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長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觀察與思考

時間:2021-11-08來源 : 吉林日報作者 : 聶洋

“十四五”時期,長春提出要建設成為常住人口超1000萬、經濟總量邁向萬億的特大型現代化城市。藍圖雖然已經畫就,但任重而道遠。

長春要想實現上述目標,還有很多方面需要提升,其中最為關鍵的體現在以下幾處。

一、解放思想觀念,全面優化營商環境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思想的解放和觀念的創新應作為長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先手棋”。長春為省會城市,有必要進一步解放思想,進一步破除被動思維,在優化營商環境中樹立創新意識,突破陳規舊制的束縛。

近年來,長春市政府積極實施減稅降費、穩崗補貼、招用就業困難人員社保補貼、職業技能提升補貼、以工代訓補貼等援企政策,為企業降低運營成本提供了極大支援。尤其是在2020年,省市兩級政府陸續出臺了多項惠企政策,比如電價優惠補貼、直供天然氣降低企業用氣成本、化解企業環保責任風險、穩崗就業補貼、人才培養基地獎勵、食品安全示範園區獎勵、研發投入加計扣除比例提高、職業技能大賽、展會補貼、外經貿獎勵、特色小鎮建設補貼等,對企業渡過疫情難關提供了有效幫助。但也有企業反映政商關係之間有時存在“清”而不“親”的現象。有些政策的專業性較強,即使是政府公職人員也可能存在理解不準確的問題。一些企業平時比較關注生産經營,也不夠關注這些優惠政策,導致很難全面享受政策福利。政策制定之後往往會出現不能自然出實效,還需要增強政策落地、企業受惠的具體做法和舉措,消除資訊不對稱問題。

可以考慮隨機選舉一些企業作為基層聯繫點。這樣在政策制定和評估的過程中,可以借助基層聯繫點,直接了解基層現實需求,進一步提高政策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可執行性。避免空對空層層傳導,影響文件公信力,浪費政策制定的寶貴資源。讓文件既能貫徹好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精神,又能契合本地實際,切實將制度優勢轉化為地方治理的實際成效。

可以建立全市統一營商環境督導落實平臺。政策文件落實情況不夠理想,是吉林省營商環境建設急需解決的問題。如果出臺了政策文件,到執行階段時如何避免陷入“政策文件流動性陷阱”?

可以加強營商環境政策的督導落實。構建形成一套有針對性、全鏈條的營商環境問題投訴處理綜合體系,通過強化整改、問責,倒逼前端營商環境的優化,從而構建起常態化的營商環境問題處理長效機制;強化營商環境政策解讀、強化問題辦理情況公開,及時公開問題線索、受理進程、處理結果等資訊,讓企業與群眾看到職能部門解決問題的實效,層層壓實責任。

還可以建立全省統一的政企協同公共服務平臺。以此整合政府及企業資訊、項目全流程管理、督導督辦機制和考核激勵機制,從而達到助力優化營商環境、構建親清政商關係的良好效果。可以通過平臺建立雙向上報機制。所有企業項目都納入平臺監管,政府的審批活動就可以實現“零接觸、網上辦、限時辦”,而企業項目出現問題也能第一時間預警處理,並限時解決,打通政務服務和政策落地的“最後一公里”。建立硬性考核激勵機制。平臺可以按照蒐集來的各類指標數據,定期對各地方的營商活動進行考核排名,從而幫助建立起政府、企業和社會之間的監督約束機制。

二、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構建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市場經濟的核心是公平競爭,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使用生産要素,公開公平公正參與市場經濟。

進一步促進民營經濟主體公平競爭,改善民營企業成長環境,為民營企業營造公平有序的市場競爭環境,提高民營經濟服務能力、要素集聚能力與國際競爭力。營造更加公平的金融環境、人才環境和科技創新環境。創新金融支援民營企業政策,健全融資增信支援體系,對民營企業信用等級一視同仁,幫助民營企業降低綜合融資成本。加強對涉及市場主體經濟活動政策措施的公平競爭審查,嚴肅查處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制民營企業公平競爭的行為。優化加強民營企業公平競爭環境建設,切實保障民營經濟在市場中參與公平競爭。

同時還要促進大企業和中小微企業之間公平競爭。由於一些銀行貸款、政策融資更加傾向於國有大企業,中小企業往往處於劣勢地位,普遍存在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不利於中小企業發展壯大。可以重點結合中小微企業發展現狀,出臺能夠真正落地的實施惠企政策。不少中小企業在創新型人才、資金保障以及市場資訊和發展方向上也都面臨著較大困難,可以為有這方面需求的中小企業搭建平臺,幫助解決中小企業發展的瓶頸問題。

