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歷史文明 觀遼源古今

時間:2022-01-06來源 : 中國網吉林作者 : 遼源吉D微風

一座城,惟它的歷史和韻味不可辜負。城市的底蘊由歷史鑄成。因為歷史記錄著城市的進步和變遷,書寫著城市的成就與輝煌。遼源市博物館珍藏著這座東北古城的歷史,展陳著這座文化名城的古今。東遼河,流淌在黑土地上的母親河,滋養著遼源的萬物生靈。遼源,一座曆盡滄桑的城市,在北風呼嘯的歷史長河中,人們于刀耕火種和攻城掠影中,留下了農耕捕獵和城隘變遷的歷史足印。龍首山、西安縣、遼源新城,一襲躍馬疆場的身姿、一條闖關東的挑擔、一抹朝陽下的遼源人,在遼源新城奮進的腳步中勇敢而堅定。如今,歷史文化的傳承已將各民族緊緊相連,改革的大潮使一座新城正邁著堅定的步伐、承載著偉大的中國夢奮勇前行。

遼源市博物館外景

遼河之源  古城之根

遼源市博物館是全額公益一類事業單位、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籌建於2002年,2008年建成並完成文物布展,經遼源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遼源市博物館,原址為龍首山魁星樓下。2021年9月,遼源市博物館遷入南部新城新館,建築面積16618.6平方米,地上3層,地下1層,設有通史展廳、鐘錶展廳、非遺展廳、黨史展廳、道德模範和傑出人士展廳、臨展廳、報告廳、休息廳、文物庫房、文物修復室、文物鑒定室等。遼源市博物館現有館藏文物15475件。其中,國家級文物共計89件:國家一級文物4件、國家二級文物17件、國家三級文物68件。通史廳以歷史陳列為主,從上古時期、青銅時代、漢代、遼、金、元、明、清、民國到近現代,以歷史為主線、以文物為故事主角展開了全面闡述。以遼源文化為核心,各板塊內容之間跨度大、多元化,在空間佈局上以時間上的悠久和空間上的恢宏突顯滄海桑田的歷史感,展現了千古遼源的深厚文化底蘊。歷史的長河,浮光掠影;記憶的延續,青山水岸。“河之源、城之根”一部遼源城市發展的文脈傳承,集合起時空的遺存。作為重點板塊的通史廳,展陳中融合了現代科技、多媒體、實際場景等手段烘托效果,真正讓文物活起來,描畫了遼源城市發展的歷史長卷,再現了各歷史時期輝煌的遼源。

古代遼源地區先人雕像

遠古聚落 文明之源

晚更新世一直到青銅時代,遼源地區以猛犸象、披毛犀為代表的動物群表明這一地區有著適宜各種生物的生存環境。以東豐大架山為代表的文化類型,顯示出這一時期的人類正處在蒙昧狀態中,他們居住在山洞和河邊臺地的半地穴式建築裏,以狩獵、捕魚和採集果實、草籽為生,以動物皮毛和樹皮為衣,過著散居式生活。隨著人口不斷增加,有了農業、畜牧業和手工業初步分工的人們,出現了聚落化的居住形態,家庭和私有觀念使人們聚群生存成為普遍現象。在通史廳的第一部分,栩栩如生的猛犸象雕塑好似在對人們訴説著遠古時期的遼源萬象;遼源地區新石器和青銅時期的18個主要遺址立體圖見證著這座千年古城悠久的歷史;出土于東遼縣安石鎮眾志村石棺墓的國家一級文物——周代“琵琶形青銅短劍”和“青銅斧”,展示了那個時期北方遊牧民族騎兵的作戰武器以及生産生活所用工具;兩漢時期東北部郡縣分佈及交通圖、漢至兩晉時中國東北與朝鮮半島和日本水路交通圖、漢至遼金時期東北交通幹線圖一目了然……

猛犸象、披毛犀塑像

東北地區歷史交通圖

關隘烽火 郡府之城

漢代至金元時期的遼源歷經1600多年,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各個民族,或獨領風騷、或和睦相處,政權更疊、人員往來、不同文明間的交流和碰撞,一起演繹了黑土地上波瀾壯闊的民族大融合的歷史故事。夫余、鮮卑、高句麗、渤海、契丹、女真、室韋、蒙古等各民族時而和諧相處,時而刀兵相見。以龍首山山城為代表的堡壘式城市,在邊陲烽火中發揮著它的政治和軍事用途。在通史廳的第二部分,重點敘述了《二十四史》中記載的夫余、高句麗、渤海、遼、金、元等各時期的遼源……在吉林省境內共發現31處高句麗古城,遼源佔3座,分別是龍首山山城、工農山城、城子山山城。漢至金元時期,東遼河流域的城是一種依山而築的城,主要以政治和軍事用途為主。龍首山山城大型沙盤呈現了修築于青銅時期的居住址之上,高句麗、渤海、遼金相繼沿用的龍首山山城。《合裏哥謀克印》記載于《奉天通志》,於民國時期被發現,如今,用現代技術將它的樣子展現出來。通過展陳的鐵矛、鐵鏃,呈現出當時金戈鐵馬的戰鬥場面。高句麗時期,遼源進入了鐵器時代,在當時的龍首山山城,還發現了大量的農耕工具、陶器、石臼以及蓮花紋瓦當等,説明1500年前,這裡曾建造過宏大的建築群,反映出當年的繁盛。巨幅創作畫《中國古代農耕圖》生動地展現了本地區遼金時期人民生活的場景。

