善民生作為各項工作的“指南針”,賦予所有改革發展以“三個意義”,不斷滿足各族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全力爭取項目資金。年初以來,市委、市政府啟動全市全口徑項目調度機制,緊跟政策導向,精準施策、創新攻堅,成功爭取上級各類資金項目42個,資金總額達43.81億元,佔全州總額的33.17%,穩居全州首位,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實現“道德銀行”“愛心超市”全覆蓋,文化大院、農家書屋等基層文化宣傳陣地的作用得到進一步發揮,進一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不斷滿足各族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持續釋放文旅發展活力。今年上半年,延吉市旅遊市場持續火爆,累計接待遊客463.2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69.5億元,成功躋身2024年全國縣域旅遊綜合實力百強縣,是東北三省唯一上榜的縣市,再次證明了延吉文旅強勁的發展綜合實力,文旅産業成為實現各民族共同富裕的新的經濟增長點。持續增進民生福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將符合條件的困難群眾第一時間納入低保和特困等相應保障範圍,根據省定最低指導標準,提高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特困人員供養標準,由月每人平均650元和415元,提高至月每人平均660元和440元,進一步提高各族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水準;聚焦全市各族老年人用餐需求,積極推進老年助餐服務項目,在全市建成18家民膳食堂並投入使用,覆蓋老年人群體31180人,月服務老年人約2.3萬人次,不僅解決了部分社區老年居民吃飯難的問題,還搭建了各族老年人情感交流的平臺。

聚力互嵌交融厚植團結進步底色

民族團結是一種精神力量,它能夠把各族人民的思想和行動統一起來,形成強大的合力,共同推動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為充分凝聚人心和力量,近年來,延吉市堅持從居住生活、工作學習、文化娛樂等日常環節入手,加快推進各民族團結融合,用好用活陣地資源,為各族群眾共居共學、共建共用、共事共樂創造良好的社會條件。

深化研學實踐。充分發揮1個教育實踐基地和6個研學中心的思想引導、文化傳播、教育實踐作用,聚焦“研學+旅遊”“研學+宣講”“研學+紅色”等多元融合模式,深入開展研學實踐活動。年初以來,中國朝鮮族民俗園教育實踐基地共接待全國各地遊客300余萬人次;恐龍博物館、中小學綜合實踐教育基地等研學中心開展“龍心守護為愛科普”“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築中國夢”等綜合實踐活動,參加人數7萬餘人次,共接待遊客318.5萬人次,引導各族群眾特別是青少年在參觀、學習、實踐過程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開展特色活動。利用42個互嵌式社區和8個旅遊促“三交”基地,結合春節、端午節等中國傳統節日舉辦特色主題活動。丹英社區、延虹社區等互嵌式社區依託“吉地過年禮儀延邊”活動載體,開展“來延邊和朝鮮族一起過大年”、百人餃子宴等活動480余次,在喜慶的節日氛圍中有形、有感、有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全民健身中心、太興紅色小鎮等旅遊促“三交”基地開展延吉花燈文化旅遊節、中甲主場比賽、民族音樂和舞蹈表演等節慶活動,促進各民族遊客在互動式旅遊體驗中促進交往交流交融。守好學校“主陣地”。延吉市從教育入手增進民族團結,建成25所“延邊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範學校”、32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範校”,全力整合教學資源、豐富教學內容、完善教學載體,在學區劃分、均衡編辦等方面實行一體化管理,廣泛開展“音樂思政課進校園”“開學第一課”“雷鋒精神代代傳”等活動,持續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走深走實,守好教育的“主陣地”。

政治引領本色、文化傳承亮色、共同富裕特色、互嵌交融底色,延吉市的“四色”發展,如同一幅豐富多彩的畫卷,描繪出各民族和諧共處、共同進步的美麗圖景。未來,延吉市將繼續秉持“四色”發展理念,不斷為中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貢獻“延吉”發展經驗。(延邊州委宣傳部)

(編輯:孟君君  責任編輯:君君)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