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畫是中國美術民間繪畫的一個種類,也許她遊走在“正統”的藝術框架之外,但恰是眾多門類藝術的母體根源,以其堅韌生命力立足於農村豐富的生活土壤。從傳統到現代,從過去到未來,人們的喜怒哀樂,衣食住行,無不寄託心靈、躍然畫面,這種文化現象詮釋了社會的進步、文明的昇華,更加展示了小康社會建設、美麗鄉村振興的豐碩成果。
一、提高審美情趣促和諧帶就業
中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農民畫的創作源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不同的地域産生了不同的繪畫,一方沃土體現了一方風情。如北方關東人的審美情趣、山山水水,造就了吉林人的博大胸懷,酷暑寒冬封殺不住農民對藝術的渴望與激情。農閒之餘,東豐農民畫作者三三倆倆,聚在一起揮筆描繪著屬於自我內心深處的美好畫卷,讓人感覺到生活的五彩繽紛。
農民畫作者工作室、工作坊,就是作者創作與觀眾讀者交流和展示平臺。廣大觀眾深層次地感受到了農民畫地方文化的榮耀。肯定地説,在賞畫的過程中,心情是愉悅的,忘卻煩惱,凈化了心靈,看畫品人生,其樂無窮。這與最初的閒來無事、打牌,打麻將,搞封建迷信活動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農民在創作過程中,提高了農民文化素質,陶冶了情操。畫者全神投入,觀者躍躍欲試,一支筆、一塊顏色,歌頌真善美,鞭撻假惡醜。物質生活品質、精神生活品質、生命幸福品質,逐步都得到了提高。在作品中,我們看到了社會進步和美好生活,這就是農民畫表現中華傳統美德質樸和諧的內在力量,從而讓更多人從業餘愛好轉向專職創作和行銷致富的道路。
二、傳承文化遺産增添人文理念
農民畫是我國民間藝術之瑰寶,從有到無,從小到大,從稚嫩到成熟,經歷了曲折非凡的厲程。“闖關東”移民與東北固有地方習俗巧然結合,由原本的漁獵到農耕,促成了關東獨特的民間文化,東豐農民畫在歷經百年風雨磨礪中,廣大農民畫作者獨具匠心,以民族傳統為根基,以關東民俗為養分,以自身生活為生活源泉,創作出了形象質樸、鮮活靈動、熱烈奔放的一幅幅民間美術繪畫佳作。
魯迅先生説:“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反觀其意,我們又理解為越是世界的,就一定越是民族的。東豐農民畫的演變從根植於民間、民族習性再到現實生活,創造了美、創造了文化,早期的民間繪畫體現了當時滿、漢、回、蒙及朝鮮族不同時段的民間工藝,時至世紀初期,這些繪畫被更廣泛地應用到各個領域,特別是70年代後,為時事政治、生活生産、壁報宣傳普及開來,在以往的作品中,我們能找到最初的繪畫痕跡。
例如作品《巧媳婦》運用了工筆細膩的表現手法,其形、其意表達得更加貼切,人物背景延用枕頭頂刺繡紋樣,滿足了當時的審美需求,再現了民間手工藝的原始風貌。作品《鄉情.往事》
是在東豐鹿鄉文化底蘊的基礎上,發揮了農民畫的藝術特質,展現了東豐縣最初為清朝皇室“皇家鹿苑”的圍場舊貌。描繪了農耕狩獵、養鹿官山、滿漢通婚、馬記鹿茸等多個歷史典故,並後續為東豐鹿業發展增添了廣泛的人文色彩和積蓄文化能量。
保護世界遺産是造福人類的韆鞦功業。通過文化遺産的傳承,體現了民族文化母體和本源的價值,守住了我們民族的根。
東豐農民畫作為省級非物質遺産保護項目,為繁榮民間文化增光添彩。2021年,我被吉林省委人才辦評為“長白山領軍人才”(基層專業技術),感覺即光榮又肩負重任。農民畫文化活動的未來如何傳承,就要靠實際行動來承載職責。我在2015年出版發行《東豐農民畫鑒賞讀本》的基礎上,又編寫和印製了《東豐農民畫教材》(第一冊),讓農民畫教學在東豐縣展開並拓展到外省涉及全國其他農民畫鄉。曾先後應邀到吉林公主嶺、樺甸,山東青州、遼寧大石橋、安徽霍山、雲南馬關、江西婺源等地為農民畫鄉授課講座,收益農民畫作者和愛好者約十萬餘余人次,促進農村特色人才交流和地方文化長期發展、經久不衰。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不斷深入,新村新貌層出不窮,農民畫起到排頭兵的作用。作者們紛紛拿起畫筆美化庭院,多彩多姿、美不勝收。畫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的輝煌成果、畫新時代城鄉之間、村屯之間、鄰里之間和親朋之間的新鮮事兒。在早年的時代,學練自行車是很奢侈的,但現在看作品《新老漢學車》,新時代、新生活讓人感同身受。多位老漢到駕校考票學車的那種場景、生動鮮活、別開生面。讓我們真切體會到幸福生活、指數攀升。
再如作品《金土地》,看到畫名,那金燦燦、黃橙橙的畫面就呈現在眼前。農民忙收割、果農忙運輸,漁民忙養殖。畫面上收割機馬達轟鳴、高速、高架車輛暢快飛馳,路邊康莊樓房排排成行,新興城鎮在山巒起伏和廣袤田野中錯落有致,這就是我們所要描繪的農家新村、充滿希望的美麗鄉村。
三、帶動企業文化促進文化産業
農民畫立足鄉村,為三農、為企業、為廠礦和為整體社會服務,是非常接“地氣”的一種繪畫。在多年的農民畫工作中,經常有企事業單位需要我們為之創作反映本行業的農民畫作品。例如與東豐縣人社局聯合多年開展的東豐農民畫高級研修班;皇家鹿苑創業園培訓班、呂延春農民畫多期輔導班;為三合鄉畫文化長廊;為社保局創作社保職能《都是為了咱》;為人民銀行創作反假幣農民畫《讓我們蕩起雙漿》,這幅作品被印刷五萬張,在東豐縣鄉鎮村屯發行,宣傳寓教、受到了諸多人士的好評。和訊網做了報導題為“什麼畫印了五萬張?此外還有為那丹伯鎮、楊木林敬老院、東豐縣衛生計生局、藥廠、今勝村等地創作展現新貌的墻體農民畫長廊。實現農民畫帶動企業文化,企業文化促進農民畫。
企事業對農民畫的認同,體現了農民畫的存在價值。有了特色文化的幫襯才能更好地發展企事業。要想文化産業化,必先企業文化化。搞文化的人多了,人們素質提高了,對藝術興趣濃厚了,自然文化産業的道路就更寬廣。
發展文化産業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繁榮社會主義文化,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完善文化産業政策、支援文化産業發展、增強我國文化産業的整體實力和競爭力,是未來文化發展的途徑,充分地説明瞭産業文化的重要性,表明瞭大力發展文化産業和增強企事業文化內涵的自信信念和決心。
黨的二十大召開之後,全國人民上下一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美麗鄉村。農民畫以畫補趣、以畫養畫、以畫興家,更是以畫提高了整體素質,增加文化內涵,改善了生活品質和精神面貌。隨著農民畫隊伍的不斷壯大,該項事業必定向著更高層次方向發展,也必定為繁榮農村文化、加快鄉村振興建設發揮重要的作用。(東豐縣融媒體中心)
(編輯:王唯健 責任編輯:趙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