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隻中華秋沙鴨的遷徙故事

時間:2022-03-11來源 : 吉林日報作者 : 趙乃政 王超 劉帥

1.jpg

中華秋沙鴨和幼鴨。(吉林省林業和草原局提供)

2.jpg

出現在蘇州市湖泊裏的中華秋沙鴨。錢峰攝

3.jpg

中華秋沙鴨在南洞庭湖中盡情嬉戲。湖南日報通訊員李劍志攝

4.jpg

在貴州,中華秋沙鴨與普通秋沙鴨同棲息。(貴州省濕地公益林中心提供)

5.jpg

全國人大代表、“寶貝回家”志願者協會理事長張寶艷。

6.jpg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所長沈仁芳。

7.jpg

全國政協常委,民進湖南省委會主委、湖南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潘碧靈。

8.jpg

全國人大代表、民進貴州省委會副主委、黔西南州政協副主席殷紅梅。

編者按:

“良禽擇佳木而棲”。自古以來,飛鳥就是顯示生態環境優劣的標誌。

進入新時代,中國的生態環境保護髮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已經成為人們的共識。

近年來,有著“生態試紙”之稱的中華秋沙鴨頻頻進入人們的視野,反映出的正是中國生態環境持續向好的改變。它們的飛翔軌跡,展現著神州大地生態文明進步的足跡。

全國兩會期間,吉林日報聯合湖南日報、新華日報、貴州日報,跟隨一隻中華秋沙鴨,感受遷徙途經地所見所聞;連線吉湘蘇黔四省代表委員,共話生態環境之變。

美麗的長白山,我的故鄉

【講述】

中華秋沙鴨:大家好!我是中華秋沙鴨,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也是目前地球上的瀕危物種,被稱為“水中活化石”,與大熊貓齊名,比揚子鱷還要稀少。

我出生在美麗的長白山。在這裡,我與兄弟姐妹學會捕食,學會躲避天敵、飛行等各種本領,可以獨立在藍天翱翔。

聽長輩們説,從前,我們在長白山居住的樹木被大量砍伐,找不到築巢的家,鴨族種群慢慢減少。長白山自然保護區成立後,包括老青楊樹在內的一草一木都被保護了起來,倣真人工鴨巢成了“愛心産房”。這裡有專職的保護與科研團隊,有科學的保護規劃,有全方位的監測系統,這是我們的幸運,我們的鴨族數量也因此逐年遞增。

每年,長白山第一場粉雪飄落時,我和家人們就會向著溫暖的南方出發,尋找綠意盎然的棲居地。旅行途中,挑剔水質的“傲嬌”成為我的優勢,江南河流湖泊頻頻向我們發來邀請,讓我們擔任“水質監測員”。

走,跟著我們一起出發吧,向著春暖花開的南方!

【雲對話】

全國人大代表、“寶貝回家”志願者協會理事長張寶艷:我十分關注中華秋沙鴨保護工作。近年來,吉林省河岸保護、水質狀況等情況持續向好,為野生動物活動、棲息、繁衍提供了良好條件,中華秋沙鴨種群在此恢復和增長,彰顯了吉林省守護綠水青山的堅定決心和有力行動。

在我的家鄉通化市,中華秋沙鴨同樣備受呵護。近年來,通化市著眼生態文明建設和森林通化建設發展大局,進一步明確生態優先的戰略地位,全力推進林業重點工程建設,林業生態建設取得顯著成效。2017年,通化市成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讓廣大市民從綠水青山中獲得了生態幸福感,也讓鳥類棲息環境大為改善。目前通化市有鳥類300余種,其中就有中華秋沙鴨。每年,通化市裏都會舉辦“愛鳥周”活動,帶動市民自覺保護鳥類棲息環境,支援和參與生態文明建設。

未來如何保護好中華秋沙鴨,給它們提供更好的繁殖生存環境?

我了解到,吉林省將中華秋沙鴨納入當前及今後一個時期吉林省野生動物保護的重點物種,出臺了《關於加強中華秋沙鴨保護工作的意見》和《吉林省中華秋沙鴨保護總體規劃(2021-2030年)》,“官宣”對中華秋沙鴨的重視。

保護中華秋沙鴨是一項生態文明建設的系統工程。首先要重視棲息環境問題,給它們一個舒適的“家”。例如,建設生態河流岸帶、整治河道環境、適度投食等,為中華秋沙鴨繁衍生息提供優質的棲息環境。此外,還要廣泛宣傳教育,組織志願者深入企業、學校、社區等開展宣教活動,讓公眾了解保護中華秋沙鴨等野生動物的重要意義,營造全社會共同關注、參與和支援的良好氛圍,描繪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幸福畫卷。