還需要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強化市場準入機制的公平性,堅決破除一切不合理體制機制障礙,定期評估、排查、清理各類顯性和隱性壁壘,推動“非禁即入”普遍落實。根據不同要素屬性、市場化程度差異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分類完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推進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數據等要素市場化改革,健全要素市場運作機制,實現要素價格市場決定、流動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

三、鞏固傳統産業、發展新興産業

注重發展壯大傳統優勢産業。長春作為東北老工業基地重要節點城市,做大做強傳統優勢産業依然是發展區域經濟的“先手棋”和“壓艙石”。可以依託一汽重點發展汽車産業、依託長春軌道客車打造高端裝備製造業。真正實現長春“十四五”規劃提出的建設世界一流企業和世界一流汽車城,打造世界級高端裝備製造産業集群的戰略目標。

長春電影製片廠曾經是電影産業的一張亮麗名片,老一代長影人為新中國電影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可以繼續加大支援力度,助力長春電影再續輝煌。

近年來,在吉林省“一主六雙”發展戰略的佈局下,長春傳統優勢産業發展勢頭良好,一批重大項目紛紛落地,長春國際汽車城開復工項目140個,年度計劃投資356億元。長春國際影都開復工項目119個,年度計劃投資242億元。

吸引眾多冰雪運動愛好者參與的中國長春凈月潭瓦薩國際滑雪節,已成為長春的又一張“文化名片”

著力發展冰雪産業。國家“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東北地區要大力發展寒地冰雪、生態旅遊等特色産業,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冰雪旅遊帶,形成新的均衡發展産業結構和競爭優勢。

長春“十四五”規劃提出要由“節點城市”加快向“樞紐城市”轉變,由“內陸城市”加快向“開放高地”轉變,創建東北亞開放合作樞紐城市。可以構建以長春為中心的東北亞冰雪經濟樞紐,把長春打造成為冰雪經濟國家中心城市。從橫向來看,可以打造形成從俄羅斯貝加爾湖、蒙古烏蘭巴托、滿洲裏、松原、長春、吉林並延伸到延邊、牡丹江到俄羅斯海參崴的冰雪經濟帶。從縱向來看,可以構建起從大連、瀋陽、長春、哈爾濱、佳木斯到俄羅斯哈巴羅夫斯克、共青城的冰雪經濟帶。這樣就能構建形成以長春為中心的東北亞冰雪經濟中心城市,優化整合帶動整個東北亞地區冰雪經濟的發展壯大,實現區域各節點城市互利共贏,吸引更多企業進駐東北打造世界級冰雪産業集聚區,形成世界級的冰雪經濟增長極。使東北成為冰雪旅遊勝地、冰雪産業高地,實現中俄蒙冰雪經濟節點城市互聯互通,助力整個東北的全面振興。

四、實施人才強市戰略,高度重視人才工作

實施更有針對性、更具吸引力的人才集聚措施。以産業發展、産業集聚帶動人才集聚。不斷吸引國內外各層次人才奉獻長春振興發展,形成區域創新城市、區域人才高地,在人才集聚方面,發揮吉林省龍頭作用。

人才政策制定要堅持“頂天立地”的原則,既要高度重視高端人才、領軍人才的培養引進使用,也要高度重視本地産業發展規劃和企業現實需要,想方設法吸引、留住、用好中端人才和基礎人才。對於大部分企業來説,中端人才和基礎人才是需求的主體。對於如何集聚更多中端人才和基礎人才,在全社會構築起重視各類人才的良好氛圍,形成良好口碑,現階段對於發展長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很多民營企業、中小企業對於高端人才需求不大,反而對於中端人才和基礎人才的需求非常旺盛,一些企業甚至陷入了招人難、留人難的境地。地方人才政策在考慮創新戰略需求的同時,也要注意人才政策實施的有效性,不要為了制定政策而制定政策。

關鍵是要貫徹落實好吉林省《關於激發人才活力支援人才創新創業的若干政策措施(2.0版)》和長春各類人才政策,聚焦各類人才最關心的現實問題,把有限資源投入到住房保障、家屬安置、子女教育、就醫和稅收獎勵等方面;聚焦優化用人主體引才、留才、聚才環境,最大限度為用人主體放權鬆綁、降低成本;聚焦激發人才創新創業活力,全方位為人才創新創業提供政策資金支援;聚焦暢通政策落地最後一公里,建立健全政策落實機制和人才公共服務體系。

