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團政委、革命烈士楊保生
楊保生,1913年11月12日出生於江西省萬載縣,9歲喪父,母子6人做爆竹維持生計。1925年至1928年,他先後為地主放過豬、放過牛,做過短工,經常挨打受罵,受盡了地主的欺壓。
1928年,紅軍解放了他的家鄉,楊保生也從這時起接受黨的教育。1931年他成為革命隊伍中的一員,1932年加入中國共産黨,從此走上為無産階級解放事業而奮鬥的道路。楊保生入伍後,先後擔任司號員、宣傳員、譯電員、機要員,1934年和紅軍一起走上了二萬五千里長征之路。1939年任新四軍1師2旅政治部總支書,同年任政治部組織科長。1941年任江蘇鹽東縣大隊政治處主任兼縣委委員,同年進入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學習。1943年,入延安中央黨校二部學習,提高了理論水準,取得了顯著成績。1945年4月被選為中國共産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日本投降後,奉命隨部隊來到東北,任3師特3團政委。1946年8月,任嫩江省拜泉縣警備2團政委兼縣委委員。1947年3月任東北民主聯軍西滿軍區獨立1師第2團政治委員,同年5月編入第7縱隊19師3團,任政委。
楊保生為人忠誠老實,積極努力工作。他家境貧寒,沒有文化基礎,入伍後在黨的培養教育下,努力學習文化理論。無論在繁忙的工作中或艱苦的戰鬥中,從沒有間斷過學習,使得他的文化理論和寫作水準有了很大的提高,很快便適應了工作的需要。楊保生作風正派,生活艱苦樸素,熱心幫助別人,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克己奉公,處處起模範帶頭作用。行軍中他把自己的馬讓給傷員或者馱物資,關心戰友,身體力行,在困難的環境下,把乾糧留給同志們,並説:“你們年輕人不能餓肚子,我餓點還受得住。”軍裝不足,他就把合適的鞋帽讓給別人,他的樸素作風和大公無私的精神,受到了全體指戰員的好評。
楊保生認真貫徹執行黨的方針政策,嚴守黨的紀律,部隊每到一處,他不顧行軍疲勞,及時向當地群眾了解情況,宣傳黨的政策。在作戰中有一位老鄉,為了感謝東北民主聯軍解放家鄉,給他送來很多衣物,他向老鄉講明瞭我軍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後,婉言謝絕了對方的好意。
在四平攻堅戰中,他不顧虛弱的身體,親臨前線指揮,不幸中彈光榮犧牲,年僅33歲。楊保生犧牲後,安葬于齊齊哈爾市西滿革命烈士陵園。
楊保生這位從長征中走來的優秀政工幹部,光榮犧牲在四平攻堅戰中,他的事跡和英名永久載入四平戰役紀念館英烈廳,他的精神為英雄城鑄起一座不朽的豐碑。
中共七大代表、革命烈士楊道和
在四戰四平犧牲的英烈中,曾有幾位走過二萬五千里長征,並光榮當選中國共産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楊道和就是其中一位。
楊道和,1914年出生於湖北省羅山縣(現隸屬河南省),1930年7月參加紅軍,1933年1月加入中國共産黨,1934年和部隊一起走上二萬五千里長征之路,1945年4月被選為中國共産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楊道和入伍後,曾先後擔任通訊員、民運幹事、班長、交通排長、連長、特派員、團政治委員等職。抗日戰爭勝利後,楊道和由延安來到東北,任嫩江軍分區2支隊3團政治委員,戰鬥在齊齊哈爾市和景星、泰來縣一帶。1946年任保安2旅團政治委員,同年秋,遼吉軍區二、三分區合併時,他任乾安縣委組織股長。1947年春,被整編為東北民主聯軍7縱20師,楊道和任3團政治委員,同年秋,調到131師任直工科長。1948年初任東北人民解放軍第7縱隊20師政治部主任。
楊道和在長期的戰鬥生涯中,對黨忠誠,組織觀念極強,對革命事業忠心耿耿,從不計較個人得失。他對上級服從尊重,對下級關心愛護,培養幹部熱情耐心。他的工作態度嚴肅認真,在群眾中有很高的威望。在長期緊張艱苦的戰爭生活中,楊道和患上了嚴重的胃病,加之初到東北,在剿匪中負傷,流血過多,身體非常弱,但他為了黨的事業,經常帶病堅持工作。1947年冬季,他奉命去洮南清剿地方國民黨武裝,1948年,參加四平收復戰役。總攻前,當聽到警衛部隊參加戰鬥時,他迅速來到前線指揮所了解情況,並隨著部隊前進。當部隊衝進城內,戰鬥正激烈時,楊道和同戰士們一起進入城內二馬路,不幸被敵軍發射的炮彈擊中,當即壯烈犧牲,年僅33歲。
楊道和犧牲後安葬于齊齊哈爾市西滿革命烈士陵園,是我軍優秀的政治工作者。他在戰鬥中率先垂范,衝鋒在前,英勇犧牲在英雄城解放的黎明前夕。(四平微報)
(編輯:周金玲 責任編輯:孟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