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化非遺故事】長白山滿族補繡傳承人孫偉:碎布頭剪貼民族情

時間:2022-02-28來源 : 中國網吉林作者 : 通化日報

滿族補繡也叫布帛剪紙,是滿族剪紙與滿族刺繡相融合的傳統技藝,具有端莊、秀麗、大氣的風格。孫偉是通化市長白山滿族補繡傳承人,她用三十年不變的熱忱,通過點滴積累將散落在民間的補繡技藝打撈、傳承、發揚起來。

1.jpg

在孫偉的“嬤嬤人民間美術工作室”,到處可以看到與刺繡有關的物件,有裝裱起來的補繡作品,還有補繡風格的背包、服裝等補繡衍生品。這些作品有的是自己創作的,有的是來自於學生之手。工作室每天都有來學補繡的學生,這份忙碌讓孫偉充實開心,也讓她在非遺傳承的路上信心倍增。

22.jpg

孫偉今年54歲,在非遺傳承人中屬於年輕力量。從小她在奶奶身邊長大,奶奶是滿族人,身邊的活計裏總是有剪紙和刺繡這兩樣,在耳濡目染下,孫偉就學會了奶奶的手藝。

“補繡就是以家織布為材料,以黑、白、靛藍為主色彩,將滿族剪紙的紋樣剪好,再將這些紋樣以粘貼的形式粘在布上,並將紋樣重新剪好,把邊緣折好,再粘到另一個底布上形成完整畫面,再將邊緣縫製固定在底布上,是滿族剪紙非紙材的展現。”

3.jpg

1985年,孫偉參加了通化師範學院美術幹修班的培訓,在培訓中她再次接觸到了滿族補繡,熟悉而美麗的藝術風格勾起孫偉兒時的記憶,也激蕩出她對滿族補繡的熱愛之情。

“滿族補繡紋樣以粗壯的黑線造型為主,粗獷有力,是原始思維的活化石。”孫偉説。

感受到滿族補繡的藝術魅力,孫偉也被這種獨特的風格所深深吸引,開始了全身心挖掘學習和研究。她通過“田野調查”扎入鄉村街角,收集還原這項技藝的原生態模樣。

“‘田野調查’就是走進民間,尋找會這項技藝的手藝人,與他們面對面溝通交流學習。”孫偉説,她通過親戚、朋友四處打聽,只要是聽説誰家老人會滿族刺繡,不管多遠,她都會登門拜訪,虛心求教,將老人尊為師者,潛心學習刺繡技藝。

就這樣四處拜師,慢慢積累,孫偉漸漸梳理出滿族補繡的發展脈絡,也掌握了其中的技藝手法。她説,早期的滿族刺繡裏沒有“繡”的概念,而且色彩比較單調,崇尚以黑白藍三色為主,後期隨著滿族文化與中原文化相結合,滿族刺繡融入了更加豐富的色彩,技藝手法也更加完善。

4.jpg

經過十餘年積澱,孫偉把這些收集的內容整理成教學文字,這也為她進一步開展傳承工作奠定了基礎。2014年孫偉成為通化師範學院的聘用教師,開始為學生教授長白山滿族補繡的課程。2019年,孫偉的“嬤嬤人民間美術工作室”成立,用於整理研發民間美術教學和手工産品。同時,孫偉還深入小學、幼兒園、社區進行義務教學,培養更多的民俗文化愛好者。

將民俗文化融入生活,轉化為生産力,是傳承和發展民俗文化的有效思路。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孫偉在進行著探索。孫偉帶領學生每天在工作室進行産品研發,以滿族補繡的技藝為亮點開發出許多如背包、服飾、項鍊等産品。

5.jpg

2018年開始,為了助力鄉村振興,孫偉在輝南縣、集安市的鄉村及部分城鎮、社區,為農村婦女舉辦長白山滿族剪紙和滿族補繡課程培訓。“這些技藝本來就是起源於民間,流傳於民間,我希望它也能回歸民間,繼續在民間發揚,也可以相應拓展就業渠道。”孫偉説。

6.jpg

2019年,孫偉被通化市授予長白山滿族補繡傳承人稱號,多年來她的作品也在各大賽事中獲得榮譽,引發關注。“早年間,在研究過程中,我發現滿族補繡已經面臨被人遺忘、瀕臨消失的境地,所以一直以來我有一種責任感和緊迫感,想通過自己的努力將其傳承發揚起來。如今隨著工作的逐步開展,這項散落在民間的技藝可以説是重見天日,煥發光彩,而且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在學習,這是身為傳承人感到欣慰的事。未來我們會在傳承和發揚民俗文化的路上堅定前行!”孫偉説。(張譯皓 王梓怡)

(編輯:王唯健  責任編輯:趙岩)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