遼源地區新石器和青銅時期主要遺址分佈圖

盛京圍場 建縣西安

從遼金元時期的城寨式堡壘,到明代衛所和扈倫四部的自由發展,再到明清一代開闢為盛京圍場,東遼河之濱的城市發展似乎陷入了沉寂。然而,柳條土墻依然無法阻擋人口大遷移的歷史腳步,長白聖山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悠久的歷史與文化吸引著八方來客逐步進入了這片神秘的土地。昔日的遊獵之地、打牲烏拉和皇家圍場,已然成為中原各民族和關外各族人民新的角逐地,人口聚集和資源開發奠定了建立西安縣的物質基礎。在通史廳的第三部分,有清代的“誥命”和“滿族神案”。在這裡,你能看到百年前西安縣的繁華景象,也能看到曾經的皇家鹿苑……

礦井復原模型

滄桑巨變 現代遼源

自民國以來,近代化的遼源已然成為吉林省的主要中心城市之一,在城市面貌、功能以及政治、經濟、人文歷史發展上邁進了一個嶄新的時代。尤其是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遼源再次經歷了從資源型向多元開放型城市發展的戰略轉變。“五山一水四分田”,一座現代化的新遼源正在黑土地上冉冉升起。在通史廳的第四部分,有近代遼源建制列表,講述了遼源煤礦的起始、民國西安縣和近代遼源城市的興起。腳下有民國西安的全境地圖,三組模型分別展示了當時的西安縣公署、火車站以及魁星樓。礦井復原模型還原了當年“煤炭之都”的興盛。當年西安縣的商業街和小什街,留聲機、藤椅、自行車、煤油燈等老物件,給人十足的年代感。多媒體電子大螢幕上,50年代的舊時光、60年代的匆匆掠影、70年代的復興之光……一張張老照片拉動了歷史旋轉的輪軸,重現了當年有著“東北小上海”之稱的遼源工業蓬勃發展的光影。一張張報紙、一幅幅圖片,又將改革開放至今的新遼源繪聲繪色地娓娓道來。集中的圖片宏觀展示了近代遼源城興起的各個階段:1894年,各地民眾開始大規模偷渡入境開荒,闖關東來到西安縣的難民們使遼源人口開始增加,手工業、糧食加工業、商業和飲食服務業興起。1910年,西安縣農民陳德才挖井時,首次發現煤層。隨後,有十幾個本地商業公司投資煤礦,此為商窯之始。在中華民國建立至“九·一八”事變前的這段時間裏,張作霖出資成立官商合辦的西安煤炭公司。在此期間,遼源歷史上第一台發電機組投産發電,能源工業開始興起。“九·一八”事變後,日軍佔領了西安,對礦工殘酷壓榨摧殘,並且瘋狂掠奪煤炭資源。牛世清工票就是日本侵略者盤剝礦工的鐵證,是當時給礦工們開資的工票。1965年,屍骨和工票在北京博物館展出,現保存在中國國家博物館。1945年到1949年這一階段正處於國共角逐的大背景下,煤電工業的發展又帶動了交通運輸業的興起,境內民族工商業逐漸恢復,西安縣自然成為經濟區域的中心。1947年遼源解放後,遼源城的發展再次進入一個新時期,又分為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後兩個階段。遼源大力發展各行各業,工業種類豐富,企業蓬勃發展。中央電視臺專題節目《我們的祖國》隆重播出了“被譽為‘東北小上海’的新型城市——遼源市”,使遼源聲名遠揚。遼源經濟、文化等呈現快速發展的繁榮局面。多媒體電子屏上播放著遼源城市宣傳片,地面上有遼源標誌性地標介紹,腳踩到哪個地標就會出現哪個地標的單獨圖片展示。此外,這裡還有遼源市圍繞“一核兩區、四河八岸、六山六片、四縱六橫”實施城市雙修、創建文明城市以及全面規劃城市、建設城市、管理城市、經營城市的規劃圖。遼源,這座位於長沈經濟圈的魅力城市,在産業轉型升級中迅速崛起,各大産業蓬勃發展,開啟了現代化建設新征程,為吉林省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貢獻遼源力量。

開館時間:

夏季:9:00—16:30

冬季:9:00—16:00

每週二至週日開館,週一閉館。

(王超)

(編輯:趙岩  責任編輯:邢程)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