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升舞臺”與遼源市京劇團

時間:2021-12-14來源 : 中國網吉林作者 : 遼源市檔案局

西安縣設制建縣以後,人口迅速增加工商業繁榮興旺。隨著各行各業的涌入,文化娛樂業也悄然興起。最早是專業茶園戲演出,人們坐在茶園裏,一邊喝茶一邊聽戲,很是消遣。1908年3月,關內的河間府一個河北梆子戲班,在班主王盛林帶領下來到西安縣,住在西市場東側李雲峰的“謝福堂”大車店,並在大車店院內搭起個大茶園。使用草皮編簾子固定做圍子,桿塔起脊,以布為棚,設有木板條凳,內設化粧室和舞臺,可容座四百餘人,演戲很火爆。

西安縣的商人孫百祥看好了這個商機,便呈請開設茶園演戲。一時間西安縣城內茶園多了起來,生意一度很紅火,先後有同樂茶園、恒玉茶園、福安茶園、守樂茶園等十余家。著名藝人楊茂春、劉維庭、梁顏宏等都曾在此演出過梆子和京劇,直到“日升舞臺”的出現,京劇在西安縣才逐漸興隆起來。

高寶利是山東“富連成”科班的大師哥,主功長靠武生,外號叫“活張飛”。娶妻金鳳蘭,金鳳蘭的父親是日本人澤村善仗,早年來中國,娶中國妻謝氏,在西豐縣開辦“金家戲園”。1930年,高寶利應邀到“金家戲園”演戲。被招為快婿,為此,高寶利取藝名金玉林,帶領戲班常駐西豐演出,號稱“金家班”。

1936年5月15日,“金家班”來到西安縣,在西市場已停業很久的同樂茶園演出。金玉林以超常的技藝博得觀眾,轟動了西安城,演出場場爆滿。金玉林看好這個同樂茶園,要在這裡再辦一個戲園。於是他妻子金鳳蘭找到駐西安縣的日本指揮官大山,請求給予照顧。很快辦好開辦戲園的相關事宜,金玉林開始修建翻新同樂茶園,經過幾個月修繕,使同樂茶園小有規模,具備了現代劇場的雛形,取名“日升舞臺”,後來西安人稱之為“醬杆兒樓戲園子”。金玉林有了自己的演出場所,便重新組建戲班,又請來了一批演員、琴師和鼓佬,戲班有40多人。

   1936年8月,“日升舞臺”開鑼唱戲,金玉林帶戲班演出了一個月的好戲。演了《八大錘》《鐵公雞》《挑滑車》《長坂坡》《驅車戰將》《斬京堂》《失空斬》《四郎探母》《徐策跑城》等50多齣戲。盛大空前的演出,贏得西安百姓的喜愛。

從此,“日升舞臺”在西安縣落地生根,京劇藝術也逐漸興旺起來,佔據了整個演出市場,非常火爆。金玉林也成為享有盛名的大武生,遠近聞名。

後來,又吸納青衣劉梅霞、老生宋久齡、曹永芬,丑角馬文貴等許多京劇名伶加入“日升舞臺”,不斷壯大戲班的演員陣容。

著名梅派青衣梁憶梅、余派女老生孟幼冬、海派名角宋九齡、“八歲紅”京劇盲藝人王匯川、關東“活猴”筱九霄等名角都到“日升舞臺”獻藝演出。

“日升舞臺”戲班也經常到西豐、海龍、東豐、四平,以及西安縣周邊的城鎮巡迴演出。1944年6月,金玉林帶戲班去西豐演出回西安縣的途中,行至現遼源市梨樹河連心橋處,拉演出用具的汽車翻車肇事,金玉林受嚴重內傷去世,年僅36歲。

金玉林去世後,“日升舞臺”的日常業務生意,一直由金玉林岳母金謝氏和遺孀金鳳蘭經營。不久,京劇名家趙秉南來到“日升舞臺”,成為“日升舞臺”挑大梁的京劇老生演員,後來娶了金鳳蘭為妻。1946年至1947年,“日升舞臺”生意有些蕭條,到1948年卻發生了重大轉折。

   1948年1月,西安縣委民運部部長黃儒漢在二道河子區搞土改時不幸犧牲。為了紀念黃儒漢同志,將西安縣委宣傳隊更名為“儒漢劇團”,陳放市長為名譽團長,李岱為副團長主持工作。同年,儒漢劇團接收了“日升舞臺”的班底,吸收趙秉南、金菊芬、任福貴、馬文貴等演、樂員加盟。為配合中心工作,儒漢劇團排演了《九件衣》《仇深似海》《邊疆恨》《父子爭先》《小女婿》等京劇,在觀眾中影響很大。

1952年,儒漢劇團更名為遼源市京劇團,趙秉南任業務副團長,又先後聘請青衣花旦高永秋、劉梅霞,老生陳士良、文武老生於仲柏,架子武花臉崔湘亭、郭慶蘭和馮寶林,還有武生楊月樵,銅錘花臉高聲遠,刀馬花旦雯似彧,琴師司鼓蘇順奎、趙連成及琴師兼編劇陳國珍等京劇名流加入劇團。

楊月樵的猴戲、雯似彧的《無底洞》、趙秉南的《失空斬》、陳士良的《十道本》《烏盆記》等藝術魅力感染和影響著遼源的觀眾。

劇團編創的十八集連臺本戲《青衣女》,每集演出一個星期。創編的《楊香武三盜九龍杯》等拿手好戲轟動長春、哈爾濱、瀋陽等東北各大城市。

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初,是遼源市京劇團演出的黃金時期。劇團多以創編演出大量現代題材的劇目為主。編排演出了現代京劇《血淚英雄》《唇亡齒寒》《詹天佑》《徐秋影案件》《火燒望海樓》等,特別是1957年,由陳國珍、田英、趙秉南創編的現代京劇《智擒慣匪座山雕》。參加吉林省現代戲匯演一舉奪魁。演出盛況空前,場次近千場,觀眾多達69萬餘人次。先後走遍東北各大城市。1963年這個戲被收入《中國地方戲曲整合》。

1957年11月,《智擒慣匪座山雕》在哈爾濱道裏黑龍江評劇院演出。與上海市京劇院《趙一曼》劇組相遇,便互相交流了劇目。後來,上海市京劇院將《智擒慣匪座山雕》改為《智取威虎山》,成為轟動全國的8個樣板戲之一。

七十年代以後,遼源市京劇團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一批青年演員涌現出來,登上舞臺施展才藝。創作和演出了現代京劇《海島女民兵》《杜鵑山》《盤石灣》《八一風暴》《陳毅出山》和《于無聲處》等很多好劇目,繁榮了遼源的文化生活,受到廣大觀眾的高度讚譽和熱烈歡迎。時任吉林省委宣傳部部長宋振庭曾稱讚遼源市京劇團是“排演現代戲的排頭兵”。

遼源市京劇團經過了40餘年的發展歷程,1987年,與遼源市地方戲團合併,重新組建了遼源市藝術團,從此退出了歷史舞臺。

(編輯:趙岩  責任編輯:邢程)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