保護好大自然賦予吉林的綠色生態稟賦,是吉林兒女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們要努力將“美麗吉林”打造成叫得響、喊得亮、推得遠的生態文明建設活動新品牌,讓中華秋沙鴨在這裡世代繁衍、生生不息。

在洞庭湖,遇見江豚和麋鹿

【講述】

中華秋沙鴨:一路向南,就到了洞庭湖。這裡碧波萬頃,仿佛永遠也飛不到盡頭。這裡綠意蓬勃,灘塗草甸中數百種植物縱情生長。

不遠處,江豚歡躍,麋鹿奔跑。又見到老朋友們了,我感到格外親切。

其實,前些年,被稱為“微笑天使”的江豚並不快樂,身姿曼妙的麋鹿也不見了蹤影。因為圍網養殖、非法採砂、污染超排等原因,它們的家園遭到了破壞,生存面臨威脅。

一場關於保衛家園的“戰爭”打響了。一系列標誌性戰役和專項行動在這裡啟動,向城鎮污水、化工污染、船舶污染、尾礦庫污染全面“開戰”。

隨著人類朋友的奔走忙碌,規模養殖場搬走了,污水處理設施裝上了,矮圍網圍拆除了,歐美黑楊砍掉了……整治復綠、濕地修復,“洞庭明珠”重煥光彩。

一江碧水之上,我們和老朋友暢快地嬉戲、玩耍。也希望更多的新朋友前來,與我們共賞大美洞庭。

【雲對話】

全國政協常委,民進湖南省委會主委、湖南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潘碧靈: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鬱鬱青青……整個洞庭湖濕地正在逐步重現昔日的繁盛景致。中華秋沙鴨的頻繁“現身”,是對近年來洞庭湖生態環境整治成效的最好印證。

這背後,是湖南為“守護好一江碧水”所作的努力。2015年開始,湖南先後推進洞庭湖水環境整治五大專項行動、生態環境整治“三年行動計劃”、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治理“4+1”工程等重點工作,加快推進城鄉生活污染治理、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等重點領域整治,推進洞庭湖生態環境保護。根據監測,“十三五”期間,洞庭湖總磷濃度下降了43.8%。2021年,洞庭湖水質總體由2015年的V類好轉為IV類。

如何以更好的生態環境留住中華秋沙鴨?

作為一名來自生態環境系統的委員,我認為,總的來説是要以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為總抓手,以改善生態環境品質為核心,以精準、科學和依法治污為工作方針,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寬廣度,以更高標準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厚植高品質發展的生態底色,建設全域美麗大花園。

具體來説,就是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全面推進綠色低碳迴圈發展,促進形成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統籌污染防治攻堅戰“夏季攻勢”、長江生態環境污染治理“4+1”工程等工作,高標準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紮實推進洞庭湖總磷污染治理等標誌性戰役;統籌抓好生態保護修復,加強“一江一湖三山四水”重要生態功能區域保護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加快推進實施一批“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和修復重點項目,不斷提升環境自凈能力;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完善落實生態環境補償、損害補償等制度,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

棲居江南水鄉,沉醉“幸福鄉”

【講述】

中華秋沙鴨:蘇州是著名的江南水鄉,有寬闊的水域和大片的植被,自然是我們首選的越冬處之一。

深秋時節,我和家人們從北方老家南遷到太湖流域的葦塘裏,在這裡,碰到了“遠房親戚”野鴨。我們一起漂浮游蕩在湖面上,嬉耍和捕食遊魚,熱鬧極了。當然,我們目光敏銳,警惕性也很高,稍感異樣就迅即遊向湖岸隱蔽處躲藏起來。到了晚上,我們露宿在葦叢中或岸邊的樹上,好不愜意。

在太湖停留憩息時,常聽野鴨兄弟們説,過去成團的藍藻擠佔了生存空間,經過系統治理,淺灘濕地恢復了,還有了湖面人工生態浮島。所有太湖入口和重要防控點位,加裝了擋藻導流圍隔,人類朋友用上各種打撈“神器”為我們凈化家園。

藍藻少了,湖體清澈了,美味的魚蝦也越來越多,自然會吸引我們來做客,我們每天都吃得肚子鼓鼓囊囊。

這裡,可真是我們的“溫柔鄉”“幸福鄉”。

【雲對話】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所長沈仁芳:今年以來,徐州呂梁湖畔、揚州郊外濕地、泗陽成子湖等多地發現中華秋沙鴨棲息越冬,足以證明江蘇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好,這是江蘇牢固樹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的成效。

