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看長春,希望田野上的文旅和文明

時間:2024-07-17來源 : 澎湃新聞作者 : 佚名

鄉村展新貌,振興正當時。近日,“鄉村振興看長春”專家及網路達人長春行活動落下帷幕。此次活動由中共長春市委宣傳部主辦,匯聚了國內4位知名專家學者和5組網路達人,他們共同踏上長春這片黑土地上,穿梭在玉米的“青紗帳”中,往返于稻花香裏,品鑒長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碩果,深刻感受鄉村文明的獨特魅力。

專家和網路達人的第一站來到了長春市農安縣合隆鎮陳家店村。近年來,陳家店村因地制宜,積極探索農業發展的新路徑,為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大動力,在黨建引領、文化繁榮、民生服務等方面均取得了顯著成效,更榮獲了“全國文明村鎮”“中國最美休閒鄉村”等多項殊榮。首都師範大學資源環境與旅遊學院教授戴湘毅在接受採訪時説:“陳家店鄉村的小區,完全實現了城市化,不僅是建設的城市化,還有人的城市化。”

當專家和網路達人漫步在現代農業示範館時,他們紛紛感嘆仿佛走進了一個熱帶雨林世界。在這裡,木瓜樹、香蕉樹枝繁葉茂;棕櫚樹、龍舌蘭鬱鬱蔥蔥,生機盎然。中國自然資源學會資源生態專委會副秘書長汪昇華在參觀中不無感慨地説:“在陳家店村,我們看到的不是短時期的利益,不是一天兩天的發展,而是長期的、長時間地處在一種興旺發達的狀態。陳家店村的‘農字號’叫得很響,這個品牌打得很好。”

image.png

當天,專家和網路達人還來到了長春市九台區土們嶺街道馬鞍山村,感受了氿遇山居民宿的獨特韻味。近年來,馬鞍山村積極引入文旅産業,並與其歷史文化和現代農業深度融合,使昔日的貧瘠山村煥發出生機。文化和旅遊高度融合是馬鞍山村的發展特色,通過打造九台區紅色教育基地,形成了追尋紅色印跡的紅色文化體驗。馬鞍山村還開發了民俗文化體驗産品,開展滿族剪紙、玉米葉草編、農民畫等創作活動,讓遊客深入體驗東北的民俗文化。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培訓中心産業促進部副主任杜衡表示:“馬鞍山村在挖掘文化要素方面做得非常出色,特別是紅色文化的傳承與弘揚。隨著文化消費佔比越來越重,如何將豐富的文化內容融入區域旅遊産品,將成為馬鞍山村下一步探索的重要方向。”

在長春凈月高新區玉潭鎮友好村,專家和網路達人深入體驗了“鄉村生態農業+關東民俗文化”這一多元化的鄉村旅遊産業佈局,村內的“庭院變餐廳、民房變客房”的創新實踐,無疑成了鄉村振興庭院經濟的傑出典範。友好村豐富多彩的田園綜合體,也在助推友好村農旅融合發展。村莊內除了可以觀賞花卉外,還有一大片大豆試驗田,從選種到種植,友好村不斷培育高油、高蛋白、高産的大豆品種,為村民提供就業崗位的同時,促進種業振興,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戴湘毅教授表示,友好村屬於城鄉融合改革的試點地區,所以通過景區土地的文旅化應用,讓這個村的旅遊資源從無到有,從有到優。農作物規模化的種植,感覺就像是有專門的景觀打造,確實和好多村不一樣。

image.png


在享有“中國梅花鹿第一鄉”美譽的長春市雙陽區鹿鄉鎮,專家和網路達人細緻考察了鹿鄉鎮鹿鄉村集體鹿場、長春世鹿鹿業集團有限公司、中國雙陽梅花鹿博物館以及錦龍鹿業等。走進鹿鄉鎮鹿鄉村集體鹿場,一頭頭梅花鹿溫馴可愛、體態秀美,棕紅色的毛髮在陽光的照耀下閃閃發亮,周身梅花斑點綴其間、明艷動人。近看,每頭梅花鹿的耳朵上都戴著耳牌,而這個耳牌相當於鹿的身份證,連著大數據系統終端,通過設備識別晶片後,掌握鹿的生活作息習慣,可以監測鹿的心率、運動量,從而判斷身體狀況,及時調整飼喂策略。有了這個大數據平臺,從疾病診斷到養殖課堂,再到産銷對接,服務項目精準有效。應用數字鹿業管理系統,鹿産品全程可追溯,為鹿業發展提供數字化支撐,成為當地數字農業的典範,同時為科技賦能新質生産力貢獻更多智慧和力量。

image.png


本次活動嘉賓杜衡將鹿鄉之行總結為三點“想到”。他説:“第一個想到是‘新品牌’。未來鹿鄉鎮將在中國品牌創建行動的框架下,積極整合區域産業資源要素,統一打造更具影響力的産業品牌和區域品牌,讓本地的優勢資源更好地轉化為産業附加值。第二個想到是‘新生態’。新品牌的背後是一整套鹿業産業生態體系的全方位支撐,需要立足産業生態視角多維度整合産業資源要素,打造鹿産業生態綜合服務平臺,實現産業內涵的橫向擴展和産業鏈功能的縱向整合,培育一批‘新業態’‘新主體’。第三個想到是‘新樞紐’。過去我們更多地關注樞紐城市,但是,我個人認為在縣域或鄉鎮層面,尤其像鹿鄉這樣具備獨特比較優勢的鄉鎮,可以在垂直細分領域打造‘第二樞紐’,推動鹿産品交易中心的進一步升級,建設産業鏈資源要素的聚合平臺和分發樞紐,甚至打造成為我國乃至全球的鹿業大健康産業組織中心。”

image.png

在活動的尾聲,專家和網路達人來到位於公主嶺市的吉林長春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産業示範區,讓專家和網路達人深刻感受到了長春農高區在科研領域的非凡實力與卓越成就。長春農高區與19家知名科研院所建立了長期且緊密的合作關係,共同致力於農業科技的研發與創新。這裡還特別設立了李玉、趙春江、榮廷昭三位院士的工作中心,在這些科研力量的支援下,長春農高區已成功構建了45個科研平臺,並成功開展了51項科研合作項目。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穆松林説:“農高區集聚了很多創新要素。通過這些創新要素的集聚,然後來引領産業新的動能。他們打造了一個協同創新的平臺,通過這個平臺,把企業、高等院校和一些科研院所連結起來,讓這些最新的農業科技成果及時在農高區轉化。”

鴻圖徐展的國家大計、稻香陣陣的田園鄉情、鹿鳴悠悠的人文情懷,長春探索出一條具有長春特色的鄉村振興發展道路,著力打造出鄉村振興新動能試驗區、先導區,開創了鄉村振興的嶄新局面。

鄉村振興,看長春!

(編輯:張寧  責任編輯:孟君君)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