長春歷年來出臺了不同類型人才政策。為了便於大學畢業生和各類人才全面掌握了解,面對缺乏統一資訊機制的現實狀況,可作出相應改善。

可以建立人才政策集約平臺,實現人才政策一端通查、一鍵匹配、一網通辦。全面梳理整合吉林省和長春市內各級各類人才政策,依託各職能部門累積的政務數據,為人才及其關聯企業實現精準匹配,變“人才找政策”為“政策找人才”。還可以推出中英雙語版外國人才服務專區,為外籍人才提供便利。還可以通過“人才政策直通車”讓社會各界和各級領導幹部、企業都能知道,有哪些政策意見貫徹落實到位了,哪些放了人才的“鴿子”,讓人才想來、能來、敢來,來了還能留得住。

五、積極推進“長吉一體化”

長春、吉林兩市相距不到90公里,轄區面積約佔全省30%,人口總量佔全省人口的40%以上,GDP佔全省總量的60%以上,地方財政收入佔全省財政收入的40%以上。2010年7月2日,長吉兩市簽署了《推進一體化發展合作框架協議》,2010年8月20日,吉林省委九屆十次全體會議通過了《關於統籌推進吉林特色城鎮化的若干意見》,提出“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推動,長吉一體化率先帶動”。

自2010年提出長春、吉林一體化發展以來,已經過去11年。

長吉高速公路城際高鐵開通後,兩地一體化進程明顯加快。推進長吉一體化發展,能夠提升長吉區域整體競爭力,發揮優勢互補、人才集聚、産業融合效應,可以合力打造長吉圖開發開放先導區戰略重點。

2018年,省委、省政府出臺了關於進一步優化區域協調發展空間佈局的意見,把長吉一體化協同發展確定為“雙協同”之一,推動兩市實現“規劃統籌”“交通同網”“資訊同享”“市場同體”“功能同步”“科教同興”“旅遊同線”“環境同治”等“八同”目標,以及共同規劃打造“長吉北部現代經濟産業帶”“長吉中部綠色休閒與現代農業産業帶”“長吉南部生態旅遊産業帶”等“三帶”的發展任務。

2019年,吉林省再次發佈《關於推進長春吉林一體化協同發展規劃實施的若干政策》,部署從産業、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保、公共服務、社會管理、協同創新發展、財稅金融政策、用地保障等各個方面加快推進長吉一體化進程。

2020年8月10日,《長吉一體化協同發展框架合作協議》正式簽署,兩市開始紮實推進“八同”工程,啟動實施44項具體合作事項,推動長吉大都市區建設。當前,長春已經通過軌道交通和吉林市以及周邊縣市互聯互通,初步構建起大長春經濟圈,對於做大做強長春經濟總體規模、提高經濟輻射能力和拓寬長春發展經濟腹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據報道,在資金投入上,長春市向長春新區、興隆綜合保稅區、九台區、蓮花山等長吉通道區域的投資比重超過50%,為“長吉一體化”協同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在空間拓展上,長春市已經建成了地鐵2號線、北湖快軌、龍嘉機場二期等重大交通基礎設施,長春蓮花山建成區與吉林市岔路河鎮距離已經縮短到20公里,空港開發區建成區與吉林市樺皮廠鎮僅相距28公里。

繼續推進“長吉一體化”發展,還是要堅持按照“優勢互補協同發展”的原則,推動兩市在産業融合、基礎設施建設、科教文化旅遊、鄉村振興等方面的共同發展,促進化工、碳纖維、汽車、裝備製造業融合發展,提升區域發展産業融合度,促進産業集聚,加快建設長春現代化都市圈,提升長吉區域整體競爭力。

長客高鐵裝配車間

總之,長春的發展需要進一步創新觀念、重視人才的支撐引領作用,充分發揮自身的區位優勢、傳統産業優勢、特色資源優勢,注重招商引資、招才引智。在此基礎上,著重推動構建長吉一體化發展,做大做強以長春為中心的經濟圈,推動形成東北地區區域經濟增長極,發展成為吉林省乃至整個東北地區發展的新引擎,這對於服務吉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一主六雙”産業空間佈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如果還能利用北京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的契機,爭取1-2家農業類或者裝備製造類央企總部“落戶”長春,將更有利於帶動整個區域經濟的發展。(《中國青年》雜誌:聶洋)

(編輯:趙岩  責任編輯:邢程)
Back to Top