據了解,近年來,江蘇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經濟社會發展整體佈局,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紮實推進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以及太湖清淤固淤濕地帶、竺山圩退圩還湖、太浦河共保聯治3項水利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去年,江蘇生態環境品質創新世紀以來最好水準。

這張屬於江蘇的生態環保“答卷”令我印象深刻:PM2.5首次以省為單位達到二級標準;水環境國考斷面優Ⅲ比例超額完成年度目標任務;近岸海域優良海水面積比例大幅提高41.1個百分點;長江幹流江蘇段水質保持Ⅱ類,自然岸線比例提高到73.2%;太湖總磷、總氮濃度分別下降22.7%和13.4%,達到近十年來最好……它們見證了江蘇生態環境保護的豐碩成果。

在我看來,生態系統是相互影響的,在推進生態環境保護時,應該共抓保護、系統治理、綜合施策。就拿改善中華秋沙鴨棲居環境來説,應強化水域整治、修復河湖生態、構建“生物多樣、特色鮮明”的生態體系。此外,我認為,“水裏”的事情要“岸上”來解決。看上去是水質的問題,其實很大程度上是岸上的農田、周邊的污水排放等造成的。把這些控制住了,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太湖能夠吸引秋沙鴨前來“旅居”,是因為總磷、總氮濃度降低了,這在很大程度上源於土壤的改善。

進一步增亮江蘇生態環境的綠色底色,中華秋沙鴨才會成為“常客”。我認為,這需要強化系統治理、源頭治理,既要護水,加強水生態環境保護;又要治土,強化土壤污染風險防控。我相信,第三次土壤普查工作的進行,將為生態環境的進一步改善做好奠基性工作。

去貴州的濕地,尋找“寶藏越冬地”

【講述】

中華秋沙鴨:貴州北盤江大峽谷國家濕地公園,是我們發現的“寶藏越冬地”。

這裡江水清澈、高山聳立、植被豐富,瀑布、伏流、溶洞點綴其間,共同繪就獨特的喀斯特風光。飛翔在峽谷間,像是穿行于一幅山清水秀的畫卷之中。

濕地公園裏的候鳥鄰居告訴我們,近些年,貴州全力推進大生態戰略行動,加強濕地保護,修復退化濕地,邀請更多珍禽前來安家。

為了讓“飛行旅客”有更好的生存環境,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濕地保護小區陸續建起來了,濕地保護執法專項檢查力度不斷加大了,宣傳濕地保護的小冊子和海報發到了大街小巷。

一系列誠意滿滿的舉措,讓候鳥兄弟姐妹們吃的食物種類更多了,喝的水更乾淨了,呼吸的空氣更新鮮了。大家呼朋引伴,一起到濕地旅居,看美景、吃美食,樂享生活。

聽説,在銅仁碧江、貴陽阿哈湖等國家濕地公園裏,同族的小夥伴也已經搬進新房。不多聊,我們準備去串門了!

【雲對話】

全國人大代表、民進貴州省委會副主委、黔西南州政協副主席殷紅梅:近年來,中華秋沙鴨在貴州出現較為頻繁,我所在的黔西南州是中華秋沙鴨的棲息地之一。

出現這一現象,最直接的原因便是有力的生物多樣性保護舉措。貴州作為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也是中國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我了解到,近年來,為加強生物資源的保護,貴州省里加快構建貴州特色自然保護地體系,不斷完善生物多樣性保護格局,通過建立植物園、動物園、種質資源庫等方式,加強瀕危珍稀動植物的保護;通過不斷完善貴州省自然保護地法規制度,促進自然保護地建設與管理逐步規範化和程式化;以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綠盾”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為抓手,不斷加大監督和執法力度,推進生物多樣性的執法保護。目前,貴州省90%以上的自然生態系統和85%以上的野生動植物物種得到有效保護,生物多樣性豐富度位居全國前列。

更深層次的原因,在於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據了解,黨的十八大以來,貴州生態環境品質取得了歷史性提升,森林覆蓋率從41.5%提高到62.12%,貴州省98.69%石漠化區域的植被覆蓋度呈增加趨勢,中高石漠化區域的面積下降。貴州省9個中心城市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率超過98%,主要河流出境斷面水質優良率保持100%,綠色經濟佔比達45%。

未來,我們唯有始終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著力改善提升自然生態系統品質,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健全生態文明試驗區制度體系,積極推進低碳迴圈發展,持之以恒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才能吸引“水質監測員”中華秋沙鴨常來做客。

(編輯:王唯健  責任編輯:趙岩)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