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原扶余市:墾造良田到智慧耕保 打好耕地保護組合拳

時間:2024-07-11來源 : 中國網吉林作者 : 高明鐸

黑土是自然和時間的饋贈,每形成1釐米黑土層,需要400年左右的時間。黑土地保護,既是攻堅戰也是持久戰。近年來,松原扶余市加強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強化建設和品質管理,以項目為抓手,積極探索黑土地保護綜合技術模式,因地因時制宜、分區分類施策,通過應用新技術、新機械,提升糧食種植科技含量,不僅讓糧食增産、農民增收,還改善了黑土地內在品質、設施條件和生態環境。

2023年,扶余市完成高標準農田及黑土地保護建設項目總面積22.06萬畝,總投資3.6億元。其中,高標準農田新建面積10.6萬畝、改造提升3.66萬畝、黑土地保護建設面積7.8萬畝。2024年,扶余市加快在全域推行“條休耕+品字擺放+苗期深松”的扶余模式,實現節本增效、蓄水保墑、培肥地力,有效防治風蝕和水蝕,同時實現了秸稈還田,促進黑土地保護和農業可持續發展。

寸土生金 實現生態效益雙贏

只有採取科學耕種方式,才能把黑土地用好、養好,讓黑土地越來越肥沃。為減少對土壤的翻動,有效保護土壤墑情,扶余市大力推廣應用新型農業技術,讓農耕變得更加高效、便捷,既保障糧食增産增收,還保護了黑土地。位於扶余市長春嶺鎮長豐村旭豐種植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玉米種植基地,一片生機盎然的景象映入眼簾,整齊排列的玉米植株挺拔翠綠,葉片在微風中搖曳,這喜人的長勢得益於扶余市農機服務中心推廣的“條休耕+品字形擺放”種植模式,達到秸稈全量還田,到玉米苗長大的時候秸稈就已腐爛,經過一年的沉澱變成腐殖質,腐殖質形成有機質,使土地越來越肥沃,結合“品字形擺放”種植技術,使玉米植株之間形成“品字形”的交叉排列,這種佈局不僅增加通風透光性、減少病蟲害的發生,還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玉米産量,在條休耕技術模式的基礎上,推廣“品字形”種植,既保證了順向通風,又彌補了橫向通風不足的短板,實現了玉米種植的高效、優質、高産。

長豐村旭豐種植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豐收盛景只是扶余市推廣“條休耕+品字形擺放”種植模式的一個縮影。現在,該市免耕機保有量2913台,經過農機人和保護性耕作作業者的共同努力,2024年扶余市已實現免耕播種作業233.3萬畝,其中,條休耕面積154.1萬畝,條免一體機作業面積5.37萬畝,佔比66.1%,條休耕技術模式在扶余市逐漸鋪開。

以水興農 促進灌溉豐收雙贏

廣袤的黑土地上,暖風拂過壟畝,喧囂逐漸散去。走進扶余市弓棚子鎮萬生村順達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種植地塊,一項創新的農業技術——水肥一體化正在被廣泛應用,為當地農業發展注入新活力。順達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種植的玉米與鄰近地塊用傳統方式種植的玉米相比,苗高一頭、深一色,能有這麼好的苗情,得益於水肥一體化技術模式結合覆膜滴灌播種一體機的應用,將灌溉與施肥融為一體,通過可控管道系統,將水和肥料按照農作物生長需求,定時、定量、均勻地直接輸送到作物根部附近的土壤中,這種精準的水肥供應方式,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生産效率和資源利用效率,在促進玉米早熟的同時,有效提高肥料利用率,減少病蟲害的發生。

順達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副理事長楊立峰介紹説:“我們的種地模式是大壟雙行膜下滴灌下籽一體成型的,這種模式的優點是苗齊苗壯、透氣性好、通風透光、葉片不緊挨著,所以結出的苞米棒特別好、特別大。通過這個模式種植,我們的經濟效益比以前增加了很多,這種模式我們得大力推廣,幫助老百姓增收致富。”

科技助農 助力服務增益雙贏

當前正是農作物生長旺盛的季節,為了更好地助力農民增産增收。扶余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不斷強化技術服務保障,推動農業技術力量下沉,組織農技人員深入田間地頭,為農戶送去一場科技“及時雨”。農技專家們認真查看農作物的生長狀況,仔細詢問農民在種植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他們針對不同的作物和問題,耐心地進行專業講解和指導。從土壤改良到病蟲害防治,從合理施肥時間到科學灌溉方法,每一個環節都給予了詳盡的建議。農技專家下沉不僅為農耕生産提供了有力保障,更推動了化肥農藥減量增效,為農業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通過專家與農民面對面交流和手把手指導,真正實現了農業技術與實際生産的緊密結合,為鄉村振興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

黑土藏糧,沃野生金。保護黑土地,就是保護我們的“大糧倉”。扶余人民對土地的熱愛與堅守,也承載著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伴隨著農忙的旋律,扶余市不斷書寫著農業發展新篇章,為保護黑土地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貢獻力量。(松原發佈)

(編輯:馬天海  責任編輯:孟君君)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